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769987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5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四川省凉山州201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四川省凉山州 2014 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48 分)第 I 卷(选择题,48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右图为西周早期青铜文物、文物内铭文拓片,铭文记载了周王毕地的土地“方五十里”赏赐给召的史实。这一文物( )A 是研究我国甲骨文的直接证据B 反映了士地侧澎制度已经形成C、是研究西周冶金技艺的原始资料D 说明周王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理 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

2、甚至以“记注 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3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附举盛 句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独绝之 文字。 ”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 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 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4、1514 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 公为贸 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乓器,纵横

3、海上” 。据此可知()A 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B 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 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 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5 从 1872 年到 1875 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 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 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 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6、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申报 ( )A 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 B 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 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 D 成为当

4、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7. 1940 年 9 月 7 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 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 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 ”材料反映出() A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 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8.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 ”对此理2解正确的是( )A 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C 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D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

5、等同于法律 9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过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运动的参与者有:王公贵族、平民、 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残障人士等等。这场政治运动最 可能属于什么性质( ) A 社会主义 B 法西斯主义 C 自由主义 D 民族主义 10 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 “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 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 ”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 A 共和制 B 联郎制 C 代议制 D 三权分立 11. 19 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

6、觉到与她 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 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12 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 1949 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在( )A 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B 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C 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 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5252 分)分) 13.(28 分)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

7、思。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 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面对社会巨变、社会危机,应当审时度势,坚持合乎潮流的制度 创新,化解危机,促进社会转型,实现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关东的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 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 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 594 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 408 年, 落后 186 年。战国时期,随着锋利的铁制兵器和强弩的发明,骑兵和野战取代了车阵战, 军队主力由大量的农民取代了少量的“国人” ,战争的领导权由拥有专门知识的 将军和兵法家取代了国君或

8、卿大夫。秦国为首的国王任命官吏去管理新征服的 土地,为了吸引农民参战,出现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一宗室非有军 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 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根据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十六讲和史记商君列传等选 编(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促进了秦国哪些制度变革?(4 分)产生了哪些 重大的政治影响。 (4 分)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用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而被 迫采用了试验性疗法,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

9、分显著,但却3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摘自吴于厘济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6 分) 材料三:中国进口贸易激增,从 1926 年的 17 亿多元增加到 1932 年的 22 亿元。出口却大 大 下降,由 1929 年的将近 16 亿元降到 1932 年的 7 亿多元。1932 年入超 增加到 8.6 亿元,比 1926 年增加了 114.6。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在 1930 年到 1936 年的 6 年中, 平均每年增加 1.33 亿美元。1936 年中国产业资本 总额为 55.46 亿元(不包括东北地 区在内) ,其中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由 20

10、年代的 51.6 下降为 35.3;本国资本由 20 年代的 48.4%上升为 64.7,其中官僚资本 比重由 26%上升为 35.9;民族资本主义资本比重由 22.5上升为 28.8摘编自中国经济史论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 1936 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背景和发展状况。(8 分)说明 1936 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6 分) 14.(24 分) “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它的变化可以折身出社 会的变迁。材料一: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 延礼宾客, 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凯其种,贿于酋奴,获之。

11、 未几伺间遁归。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维基百科番薯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 龙从吕宋携带甘薯回中国,试种后, 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 臂,小者如拳 ,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1)结合材料一分析当时甘薯大规模引入对中国所产生的作用(4 分)材料二;早在 1930 年代,季羡林在德国学习梵文的时候,便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 象:欧美许多国的语言中(即所谓印欧语系的语言) ,表示“糖”这个字,英文 是 sugar,德文是 Zucker,法文是 were,俄文是 caxap,

12、其他语言也大同小异。这 些字都是外来语,根源就是古印度梵文的 sarkara。根据语言流变的规律,一 个国家没有某一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外国输人,常常连名字也带了进来,在这 个国家成了音译字。在中国,此类例子就多得很, 比如:咖啡、可可、 、啤酒、 苹果派等,举不胜举。 “糖”借用外来语,就说明欧洲原来没有糖,而印度则有。实物同名字一起传进来,这就是文化交流。这个发现,在季羡林 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产生了写一部糖史的念头。摘自季羡林(糖史概述 材料三:直至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 、 “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 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摘自季羡林成书于 1998 年的糖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六百年前,食糖在欧洲代表着享乐 、 糜烂” 的原因。(4 分)结合具体史实,说明随后三四百年间这种观念是怎样被逐步突 破的。(6 分)材料四: 中国 1958-1963 年粮食产量、征购比率与人均占有粮食量4(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明造成 1959-1961 年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6 分)并分析其影响。(4 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