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0879100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很早就听说了 冯友兰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简史 ,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中国各派哲学理论的学术著作。最早了解他还是通过他的女儿宗璞的几篇散文,家学渊源深厚的宗璞也成为了一代散文名家。但直到这学期学习马哲课,我才真正捧起这本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之作。书中冯先生展现出的深厚的理论基础,博闻强识的渊博知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使我完全沉浸其中。原先我对

2、中国哲学所知仅限于天人合一,是通过阅读钱穆的书获得的,冯先生在全书开始就论述了天人合一。“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它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第一章)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入世和出世,中国的哲人们就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这两种极端中间的那个平衡点。宗教和哲学的关系是必须在讨论哲学之前就理清楚的。“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

3、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第一章)。他并没有像西方哲人一样展开去通过逻辑推理分析讨论宗教和中国哲学的差异性,他没有给予什么实际的信息,而是在一个超层面完成了哲学对宗教的分离。这本身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传教士本身必须信奉基督教,科学家必须拥有辩证法和实证精神一样,研究哲学的冯先生自身也是中国哲学的典型体现.我一直相信,每一种文化都必须发源于她的

4、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哲学当然也是如此。温州人的重商主义就是山区地形带来的,犹太人的重商主义亦是如此,日本的人多地少也带来了日本高度密集有序的土地利用观念。而中国的农耕文化必然使得哲学中带有一些农耕文明的特色。在农耕文明上建立起来的家族文化,还有更重要的,对日常自然的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事物的直接领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内核。 “我们若把诺思罗普在这里指出的和我在本章开头提到的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们纯朴而天真,珍贵他们如此直接领悟的东西。这就难怪他

5、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 ”(第二章)。有趣的是,中国哲学的很多观点在西方哲学中也都能够找到映射。比如,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说,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第三章)这就非常明显的体现出中西两种哲学看待事物的差别,中国哲学是感性的,平实的,叙事性质的,而西方的哲学是理性的,需要寻找到最简明,最精确的概念,而不管那个概念是多么抽象。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两派理论的争鸣,儒家和道家。在历史上这两派理论也是互有攻守,汉武帝之前是道学占优,无为而治深入人心,汉武帝改革开始遵儒攘道。而后

6、的更迭频繁,数不胜数,甚至到了现当代文革时期仍在反复,而现在的国学热似乎也有以前变幻的那些影子。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完全分歧,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因为儒家“游方之内” ,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 ,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第三章)在方法上两者区别最大, “这就是儒家的方法,这种方法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它与道家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方法是通过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

7、的“彼”此”分别。儒家的方法不是这样,它是通过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分别。 ”(第十五章)在第三章的末尾,冯先生列出了“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接着,就围绕这个主轴开始了百家的论述。这里面的各家的内容我就不再一一陈述了,只是觉得冯先生对各派之间的关系把握的非常出众,比如儒家和道家“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

8、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 ”(第五章),而道家本身又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避,即避世,第二境界是了解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然后为己用,第三境界则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自身,接近于无我,也就是庄子。体现关系比较经典的还有“道家是名家的反对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继承者。 ”(第八章)书中关于墨家和儒家的关系主要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阐述的。“墨家的国家起源论,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理论。现在再看儒家的国家起源论,又与它不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七章)“照孟子和儒家中孟子这一派讲来,宇宙

9、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上学原则,人性就是这些原则的例证。孟子及其学派讲到天的时候,指的就是这个道德的宇宙。理解了这个道德的宇宙。 ”(第七章).冯先生的书里不光给出了每种学说的要义,还对每种学说进行了分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而同一种学说,又给出了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这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叙述,一下子把写在纸上的历史拉成了立体的形状。另外,对于几大学说,他也完全遵守治史的要求,没有加入一点主观色彩,这只有在对这些思想了然于胸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到。原来的春秋各派学说显得分散和孤立,但是通过这样的整理,又粘合成了一个整体。而这些思想的核心在政治哲学方面就是培养圣人,或

10、者至人,只有圣人才能治理国家,但这个圣人不一定要是君主,也可以是君主身边的谋士,比如法家学说。因为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战争年代,所以冯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关切也体现了出来。“从中国的观点看,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当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几百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第十六章)。所以每到了这种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各种思想的碰撞就会异常剧烈,所以汉朝以后两千年的哲学积淀还赶不上春秋诸子两三百年的蓬勃昂扬。后人的思想或对前人的仅仅做了一些改动和延伸,或者就是纯粹在为统治者进行着辩护和扶持。应该说,整个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在先秦已经建立。在书的最后,我又看到了中学课本上已经学过的课文内容。冯先生提出了

11、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自己用四个境界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第二十八章)“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

12、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第二十八章)。我又想起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独上西楼,昨夜西风凋碧树,望断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个是在觉解,一个是在追求,似乎,这两者同根。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 1947 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

13、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先生虽然强调著小史意在通俗,难展其学。我觉得此书已是三者兼备,方才领悟有人说,49 以后大陆已鲜有可读之书(译著除外)。我自己归纳出一些基本的问题。一,哲学和宗教。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更少。这种思想,之所以称为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产生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宇 宙是人生的背景,思想本身就是知识。

14、宗教,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必要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二,中国的三教。人们常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其实不然。儒家不是宗教,道家只是一个哲学派别,道教才是宗教。道家与道教是有很大区别,两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道教教人反乎自然,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三,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价值” 。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宇宙)是超道德价值(更准确地说,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按斯宾诺莎,爱宇宙才是超

15、道德价值)。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地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例外。中国人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人们往往通过宗教来追求超道德价值,但科学往前进一步,宗教就往后退一步。幸好,出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途径一条比宗教更为直接的途径。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替宗教。因此,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四, “入世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人虽有

16、各种,但各种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中国哲学家的答案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人如果要得到这个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者甚至否定“生”?某些哲学家回答说,这是必须的。这种哲学就是普通所谓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得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讲的“入世的哲学” 。专就中国哲学中得主要传统来说,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五,哲学的功用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六,内圣外王中国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了“入世与出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并非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的;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是否有机会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