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770166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安徽省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安庆一中 2015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2答第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卷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 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2、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 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选择题 共 132 分) 本卷共 3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32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 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印刷术促进儒学传播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的日益兴起 13.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据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为御史大 夫,谓诸御史曰:公等奏事,须报承嘉,不然勿妄也。 监察肖进忠、徐进曰:御史, 人君耳目,

3、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设弹中丞大夫,岂得奉咨耶?承 嘉无以对。 ”这说明 ( ) A.御史大夫与监察官的矛盾尖锐 B.御史大夫权力受制于监察官 C.监察官享有“独立奏事权” D.监察制度弱化了君主专权 14.“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此评价适用于 ( )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变法通议 D 天演论 15.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 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 下列评述与 材料中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相一致的是 (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

4、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康有为借古喻今、托古改制为宣传维新变法铺路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16.晚清点石斋画报某文中说:“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 泰西各国不然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 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 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 ”从中可以看出 ( ) 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2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 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17.有誓词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

5、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 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卢沟桥抗战 18.右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宣传画大豆过江 ,图中的题诗为:“叶作 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 它反映了 ( ) A.江南当时大豆高产丰收情景 B.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 D.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 19.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由经济学家厉以宁主编、1991 年出版,该书的主题探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下图是该书的部分目录,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本

6、书目录 的是( ) A.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 B.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 C.中国入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20. “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 世界国家。 ”文中的“它”是指 ( ) A雅典城邦 B希腊城邦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21.某国法律内容简单,仅七条 21 款,它宣称本身是“国家最高法律” ,任何法律无权与其 冲突,但又将其没有限制的权力真空赋予地方政府。该法律是 ( ) A. 1787 年宪法 B.邦联条例 C.人权宣言 D.权利法案 22.“冷战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中一段特殊时期。冷战双方处在特

7、殊环境中,它们用特殊 的语言,特殊武器,特殊的意识形态反对它们各自设定的敌人。但最特别的是冷战双 方既没有赢者,也没有输家,彼此都在默认一种特殊的游戏规则,以此保持一种特殊 的力量平衡。 ”对材料解读最恰当的是 ( ) A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力冲突 目 录第一章 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 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 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 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 企业集团发展途径-李源朝 第六章 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厉以宁 第九章结束语:-厉以宁3B美苏在国家利益上没有根本冲突 C美苏试图打破战后世

8、界秩序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36. 公元 119 世纪,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 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0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至清中期的 14-18 世纪,中国处于“中心”向“亚边缘”的过渡期,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叶中国由“亚边缘”沉沦为“边缘”地带。美国学者彭慕兰的著作 大分流认为,18 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 明显的优势;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 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

9、开发使得 大量美洲白银流入欧洲,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汽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 能。 陈昆金融市场与明代中西方大分流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始自晚明(15 世纪后半叶到 17 世纪前半叶) ,社会 转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白银的货币化。货币经济的扩大发展,在中国和西方几乎是 同步的。 晚明社会变迁研究 材料三 在 19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 的工业品。从 1870 年至 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 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

10、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其中 1900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9%,美国 12%,德4国 13%,法国 9%。 马世力世界史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述 1-19 世纪中国、西欧经济发展的状况。 (6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西方国家“货币经济扩大发展”的经济和 文化因素。 (8 分)结合材料三,概括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 (9 分) (3)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 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

1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认识。 (7 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 分) 材料一 1949-200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2015 年 4 月 19 日至 24 日,亚非领导人会议即万隆会议 60 周年纪念活动在印 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举行,此次活动以“加强南南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为主题, 包括 34 位国家首脑在内的 70 多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六十年一甲子,亚非国家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能否为万隆精神注入新生机,又将续 写怎样的新故事?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亚非大陆。 1955 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

12、际背景下,2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 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自主讨论亚非人民的切身利益。 60 年后,冷战烟云已逐渐远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经 过历史风雨的考验,当年曾经有力推动亚非国家联合自强的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下依 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 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 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摘自评“弱国无外交” (外交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3、 1 期)(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 (3 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概括第一届亚非会议的的主要成果。 (9 分) (2)提炼材料三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5(14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文综历史参考答案36. (30 分) (1)中国的 GDP 总量始终大于西欧,中国的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14 -19 世纪,西欧人均 GDP 迅速超越中国。 (6 分)(2)经济: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8 分)特点: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且互相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9 分,答出 3 点即可) (3)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1 分)一方面,工业革命后欧洲把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扩展到了全球,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劳动力和原料等,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6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7. (26 分)(1)特点:全方位多边外交。 (3 分)成果: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