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082166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0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艺教案 第一讲 茶叶史话(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茶叶史话2016年秋季学期茶艺社团教程v一、中国是茶的故乡v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 产地,该地区属热带和亚热 带气候,生长着大片的原始 森林,温暖、湿润的气候适 宜茶树生长。至今,在中国 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 生长着野生大茶树,树龄最 高者达到 2700 多年;人工 栽培的大茶树也已有 800 多 年的树龄。 第一节 有关茶的小知识v根据植物学家推断,茶树起源至 今有六七千万年。茶正式见于文 字记载的是尔雅,书中载: “槚,苦茶。”首先提到茶, 成为“ 槚 ”,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茶 为神农氏发现和利用,传说神农 氏为掌握草药的特性,亲自实践 ,遍尝百草,一天内竟七十二次 中毒,最

2、后偶然尝到了茶叶,才 得以解毒。v人工植物茶的第一个人是吴理真 ,他是西汉时蜀国人,后人称他 为甘露祖师。他是中国有记载的 第一位种茶名人。 v二、茶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的定位: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 山茶属。v三、世界茶叶产销量:目前世界上有 50个国家产茶,世界年产茶叶大约 300万吨左右,有160多个国家的30 多亿人口饮茶。世界年茶叶消费量最 多的国家是印度,大约是 46。2万吨 ,其次是中国,年消费量大约是35。 05万吨。v四、我国茶园面积、产量、出口量: 2001年, 我们的茶园面积在109万公 顷左右, 占世界第一位。年产量为 70

3、万吨左右,居印度之后占世界第 二位。年出口25万吨左右,居肯尼亚 和斯里兰卡之后占领世界第三位。其 中我国的绿茶贸易量占世界绿茶贸易 总量的 70%。v五、我国茶区分布如何:中国的茶 区分布在北纬 18 38 ,东经94 122 的广阔范围内,覆盖浙江 、湖南、安徽、四川、福建、 云南 、湖北、广东、广西、贵州、江苏 、陕西、山东、台湾,西藏、海南 等 19个省区的上千县 (市),地跨6 个气候带,即中热带、边缘热带南 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 日温带。茶树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 米的高地上。而最低海拔距海平面 几十米。我国茶区幅员辽阔,茶类 品种繁多,茶树品种丰富,加之地形 多变,因此

4、茶地划分为 3个级别, 即 一级茶区, 是全国性划分,用以客观 指导;二级茶区,系产茶省(区) 划分, 用以进行省内生产指导;三 级茶区, 系各地县划分,用以具体 指导茶叶生产。目前我国一级茶区 有 4 个,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第二节 饮茶的发展史v一、饮茶的起源v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v1、先秦说 v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 神农氏”。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 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 v清人顾炎武日知录茶中写道,“自秦人取蜀而 后,始有茗饮之事”,顾炎武

5、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 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 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v2、三国说 v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 “密赐荼荈(chun )以代 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 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 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 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 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 魏晋。 v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 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 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 ,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 于三国时代。 v3、西汉说 v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 ,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 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 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6、 v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 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 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v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 药用。v二、 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v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 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 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 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 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 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 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 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 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 ,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

7、品,饮茶 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v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v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 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 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 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 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竞夜,殆成 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 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 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 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v四、饮茶方法的演变v1. 生煮羹饮 v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v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 服。即鲜叶

8、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 叶服用。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 茶作为饮料的开端。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 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v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 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 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吃脱去谷皮的粗 粮饭,烤食三种禽鸟和五种家畜睾丸,喝香茶罢 了。) ;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 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 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v2. 煎煮法v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 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 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 葱、姜和

9、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 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v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 煮汤饮。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 。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 、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 之专著已出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 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 形成了茶道。v3. 冲泡法v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 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 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 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 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 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 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v当今茶之饮据饮茶习俗可

10、分为三种类型:v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v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 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我国江南的绿茶 、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 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v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v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 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奶红茶、柠檬红茶、多 味茶、香料茶等等v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v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 、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五、茶之别名 1、茶 ch,(1) 茶树。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有披 针形的叶和芳香的白花。如:茶圃(种植茶树的园圃 );茶户

11、(栽茶的农户。也指茶商)。(2) 茶叶。由 茶树的嫩叶加工制成,供泡取饮料用)例:前月浮 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而成的饮料。例:唐 人煎茶,用姜用盐。 苏轼东坡志林、日高 人渴漫思茶。宋 苏轼浣溪沙。(4)某些 由蒸发或研磨所制的调匀的食用品。如:杏仁茶、 面茶。(5)某些饮料的名称。如:奶茶。(7)旧时订 婚聘礼的代称。如:三茶六礼;受茶;茶红(订婚 时送的礼品,也叫“下茶”或“茶定”) 2、槚(榎、檟)ji,古书上指楸树或茶树。如: 槚楛(h)茶树 3、蔎 sh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茶的别称,香茶 。4、茗 mng (1)形声。从艸,名声。本义

12、:早采的为“ 茶”,晚采的为“茗”。后泛指茶。(2)同本义,晚采 者为茗。封氏闻见记。(3)又如:茗纹(茶); 茗旗(初生的茶芽);茗地(栽种茶树的地方);茗舌(茶 芽。谓茶芽嫩如雀舌者);茗花(茶树开的花)(4) 指用 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泉而茗者(名词。用 如动词:喝茶)。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下 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世说新语纰漏 ;渴饮茗汁。洛阳伽蓝记正觉寺。(5)又 如:茗谈(饮茶并小叙);茗汁(茶水);茗柯(指茶); 茗饮(饮茶;茶) 5、荈 chun 采摘时间较晚的茶。荈:茶叶老者。 玉篇槚,苦荼。尔雅。晋 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第二节 “茶

13、圣”陆羽及茶经v一、茶圣陆羽(732804)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 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 羽3岁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被 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文学自传中写 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 相如、子云之口吃。”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 据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况,占得渐卦,卦辞 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 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 齐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 姓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 字。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

14、实为天骄;来自父母 ,竟如天降。v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离开寺院,游泊江湖, 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成了优伶。虽然陆羽貌丑, 又有口吃,但却“为人才辩”(陆文学自传), 很有才华,他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且很 有表演才能,他扬长避短,专演丑角,幽默诙谐,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v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陆羽人生的重要转 折点。他在一次演出中,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 识。李齐物,为淮南王李神通之重孙,王室后裔, 为人正直,多政绩,曾开三门砥柱以通黄河漕运。 后遭李林莆陷害,由河南府长官贬为竟陵太守。李 齐物助陆羽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 读书,研习儒学,从此陆羽精研经史,

15、潜心诗赋。 v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乱暴发,当时二十 四、五岁的陆羽随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先到江西, 又到了湖州,拜见了城西南抒山妙喜寺诗僧皎然。陆 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 ,畅游庐山,择定晋陶渊明弃官而隐的彭泽县结庐隐 居。v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 事。v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又回到湖州,对收集到 的茶事资料进行整理,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 经的著述工作,这期间陆羽又结识了戴叔伦、皇甫 冉这样的地方官,他们对茶也有浓厚的兴趣。有陆 文学自传为证:“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 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 v大历八年(公元7

16、73年),颜真卿遭排挤被贬到湖州 作刺史。颜真卿以书法见长,受文坛敬重,一踏上湖 州就被江南水乡茶山的美景所吸引,一时也成了湖州 文化界的中心人物。颜广交江南文士名僧,陆羽、皎 然成为其文友,他与陆羽、皎然等许多文人同心协力 编撰韵海镜源,次年完成,即上献朝廷。这次参 与著书,对陆羽加深儒理,在茶经把中庸、和谐 的思想溶入茶文化精神甚有助益。v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皇帝诏授颜真卿为刑部 尚书,颜真卿进京后推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陆羽辞 而不受。出于礼节,陆羽还去京都长安拜见了颜真卿 。 v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陆羽 呕心呖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v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陆羽病逝于青塘别业。 v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 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 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道的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