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栽培第十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765117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土栽培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无土栽培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无土栽培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无土栽培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无土栽培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土栽培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土栽培第十章(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无土栽培常见病虫害防治第一节 无土栽培常见病害防治一、无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常见病害防治(一)根部病害侵染根部的真菌:瓜果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多种镰刀菌和疫霉菌。侵染根系的细菌:单孢杆菌、欧氏杆菌。1.病害的症状:植株矮化、凋萎、根系腐烂、有时整株死亡。2.病害的侵染来源:种子、水、基质、空气、昆虫及工作人员衣物、双手、工具等。3.病害的防治1)生物学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来防止根系病害,b.微生物防治。目前还比较少。2)栽培措施和物理方法及时清除植物残株,以及可能带病菌的用具,尽量保持无菌的栽培环境。设备及用具消毒;种子消毒; 营养液消毒。3)化学消毒a.杀生物剂 b.表面活性剂(二)

2、地上部病害侵染植物叶片、果实的病原菌很多,有空气传播的病害,也有通过水源传播的。由于无土栽培大都是在温室或大棚中进行的,环境卫生比较好,这就避免了许多病菌的发生和蔓延。1.黄瓜霜霉病症状识别: 俗称“黑发”、“火龙”。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病叶背面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斑点很快扩展,12天内因扩展受到叶脉的限制而出现多角形水浸状病斑,早晨湿度大时比较明显。12天后水浸状病斑逐渐变黄色、黄褐色至褐色,此时湿度大时叶片背面的病斑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致使叶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植株提前拉秧。发病条件:是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喜温湿的条件,萌发和侵

3、入需要叶片有水滴存在。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522,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发病。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利于发病。多雨、多雾、多露和昼夜温差大,阴雨和晴天交替出现的天气,发病早而重。温室中的黄瓜温、湿度控制不当,放风不良,或傍晚灌水,使叶面长时间保持水膜,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叶面存在水膜时,孢子囊1.5小时即可萌发,2个小时后即可完成侵入发病。病斑形成后,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4个小时病斑上即可产生孢子囊。条件适宜时病菌由气孔侵入发病,潜伏期只有35天。植株生长衰弱时病情加重。防治1. 用抗病品种 温室栽培的品种有津春3号、中农13号、津优2号、 3号等品种。2. 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本身的

4、抗病能力,盛瓜期后植株容易早衰,及时追肥灌水。最好定期喷施糖尿素(蔗糖:尿素:水1:1:200),以及喷施磷酸二氢钾0.2%的溶液,补充营养,提高抗病性。3. 积极采取生态防治措施,利用黄瓜和霜霉病菌的生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创造一个有利黄瓜生育而不利于病菌发育的环境来控制病害发生,如表。温度、湿度管理对黄瓜及病菌的影响具体做法是:白天把温室气温控制在28-32 ,湿度超 过30%逐渐放风,当下午温室气温下降到20时及时闭风,在日落后再打开通风口通风,一般夜间外界最低气 温10时,通风1小时,以后外界气温每升高1延长通 夜风1小时,13时可整夜通风。生态防治的关键是防止温室大棚内出现95100%

5、的相对空气湿度,不在叶片上产生水膜。除了通风换气外 ,灌水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最好采用膜下滴灌、渗灌。 灌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湿度高时也可在早晨进行,灌 水后闭棚提温,然后通风排湿,阴天不宜浇水。4、药剂防治5、高温闷棚 病势猛时,利用药剂已经控制不住病情,可采取高温闷棚的方法控制病情的发展。具体 方法是:选择晴天10时左右密闭大棚或温室,使气温上升到4446,持续2小时,然后逐渐加大通风,使温度恢复常温。闷棚前一天要浇足水,增强黄瓜的耐热性。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闷棚后加强肥水管理。2. 瓜类白粉病案例 瓜类白粉病(cucurbits powdery mildew)是瓜类作物上分布广泛,危害较重

6、的一种病害,通常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严重时造成叶片干枯。瓜类植物中的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苦瓜等均可被害。我国的南北方,不论温室、塑料大棚及露地黄瓜上均有发生,它与霜霉病一样,对黄瓜生产造成很大威胁,病害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本病在黄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中、后期危害较重。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苦瓜最易感病,其次是冬瓜、西瓜次之,丝瓜则抗病性较强。黄瓜叶片被害状苦瓜白粉病南瓜白粉病丝瓜白粉病(1)病害症状 白粉病自苗期至收获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亦危害茎部和叶柄,一般不危害果实。在黄瓜上,发病初期,叶片正面或叶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

7、粉斑,好似撒上一层白粉一样。这些白粉就是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随后许多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面,白粉状物渐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也变成枯黄而发脆,但一般不脱落。到秋季病斑上出现散生或成堆的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2)病原特性 瓜类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的两个属的真菌侵染所致:(1)瓜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 Zheng et Chen),属于白粉菌属;(2)瓜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 (Jacz. Z,Y.Zhao)属于单丝壳属。白粉菌是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体内吸取营养,寄主生长后期,在叶表面形

8、成有性世代的闭囊壳。病菌菌丝体不侵入寄主组织细胞内,而是在寄主组织表面生长繁殖,形成吸器,直接穿入寄主的表皮细胞中,吸取营养,这就是白粉病一般在病叶上不出现坏死斑的原因。但当植物的大量营养物被病原菌夺取,最后寄主的细胞仍可死亡,所以,发病后期病叶呈枯黄状。有性世代闭囊壳的形成,一般多在植株中段以下老熟叶片上,特别是叶背面比正面形成的多。(3)发生规律 在低温干燥的地区,瓜类白粉病菌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 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次年56月当气温在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

9、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闭囊壳越冬。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所要求的湿度范围较大,即使相对湿度低至25也能萌发,但如叶面上有水滴存在时,因分生孢子吸水后膨压过大,会引起孢子破裂,反而对萌发不利。分生孢子在103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而以2025为最适宜,超过30或低于-1,则难以萌发并且会失去生活力。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病情即受到抑制;病害发生一般在梅雨期和多雨潮湿的秋季。在温室、塑料大棚里容易造成湿度较大、空气不流通的条件,也适于白

10、粉病的发生,并且比露地黄瓜发病早而严重。栽培管理与发病的关系:栽培管理粗放,施肥、灌水不适,尤其偏施氮肥的,易造成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株间湿度大,利于白粉病发生;光照不足,植株长势弱,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瓜类生育期不同,对白粉病的感病性有差异,如黄瓜幼嫩的植株或成长中的嫩叶,一般有较强的抗病力;而至生长中后期,抗病 力则逐渐减弱。 (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主要是注意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徒长和脱肥早衰等。温室栽培时要注意通风换气,露地栽培时,应避免在低洼、通风不良的园地种植。在生长期间,避免偏施氮肥,应适

11、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物抗病力。当发现白粉病叶时,应及时摘除并销毁。温室熏蒸消毒:在播种前或定植前23天可把整好地的温室熏蒸一次。其原理是利用病菌对硫制剂的敏 感性,用硫制剂来熏蒸,能有效地防治温室黄瓜白粉 病。具体方法是在幼苗定植前,每1000立方尺温室,用 硫磺粉半斤和锯末粉1斤(1:2),分装在几个小花盆内,并分置几处,然后引火燃烧,并密闭一夜。熏蒸 时,使室内温度维持在20左右。黄瓜生长期间,每 1000立方尺用硫磺36两、锯末89两,放在小花盆内,然后放入火红的煤球,提着花盆,边走动边扇风冒 烟熏蒸。药量的大小,依苗的大小和强弱而定,苗小 苗弱,药量宜减少,一般47天熏一次。药剂防治

12、:目前防治白粉病效果良好的药剂较多,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等。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残效期长,使用方法多样,已推广使用。但发现托布律、多菌灵、苯来特等在连续使用后,病菌易产生抗药性,使药效降低。因此应注意交替使用。番茄叶霉病 田间识别 番茄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茎、花和果实。叶片染病,叶面出现不规 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霉层 变化-白色-灰褐色-黑褐色绒状;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 枯。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 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嫩茎或果柄染病,症状与叶片类似。病原:褐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发病原因 :以菌丝体

13、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第二年如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如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即染病。连阴雨天气,大棚通风不良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叶霉病扩展迅速;晴天光照充足,棚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防治方法 (1)播前种子温汤浸种。(2)发病重地区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3)采用生态防治法,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及时整枝打杈,按配方施肥,避免氮肥过多,提高植株抗病力。(4)保护地发病初期用硫磺粉熏蒸,每55m3空

14、间,用硫磺0.13Kg,锯末0.25Kg,混合后,用木炭或红煤球点燃,定植前把棚内密闭,熏24小时。番茄晚疫病田间识别 以叶和青果受害重。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白霉,在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白霉;茎上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引起植株萎蔫;青果染病,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成暗褐色,稍凹陷,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也长白霉,迅速腐烂。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发育适温24,最高30,最低10一13。此菌对番茄的致病力强。发病

15、原因 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可以厚垣孢子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多次重复侵染,引起流行。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初发病时有中心病株,病株产生孢子囊 ,游动孢子靠气流、灌溉水传播,可重复感染。高温低湿孢子囊易失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易诱发此病。防治方法 (1)从苗期开始,严格控制生态条件,防止高湿 条件出现。(2)种植抗病品种。(3)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密植。(4)药剂防治。番茄早疫病 田间识别 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 叶、茎、花、果。叶片初呈针尖大的小黑点, 后为轮纹斑,中部呈同心轮纹,轮纹表面生毛 刺状物;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

16、产生褐色至深 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表面 有灰黑霉;青果染病,始于花萼,初为椭圆形 褐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mm,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霉层。病原 Alternaria solani (Ellis et Mmartin) 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发育温限1-45,26-28最适。该病潜育期短,侵染速度快。发病原因:菌丝或分生孢子从气孔、皮孔直接侵入,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防治方法 (1)重点调整好温、湿度,防止棚内湿度过大, 温度过高。(2)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3)作好种子和种植设施的消毒处理,切断病菌来源。(4)药剂处理番茄病毒病辣椒炭疽病 月季白粉病月季黑斑病第二节 无土栽培常见虫害防治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属蜘蛛纲,蜱螨目,跗线螨科。全国都有分布,华北、长江一般受害重。危害特点 成螨和幼螨集中在植株的幼嫩部分刺吸植物的汁液,受害叶片背面灰褐或黄褐色,具油质光泽或油浸状,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受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