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初探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6页
文档ID:5075066
北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初探_第1页
1/6

北疆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初探——以阿勒泰地区为例 *阿尔 斯朗·马木提 阿布拉江 库丽布布 古丽苏木 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乌鲁木齐 830054关键词:牧区 游牧民定居 阿勒泰 社会经济发展哈萨克人民自古以来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游牧生产是他们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是一种以畜牧业为主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畜牧业来讲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畜牧和牧场所以,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人群是靠牲畜来生存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牧区因自然条件,社会因素(传统生产习俗,旧观念)等原因,牧区经济还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从游牧到定居就是牧区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提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游牧生产经营方式,使牧区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牧区牧民贫困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也给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哈萨克牧民的个人需求.定居是为解决游牧民在牧区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矛盾而选择的一种新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定居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区来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辑的阿勒泰地区是哈萨克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以阿勒泰地区为例探讨本颗题是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现状1.1 哈萨克游牧民定居的发展进程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在 我 区 哈 萨 克 游 牧 民 定 居 的 发 展 包 括 三 个 阶 段 即 起 步 阶 段(1978~1985)探索阶段(1998~1995)和规范阶段(1996 年至今):1996 年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后,游牧民族定居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轨道,国家和自治区加大了对阿勒泰地区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游牧民定居,草原建设,牧道建设等项目的投入,截止 1999 年一市三县一共有近 3000 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迁入项目区,形成了阿* 本文是 2003 年国家协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疆生态移民研究”(批准号:03BJL0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勒泰地区仍至全疆草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游牧民定居村落1.2 哈萨克族游牧民定居的基本形式哈萨克游牧民定居的基本形式有完全定居,半定居和整体定居三种:1.2.1 完全定居 由政府在游牧民原来的冬牧场居住地域周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开垦土地,提供一定的补贴,帮助定居牧民修建永久性房屋和牲畜棚圈,使从事游牧业的一部分牧民家庭全家人口实现定居1.2.2 半定居 游牧民原来的冬牧场开垦耕地,修建永久性住房,一个家庭内的老人和孩子不再游牧,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或一个家庭定居从事种植业(粮食或牧草),其它成员仍然从事游牧。

目前,游牧民的半定居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人定、畜不定第二种是人与畜都属半定居1.2.3 整体定居 在有些地区,因为,草 场退化严重,游牧依赖的草地资源已经无法再为游牧人口和牲畜提供生计所需的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做出让一个牧业村整体或牧业村的一部分人口全部较为定居的决定2 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2.1 阿勒泰牧区社会经济现状阿勒泰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全地区现有自然草地总面积 974×104hm2万亩,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 83.4%,其中可利用面积717×104hm2万亩草场 中优等草场约占 8%,良等占 23.2%,中等占 21.2%,低等占 26.1%,劣等占 21.5%牧区四季草场齐全, 为牧区牲畜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和轮牧提供了有关的条件,全区牲畜总头数的 83%在天然草地放牧,是全疆牧区畜牧业比重最大的地区之一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是地区经济的一个支柱,截止 2001 年,牧业户数为 17136 户,占全地区总数的 12.67%,牧业人口为 93775 户,占全地区牧业人口的 17.5%,牧业劳动 力 28579 人,占全区乡村从业人员的 33.82%,2001 年畜牧业产值占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23%,农业总产值的 57.61%。

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在新疆各地州的牧区中,牧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最高的为阿勒泰地区 51.1%,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 2361 元;2.2 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北疆的哈萨克游牧区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牧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也是不低的但与农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牧民定居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进展缓慢 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牧民定居工作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均衡目前,定居率达到 80%的有伊犁地区,而塔城还不到 40%在县市中福海,新源等 县已基本实现牧民定居率 90%以上各地区在牧民定居中,其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有些定居区牧民定居了,但牲畜没定牧,存在着定不稳的隐患2.2.2 游牧民文化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 牧民的文化素质是影响牧业生产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农业普查资料,农村牧区从业人员中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比例:阿勒泰地区达 54%,伊犁地区为 59.34%,塔城 45.2%,初中文化程度的分别 36.8%,30.45%,47.5%,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 9.2%,10.2%,7.75%。

牧区地域广,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牧业生产流动性大,如阿勒泰地区的游牧民一年搬家达 90次,转牧距离长达 600km,虽然乡村组织健全,但其管理的程度和达到的程度是非农村可比的2.2.3 牧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比重过低 由于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原因,牧区基本上还处于单一经营的状况,二,三产业很不发达,种植业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以几个地区为列,据第一次农业普查结果,农村全部从业人员中从事乡镇企业及其非农业的人员,阿勒泰占 1.63%,伊犁 3.35%,塔城占 4.9%2.2.4 自然草地资源严重退化,产草量下降,牧草品质降低草畜矛盾加剧 由于牧区人口的增长和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草原超载过收,草场退化已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一个全局性的现象,草场载畜能力下降,草畜矛盾突出,尤其是在阿勒泰牧区人工草场建设速度慢,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退化、沙化和破坏的速度这样的情况都严重影响牧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性3 游牧民定居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游牧民定居是新疆牧区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反过来牧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又是游牧民族因其季节性,自食性,粗放性和流动性等因素制约,很多牧区至今仍处于“逐水草而居,随季 节而过” 的游牧民经济时代。

政府为 了改变这局面,为全速发展牧区社会经济发展,采取了定居的措施,定居在牧区经济发展户的地位和作用如下:3.1 游牧民族定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3.2 游牧民族定居是牧区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桥梁3.3 游牧民定居是牧区牲畜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3.4 游牧民族定居是提高牧民素质的有效途径4 阿勒泰地区游牧民定居与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4.1 牧区经济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结构牧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要改变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方向发展,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要从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牧区牧民实现小康的需要,分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在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同时,启动第二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提高第二产业在牧区经济中的比重在牧区没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牧民的小康第二,要以发展肉毛生产为重点,调整好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牧区要发展饲料饲草种植,建立稳定的草料基地,努力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4.2 牧农结合,大力发展草业,实施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草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要提升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是对草原加强管理,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并重逐步做到以草定畜,增草增畜.据悉,在阿勒泰地区,政府计划加快牧区饲草料基地建设步伐,在青河县阿魏戈壁,富蕴县黄泥滩,阿勒泰市640 台地共建 9.33×104hm2饲料基地。

通过此举,大幅度提高了牧区草地生产力和牧区社会经济的稳定性,缓解天然草地的压力4.3 结合牧民定居,加强牧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牧区小集镇的建设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牧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一环各有关部门和牧区各级政府应将牧区的水利,电力,道路,交通,邮电,能源,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纳入规划和计划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各地要因地制宜,按照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继续采用“小集中,大分散” ,“大集中,小分散” ,“异地搬迁”, “插花定居” ,“沿主要道路布点定居”等模式,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现在牧区小集镇很少,第二,第三产业没有立足的依牧区商品交换没有适当的集中生产自然要受影响,因此要结合牧民定居有小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牧区小集镇4.4 努力提高牧区劳动者的素质在游牧区生产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差:一是文化水平低;二是受传统经营方式的束缚严重,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生产经营者信息灵,思路广,会经营,这是新一代知识农民的特征,但在牧区,相当多的牧民思想还停留在原始游牧的小生产水平,只是单纯把牲畜作为维持自己生活的来源,根本没有把牲畜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料。

所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在牧区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4.5 加大科技支撑,推动牧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要使牧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冬牧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开展“科技之冬 ”,“科技之夏”, “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向广大牧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牧业实用技术,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促进牧业科研成果的传话,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继续抓好品种改良,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技术全面推行各业生产,加快畜群周转,近几年来,在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牧业生产上的新技术,尤其是草料加工,塑膜暖棚,冬羔生产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4.6 牧民定居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结合起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所以在这种新形势下,站在新的起点,对于草原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特别是当前自然灾害频繁,草原日益退化的情况下,在全区范围内把牧民定居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要高度统一起来,抓紧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制度,发展畜牧业不能以生态效益为代价,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生态效益,合理利用和保护好与草原畜牧业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哈萨克族游牧民的定居对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利的也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牧区游牧民定居的结果使牧民的传统生产经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提高了牧区的经济效益二是游牧民的定居对牧区减少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三是游牧民定居后获得信息的机会多了哈萨克牧区游牧民的定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哈萨克牧民现阶段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牧民们掌握市场信息难,预测市场变化难2)牧民们观念滞后,他们对定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牧民仍习惯于逐水草而居,对定居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认识不足,而且一些行业和部门对牧民定居工作缺乏足够认识,未能真正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3)畜产品加工滞后,尤其是加工企业缺乏,已成为制约畜产品扩大市场的首要因素上述所提到的问题都影响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提高牧区社经济效益,政府一定要以实际出发,加强定居工作,改变牧民的传统观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促进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1〕 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文化大观〔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 崔延虎.游牧民顶居的再社会化问题载〔J 〕.新疆师范大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