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770164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安师大附中 2012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

2、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右图所示为 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次序依次进入 ,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

3、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5.“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6.1649 年 1 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 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 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州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7.“玛丽安”是法国的标志,但在历史上她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法国大革命时期, “战斗的玛丽安”形象影响法国各地;第二帝国时期,对玛丽安形象的描绘被迫转入地下;18802年,玛丽安的雕塑被置于巴黎市政厅前。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玛丽安是A.法国女性的代表 B.法国民族的象征C.法国自由民主的象征 D.法国贵族的代表8.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 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 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5、9.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 中写道:“1776 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 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这段话说明弗格森对A.创建美国联邦政府及其作用的评价 B.1776 年革命派关于自由理念的批评C.1787 年联邦派关于自由解释的表彰 D.联邦创建前后不同自由观点的介绍10.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抹杀了鸦片战争

6、的实质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1.洪秀全尊奉 “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 “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12.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颁布 “向各国宣战懿旨 ”。6 月 26 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

7、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1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

8、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个战役是指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315.1954 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1226 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16.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

9、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 ”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17.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该材料表明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18.1949 年 5 月 10 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把德国分为两个敌对的主权国家。这种分裂是东西方分裂的标志 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以意识形态

10、领域的分裂为基础 粉碎了统一整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希望A.B. C. D.19.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20.2010 年, 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 ,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 ,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2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

11、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商品经济活跃 B.海陆交通十分发达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成为全国经贸中心22.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 ”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4A.中央集权 B.盐铁官营 C.“贱商令” D.“海禁”政策23.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在经济方面形成完整的“世界史”的标志是A.新航路的开辟B.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资

12、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24.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 。这反映了当时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25.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变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26 题 18 分,第27 题 1

13、8 分,第28 题 14 分,共计50 分)26.(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14、 ”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6 分)(2)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归纳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下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4 分)(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6 分)5(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 分)27 (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 “本地(指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 。以前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湖广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 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人口稠密、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引自戴逸简明清史材料二 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