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077017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学的转型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产生(一)、传统的文学史类著作1、题辞体。除汉书艺文志外,可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四库总目提 要的有关部分为代表。这类著作的特点 是以作品为评价的主要对象。它有系统、 有次序地通过对于每一本书的评论而揭示 一代或几代文学作品的大旨和源流关系, 并对作者、版本等略作考订。在每一类作 品前往往又写一总论。2、传记体。如唐才子传及正史的文苑 传等。这类著作以文学家的人物传记为 中心,有重点地评价作家的文学活动和作 品。有的还冠以总论,以叙一代风貌。 3、时序体。如文心雕龙上半部、诗源 辨体、诗薮等。这类著作基本上是 以时代为序,对作家、作品及每一时

2、代的 特点依次加以评析。有的还简要地阐述了 有关的理论问题。4、品评体。如钟嵘诗品等。它的主要特 色是先将作家分成上中下三品,然后在“ 一品之中,略以世工为先后”。 5、派别体。如诗人主客图、中晚唐诗 人主客图、江西诗人宗派图录等。 这类著作的特点是以派论文,重在表述派 系承传关系。6、选录体。如唐诗纪事、宋诗纪事 、中州集、列朝诗集等。这类著作 虽然也以人物为中心,辑录了有关本事或略 加品评,但其特色是每人都附有一定数量的 代表作品。以上六体都以叙述史实为主,此外,还 有一类侧重在论述文学史有关原理的论著, 如文心雕龙中的通变及叶燮的原 诗等。以上分类,主要着眼于写作体裁。若以时 间来分,则

3、有断代和通史的不同;以地域来 分,也有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区别;以论述对 象分,还有分体文学史和综合文学史的差异 。另外,有的著作多体并存,相互交叉。总之,我国古代文学史著作是十分丰富多 彩的。它们各有短长,相互补充,比较全面 地展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二)、中国清末传统型文学史类著作1、国朝诗人征 略:清初至道 光间传记体断代 诗歌史张维屏(1780 1859),广东番 禺人。初编六十卷、二编六十四卷基本体例生平事迹 诗评 标题 摘句观点与材料并重,史传与作品兼顾 没有明确地用历史发展的线索贯串起来, 故虽然有时注意到某一诗论的成败得失 和历史嬗递,但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 他所论述的诗人

4、多放在一个平面静止的 背景上。另有艺谈录,体例风貌与徵略大 致相同,不同的只是评价“粤东诗人” 而已,故它是一部地方性的清代诗歌史2、艺概:以时为序的分体文学 史 刘熙载(18131881),江 苏兴化人。 共分六卷: 文概 、诗诗概、赋赋概 、词词曲概、书书概 、经义经义概写定于同治癸酉(1873) 各卷论述不同的文体由三部分组成 (1)点明本源,揭示要 义,语虽不多,却笼 罩全局。如文概 第一则即云:“六 经,文之范围也。 ”指出了后世的散文 不仅以此为发轫,而 且“百家腾跃,终入 环内”,不出其范围 。 (2)为正文,将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和 代表作品,以时为序,逐一论列。所 论范围,大致

5、自古代至宋元,也有偶 及明清者。其中选择对象、评论角度 、笔墨详略均凭论者识见,随机而定 。例如文概论先秦散文,独重 左传,自第三则承接六经而下 ,共以十四则篇幅专加批评。 (3)概论各体文学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技 巧,偶而也涉及一些理论问题,是每 一卷的尾声。 有一定的历史眼光,令人感受到他是在探索 文学演变的奥秘,揭示不同时代的特点,勾 勒先后承传的关系,总结艺术发展的规律。 且以文概为例,它曾指出文学发展与时 代的关系道:文之道,时为大。春秋不同于尚书 ,无论矣。即以左传、史记言之 ,强左为史则噍杀,强史为 左则啴缓,惟与时为消息,故不同正所以 同也。探索散文发展的历史分期和不同时期的不同特

6、点云: 秦文雄奇,汉文醇厚。大抵越世高谈,汉不如秦; 本经立义,秦亦不能如汉也。 汉家制度,五霸杂用;汉家文章,周、秦并法。惟 董仲舒一路无秦气。 贾长沙、太史公、淮南子三家文,皆有先秦遗 意;若董江都、刘中垒,乃汉文本色也。 东汉文浸入排丽,是以难企西京。 汉魏之间,文灭其质。 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练才少。 八代之衰,其文内竭而外侈。 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 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三)、西方与日本的早期中国文学史著作1880,俄瓦西里耶夫中国文学史纲要 1901,英嘉尔斯( Giles)中国文学史 1902 ,德 葛鲁贝(Grube) 中国文学 史明治年间日

7、本著作中国文学史热1、明治十五年( 1882),末松谦澄 的出版支略古文 学略史2、明治二十四年(1891),儿岛献吉郎支 那文学杂志上发表支那文学史 3、明治二十七年(1894),儿岛献吉郎在 支那学为题的讲义中发表了文学小史 4、明治二十七年,中野重太郎编写支那文 学史未果而病殁 5、明治二十八年(1895)藤田丰八的支那 文学史稿先秦文学出版6、明治三十年(1897), 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出版7、明治三十年(1897), 笹川临风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出版;8、明治三十一年(1898), 笹川临风的支那文学史出版9、明治三十一年(1898),藤田丰八、笹川 临风、大町芳卫、白河次郎、田冈佐

8、代治五 人以支那文学大纲为丛书名,出版了十 馀本作家研究专著10、明治三十三年(1900), 中根淑的支那文学史略出版11、明治三十六年(1903), 久保天随的支那文学史出版1、明治十五年(1882),末松谦澄的出版支略古 文学略史 2、明治二十四年(1891),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学 杂志上发表支那文学史 3、明治二十七年(1894),儿岛献吉郎在支那学 为题的讲义中发表了文学小史 4、明治二十七年,中野重太郎编写支那文学史 未果而病殁 5、明治二十八年(1895)藤田丰八的支那文学史 稿先秦文学出版 6、明治三十年(1897),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 出版7、明治三十年(1897),笹川临风的

9、支那 小说戏曲小史出版; 8、明治三十一年(1898),笹川临风的支 那文学史出版; 9、明治三十一年(1898),藤田丰八、笹川 临风、大町芳卫、白河次郎、田冈佐代治 五人以支那文学大纲为丛书名,出版 了十馀本作家研究专著; 10、明治三十三年(1900),中根淑的支 那文学史略出版; 11、明治三十六年(1903),久保天随的 支那文学史出版。1904年后的明治年间,还有宫崎繁吉的 支那近世文学史、松平康国的支那文 学史谈及儿岛献吉郎的支那大文学史 古代篇、支那文学大纲等。中国文学史出版热的原由 爱好中国文学,乃至崇敬的心情,根深蒂固地认为中国古 代文学“在世界文坛上足放异彩”,是“东洋文

10、化的源 泉,其思想沉郁磅礴,其词华灿烂焕发” 。 一批年青人,热衷于引进西方的一套来重新解读他们熟悉 的中国文学。当时著名的外交官河田熙为末松谦澄的 支那古文学略史写的小引中说得很清楚:汉土之 书,流行已久,“圣经贤传,残缺不全;诸子百家,各 异门径;编纂之法,亦甚无秩序”,这就使学者“毕生 孜孜鲜有所得,或至于以为无益而舍之”,因此他们要 引进新的方法来编史,使“后生知汉籍之梗概”,能“ 辨其方向,而得为学之要”。 甲午一战,打败了老大清王朝的日本人的自信心(乃至野 心)的逐步抬头,因而,他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 传统的文学。 二、中国最初的三部文学史 不同文学观念的介入与文学史编纂的演变

11、 窦警凡:历朝文学史(1897- 1906)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1904- 1910) 黄 人:中国文学史(1904- 1911后) 窦敬凡历朝文学史窦士镛(18441909) ,字晓湘,号警凡、 振学主人,无锡人。 曾执教于东林书院, 历朝文学史为其 授课讲义,光绪二十 三年(1897)脱稿,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作为南洋师范课本 铅印出版。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林传甲(18771921),字归云,福建闽 县人。其中国文学史序言:“甲辰( 1904)夏五月来京师主大学国文席, 不四阅月,中国文学史十六篇已杀青 矣。”讲义本一册即印于是年。宣统二年 三月(1910年4月)起曾在广益丛报上

12、连载,同年6月由武林谋新室出版。1925年 由汪钊余略加增删并改名为本国文学史 再次印行。黄人中国文学史黄人(18661913),原名振元,中年改名人, 字慕韩,一作慕庵,号摩西等。江苏常熟人。 1901年,苏州创办东吴大学时,他与章太炎同时 被礼聘为文学教授,后太炎“亡走海上,慕庵独 留教,终其身”(金天翮苏州五奇人传)。 又与曾朴、徐念慈等创办小说林社。辛亥革命后 ,以愤懑国事,发狂疾而卒。吴梅说他“于学也 ,无所不窥,”(黄人摩西)。1904年黄人在 东吴大学任教期间 ,开始撰写中国 文学史,后成二 十九册,从文字 之肇始,以至极盛 时代、华离时代, 无所不详,草创十 万言,欲有所修饰

13、未就而卒(金鹤 冲暗泾文钞黄 慕庵家传),后 由国学扶轮社以铅 字油光纸印行。(一)、传统文学观的瓦解 杂文学纯文学历朝文学史的“文学”,即包括经 史子集。正文内容为五部分 :“志文 字原始第一”、“志经第二”、“叙 史第三”、“叙子第四”、“叙集第 五”。 “叙集”最近于后来的“中国文学史”,但还是从 “集”的角度而不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先论集部之始,由诗经到楚辞的“总集”,论到 贾谊、董仲舒之后的“别集”。然后,他对集部的内容 作了如下的概括:兹录集部,以奏议为冠,然强半已入史部。曰散 文,曰诗词,若妃青俪白之工,揣摩应举之作,乃文学 之蠧,儒林之害也,急荡涤而摧廓之。不过他在论词之

14、后,还是用三行字、以肯定的态度论 及了曲,从元曲西厢记琵琶记,到汤显祖、徐 渭、洪昇、孔尚任,再到李渔、杨潮观、蒋士铨,一一 点到为止。对小说则只字未提。 林传甲比窦警凡,有进步也有倒退 进步处:虽然也从文字论起,顾及群经、史传 、诸子,但毕竟突出了“文”。全书十六 篇,从第十二篇“汉魏文体”到第十六篇 “骈文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很 大一部分是在论古代的散文,且史与论相 结合。 倒退处:对诗、词、曲、稗等其他文体,或三言两语带 过,或根本不予论述,甚至对小说戏曲加以全盘否定, 其元代文体为词曲说部所紊云:元之文格日卑,不足比隆唐宋者,更有故 焉,讲学者即通用语录文体,而民间无学不识者

15、,更演为说部文体:变乱陈寿三国志,几与 正史相混;依托元稹会真记,遂成淫亵之词 。日本笹川氏撰中国文学史,以中国曾经禁 毁之淫书,悉数录之,不知杂剧、院本、传奇之 作,不足比于古文之虞初。若载于风俗史犹 可。笹川载于中国文学史,彼亦自乱其例耳 。况其胪列小说戏曲,滥及明之汤若士、近世之 金圣叹,可见其识见污下,与中国下等社会无异 。而近日无识文人,乃译新小说以诲淫盗,有王 者起,必将戮其人而火其书乎!笹川论小说有人认为,由于他受了当时政府颁布的奏 定大学堂章程的规定,以及京师大学堂 的禁令的影响,:“以学生购阅稗官小说, 垂为禁令”。 但他对奏章变通之处甚多,为什么这里 不向积极的方面变通呢?为什么同样在这 年开笔的黄人,同样为大学堂写“讲义”而 不是这样的态度呢?这主要还是反映了他 的文学观念的落后,不容讳言。黄人在当时较注意吸收西方的新鲜观点1911年普通百科新大辞典“文学”条: “文学虽与人之知意上皆有关系,而大端 在美。” 中国文学史卷首:人生有三大目的:曰真,曰善,曰美 。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然三者皆 互有关系。故从文学之狭义观之,不 过与图画、雕刻、音乐等。自广义观之。 则实为代表文明之要具,达审美之目的, 而并以达求诚明善之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