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0769888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北京市昌平区2014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市昌平区 20142014 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周王室与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B受封诸侯以宗法制传承下去 C受封者与周天子必有血缘关系 D各诸侯国上缴赋税给周天子13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 ”这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A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B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C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2、”14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他是A李贽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顾炎武15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杜绝儒家以外其他思想的传播B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度推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C“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D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对启蒙思想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1619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出现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清政府与列强开始联合 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A B C D17右图是北洋政府时期,农商

3、部按照当时颁布的商标法办理注册的第一号商标“老兵船” 。此举措反映了北洋政府对国货品牌发展的关注对发展海军事业的重视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企业2鼓励实业在中国的发展A B C D18下列有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 “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B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 “人力车夫讨厌马车”D “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19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20腾讯历史频道曾推出转型中国

4、18401956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 1956 年年度事件的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D “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21智者学派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 ,过分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针对此问题,苏格拉底主张A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B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C主观感受无助于人对世界的认识 D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2216 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3不久,大西洋沿岸的港口是后来居上,成为海上贸易中心。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A新航路开辟使商

5、路中心发生转移 B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C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23某个文学派别,关注社会问题,善于通过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以上特点的是A 巴黎圣母院 B 老人与海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37 (34 分)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反映了不同时期邮政发展的历史变迁。秦驰道示意图邮驿是我国古代官方的通信组织。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决通川防,修筑驰道” ,四通八达的驰道贯通全国各地,开辟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秦在驰道上组建邮亭,通过各条交通主干线,向各省会(原六国国都)辐射,形成中央一级的邮驿网络,再由各中心城市

6、向附近所辖的地区辐射,形成了全国性的通信网络。(1)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秦这样做的目的。 (8 分)欧洲邮政大事记时间历史资料11 世纪前欧洲的邮驿(专人送信)只供政府专用,民间通信是靠别人捎带或专人递送。1115 世纪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教会、大学等地方开始建立各自独立的邮递系统,这是欧洲私营邮递的开始。417 世纪中期英国、法国等国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实行预收信件资费、加盖收寄和投递时间的戳记、集中投递等办法,已同近代邮政相似。19 世纪中期英国进行邮政改革,由国家专营信函业务;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邮资的凭证,统一邮资制。这种新的邮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国

7、家采用。(2)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欧洲邮政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12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1897 年,大清邮政开办,以海关的管理区域为依据设立邮区,由外国人掌管的中国海关控制。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统称为中华邮政。中华邮政按省设立邮区,颁布了邮政法,并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参与国际邮政事务。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邮电部,拓展网络、增设局所。1998年,实行邮电分营,成立了国家邮政局成立。2007 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建成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

8、邮政企业。(3)阅读材料,对近代以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每个阶段邮政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14 分)39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进步。材料一 自由、平等的权利是人类首要的、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人类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然的自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自由,放弃自然的平等是为了取得政治的平等。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国家权力应该分别赋予不同的机关。只有各种权力间彼此能够相制衡的体制,才有可能会创造一个无私的政体。(1)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题,任选上表中的一则材料,结合 18 世纪的史实进行论证。 (10 分)40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

9、洛阳城市场的布局较之前代,明显南移。洛阳的小市(粮食、牲畜市场)位于城东偏南, 四通市(多外国商品)位于城南, 大市(水产市场)位于5城西偏南。这种变化源于北魏的平城宫城在北、坊市居南的都城建筑布局。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云: “北魏洛阳城伊水、洛水旁乃市场繁盛之区, 其所以置市于城南者, 殆由伊、洛水道运输与当日之经济政策及营造便利有关。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北魏洛阳城市布局的特点及其成因。 (8 分)6北京市昌平区 2014 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练习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23答案BCADACBDBDAC37 (34

10、分)(1)历史现象:秦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2 分) ;并建立交通、通信网络;(2 分)成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 分)巩固国家统一。(2 分)(2)11 世纪前,中世纪的欧洲经济、文化落后,欧洲邮政是政府专用。 (2 分)1115 世纪,由于城市的兴起,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加强,私营邮政建立。 (2 分)17 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后,各地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与文化交流频繁,邮政开始向规范化发展。 (3 分)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各国邮政制度确立并规范化。 (3 分)上述材料表明:近代之前各国邮政的发展不统一、不规范;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11、,近代以来邮政制度趋于标准化。 (2 分)(3)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大清邮政。 (1 分)第二阶段:中华邮政。 (1 分)第三阶段:新中国邮政。 (1 分)特点及原因:大清邮政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来控制;列强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控制中国的内政。 (2 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掌握邮政大权,并立法保护邮政,邮区按省设置;中华民国加强对邮政的管理,重视发展邮政事业。 (4 分) 新中国成立后,由邮电统一经营到邮电分开经营到邮政市场化(由国家的统一管理到政企分开) ;新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 分)39 (1)示例一:启蒙思想推动社会变革。 (2 分)7材料一是

12、卢梭的思想:主权在民、社会契约;(2 分)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的思想理论基础;(2 分)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阶级夺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2 分)推动了法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2 分)示例二:启蒙思想推动制度创新。 (2 分)材料二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国家的权力要分权与制衡;(2 分)美国的 1787 年宪法;(2 分)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权之间相互制约;(2分)促进了美国的制度创新(2 分) 。40 (1)特点:北魏洛阳宫城在北方;市与坊偏南部。 (2 分)成因:洛阳城市布局受旧都平城布局影响;(2 分)方便水运交通(2 分) ;市场交易便利。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