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81134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省实验中学 20152015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综合试题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3.下列与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倍体西瓜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是因为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子代的性状分离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DNA 连接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构建重组 DNA 必需的工具酶D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4.下列关于物质 X 跨膜运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2、)A如果 X 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则在一定范围内,其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成正比B如果 X 是葡萄糖,则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C如果 X(氧气除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则其运输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D如果 X 是脂溶性的物质,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般均为主动运输5.为探究物质 P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应,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物质 P 处理人的离体肝癌细胞,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理论上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2A随着物质 P 浓度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越明显,但与处理时间无关B随着物质 P 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越明显,但与浓度无关C物质 P 对肿瘤细

3、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D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物质 P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为 100g/L6.下列关于对“以32P 标记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本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还应该有不含32P 的大肠杆菌B噬菌体培养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自变量C本实验预期的最可能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强,而沉淀物中放射性弱D该实验可以证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第第 IIII 卷卷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做答;第 33 题3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一)必考题 第 2232

4、 题,共 129 分、29. (10 分)某植物为半阴生高等植物,下图表示夏季时将该植物体置于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测得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 曲线 ab 段叶肉细胞内能生成 CO2的场所有 。3(2) b 点时,对该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所消耗的 CO2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 CO2量。(3) 若将植物突然转移到高温、强光、干燥的环境中,此时叶肉细胞内 C5含量的变化是 。30%遮光处理避免了强光照和过高温度对植株的不利影响,与曲线相比,曲线出现 cd 段的最直接原因是 。(4) 6:30 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

5、周围的 CO2浓度,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因为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30(10 分)下图 A 是哺乳动物(杂合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核 DNA 分子数/着丝点数的变化曲线,图 B 为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该哺乳动物为 (填“雌”或“雄”)性。(2) 图 A 中 cd 段变化的原因是 。(3) 图 B 中甲、乙两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分别对应图 A 中的 段和_段。(4) 甲、乙两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_和 。(5) 若图 B 中的丙是甲的子细胞,其名称是 ,此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 (不考虑基因突变)。31(10 分)下图甲表示大肠杆菌细胞中遗传

6、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图乙为图甲中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文字, 中填序号):4(1) 在图甲中,转录时 DNA 的双链解开,该变化还可发生在_过程中。mRNA是以图中的为模板,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以 4 种游离的_为原料,依次连接形成的。能特异性识别 mRNA 上密码子的分子是_,它所携带的小分子有机物用于合成图中 _。(2) 在图乙中,如果物质 C 中尿嘧啶和腺嘌呤之和占 42%,则可得出与物质 C 合成有关的 DNA 分子中胞嘧啶占_。32(9 分)芦笋(2n=20)属于 XY 型性别决定植物。芦笋种群中抗病和不抗病受基因A、a 控制,窄叶和阔叶受 B、b 控制。两对等位基

7、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株芦笋杂交,子代中各种性状比例如下表:不抗病阔叶不抗病窄叶抗病阔叶抗病窄叶雌株3/401/40雄株3/83/81/81/8(1) 如果分析芦笋的核基因组,需要至少研究 条染色体;若一株芦笋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XYY,可能是亲代中 (填“雌”或“雄”)性植株的减数分裂发生异常所致。(2) 亲代基因型为 和 。子代表现型为不抗病阔叶的雌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3) 科学家发现芦笋既有矮茎植株,也有高茎植株,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确定高茎基因的遗传方式。实验材料:多对 植株实验方案: 实验结果:若子一代均为矮茎,则高茎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

8、遗传。(二)选考题:共(二)选考题:共 4545 分。请考生从给出的分。请考生从给出的 3 3 道物理题、道物理题、3 3 道化学题、道化学题、2 2 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道生物题中每科任5选一题做答,并用选一题做答,并用 2B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一题计分。39下图表示植物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及其关系。试回答相关问题:(1)

9、离体的高度分化的细胞(如二倍体体细胞、花粉细胞)要形成愈伤组织,需要顺利进行 过程。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各种无机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各种有机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_(某种糖类)等,以及植物激素_和_。(2) 愈伤组织通过过程形成的胚状体除了有体细胞胚外,还有胚。培养过程中,如果花药开裂释放出胚状体,必须尽快将幼小植株 。(3) 图中“单倍体性细胞”是正常植物体经_形成的。从小孢子母细胞到成熟花粉的发育过程中一共经历了 次有丝分裂,一般来说应该选择有丝分裂 (前、后)后的小孢子进行花粉离体培养。40下图可表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请据图回答:(1) 若 A、B 到 C 的过程是体

10、外受精过程,则对已取得的精子必须先进行_处理,若需获取更多的卵细胞一般要对雌性个体注射 ,使其 。若此过程是体内受精过程,则胚胎发育到_阶段可进行冲卵。(2) 若该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在 A、B 到 C 的过程中,A 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 细胞为能产生抗体的 B 淋巴细胞,那么 D 细胞称为_细胞,这种细胞的特点是 。从融合细胞中选择6出它的方法是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出该类细胞后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可获得数量足够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3) 若 A、B 细胞为植物细胞,降解细胞壁的酶可能是 酶。A、B 到 C 细胞的过程中,常用的物理方法是 。生物参考答

11、案生物参考答案7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6 BDCDCA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一)必做题(一)必做题29答案(10 分,每空 2 分)(1)线粒体基质(只答线粒体给 1 分)(2)大于 (3)增加 C02 吸收量减小 (4)光照强度(或答光照强度和温度)30答案(10 分,除特别标明外,每空 1 分)(1) 雌 (2)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 bc de (4) 0 2 (5) (第一)极体(2 分) AB 或 aB 或 ab(2 分)31答案(10 分,除特别标明外,每空 2 分)(1)DNA 复制 核糖核苷酸 tRNA(转运 RNA) (1 分) 、多肽(肽链)(1 分) (2)29% 32答案(9 分,除特别标明外,每空 1 分)(1)11 雄性 (2) AaXBXb AaXBY(前两空不能颠倒) 1:5(3)纯合高茎植株和纯合矮茎(2 分) 正反交(2 分)(二)选做题(二)选做题39答案(15 分,除特别标明外,每空 2 分)(1)脱分化、蔗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2)花粉 分开(3)减数分裂(1 分) 2(1 分) 前(1 分)40答案(15 分,除特别标明外,每空 2 分)(1)获能(1 分) 促性腺激素(1 分) 超数排卵 桑椹或囊胚(2)杂交瘤细胞 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8(3)选择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离心、振动、电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