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735729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孙维刚老师点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孙维刚孙维刚(19382002),汉族,大学毕业 ,中国共产党党员。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 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生平简介 l自1980年开始,孙维刚开始在二十二中进行从初 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大循环实验,致力研究数学 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用德育促进智育,德、智 、体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数学实验 教学和担任班主任的整个过程中,他将自己扎实 的学科知识能力,深厚的文化素养功底和精湛的 教学艺术,充分地加以运用和发挥,并用自己的 灵魂去铸造学生的灵魂。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个 性因素巧妙地融入了原本枯燥的课程。孙维刚的 实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中学教育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2、l1990年,孙维刚同志患膀胱癌,1998年又患直肠癌,期间经历了多 次大手术,但是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同病魔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始 终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他的大部分成就,就是在他患 病的这十年中取得的。为了表彰他为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 政府给予了他许多荣誉: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9年被 评为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0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北京市模范班主任”;1993年 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并获“人民教师”称号;1996年荣获“孺子 牛金球奖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称号,同年获得胡楚南北京中小学优

3、 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北京 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1999年,获得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 果的特等奖及全国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同年还获得第四届全国“ 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称号和“首都楷模”称号;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 模范”称号 l除去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外,孙维刚同志还担任了 许多社会性工作,他是中国数学会理事、北京市数学奥林 匹克学校校务委员兼教练、东城区奥林匹克学校校长。先 后当选为东城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 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l 孙维刚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 爱他所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

4、。当他成为受到公众和社会信 任的人时,他真心实意的把自己当作了社会和公众的财产 。他待人谦虚平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挚爱和责 任感。他严谨治学,学识广博,勤于求索,思想深刻,他 在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素 质教育领域中极为难得的范本。 l从教四十年来,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 了他所挚爱的学校,他所挚爱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 业。他的才学,他的自信,他的勇略,他的毅力和他永无 止境的进取精神,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 ,努力工作,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成功之路! l 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 平均分达534分,

5、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录取;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 奖;1997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 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 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 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 数线。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 l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l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 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 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 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

6、证明,而孙维刚则 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 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 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 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 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 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 ?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 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l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 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 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l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7、” l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 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l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 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l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l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 轮17年。 l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 )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 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 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l

8、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 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 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 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 l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 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l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 ,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 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l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 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

9、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 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 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 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 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l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 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 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 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

10、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 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 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 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 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 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 句是什么。 l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 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 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 (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

11、名,这个班占12名 (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 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l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 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 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 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 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l 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 人成长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 正派、诚实、无私。” l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 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1983年初

12、,孙维刚给他的第 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 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 晚会,不寄贺年卡。 l 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 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意,那些中考成绩前几 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 么?因为他们相对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 容易分散注意力 l 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 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 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 为这种严厉,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

13、混蛋l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 可孩子将来是个笨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 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 l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 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 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 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l 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 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 ,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 学生

14、,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 成长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 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 ,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 l 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 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 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l第一,诚实,正派,正直;l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立志为 人民多做贡献;l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要因为我 来到世界上而使别人生活的更幸福。 l1997年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

15、刚曾这样谈论 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 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 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 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 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 养,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唯一的 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 私。” l 1998年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 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 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 都还记得,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

16、查出 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 考上清华、北大。” l 后来,他教的这个班几乎全班考进了清华、北大。 l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 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 ,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 。” l 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 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 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 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 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 。” 2002年1月20日上午9时41分,在北京市第六医院, 63岁的北京22中数学教师孙维刚因癌细胞扩散去世。 l孙老师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后续 又参与了研究工作,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 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希望能形成一 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