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0729831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龙屋-梅县南口侨乡村(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县南口侨乡村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报材料资料整理:谢慧敏 中文名称:梅县南口侨乡村 英文名称: Mei County Nankou foreign national village 批准时间:2010年4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 五指山初保村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I)(II)(V)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概况 文化遗产价值 主要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侨乡村的群体和单体围龙屋 代表一种独特的客家建筑的 艺术成就和创造性的天才杰 作,充分体现了各个历史时 期的客家建筑成就,其对建 筑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 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 响,能为客家建筑

2、文明或文 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 back概 况 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地处鹿湖山下,有500多年的建村史,是著名 的华侨之乡。全村总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由寺前、高田、塘肚三个自 然村组成,有潘姓、朴姓、温姓等共6500多户。桥乡村保存有大量完好 的围龙屋,被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认为是“中国最典型的围屋 古村落”。侨乡村的围龙屋大体可分为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 为代表,如老祖屋、兰馨堂、品一公祠等,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 集合式住宅,这些围龙屋虽规模较大,但祖堂窄小,房屋低矮,显得非 常拥挤;过渡时期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庐 ”等华侨屋为代

3、表,由于人多田少谋生艰难,当时侨乡村许多人漂洋过海 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 ,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大多称为某某庐,当地人把它们叫做华侨 屋。侨乡村的古围屋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现存的围龙屋主要有杠横堂式、“九 厅十八井”、杠式等98座,包括寺前 排村30座、高田村28座、塘肚村40 座,其中20世纪40年代前建造的有 80多座。围龙屋的结构包括三大部 分:首先是中央堂屋和横屋构成的矩 形四合院,在堂屋位于中轴线上,上 堂屋高祖堂,宅祠合一,横屋面向堂 屋,在两侧对称分布;其次是后面半 圆部分由院落和围屋组成,围屋两头 与横屋后端相接;门前是禾坪与水塘

4、,方形的禾坪平时晒谷,年节庆典时 是娱乐设宴场所,半圆形水塘养鱼、 洗涤、防火灾,也具有风水意义。如 “德馨堂”、“南华又庐”、“承德堂”。back文化遗产价值 侨乡村展示了客家人历史 上的几个重要阶段,作为 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 地的杰出范例,充分体现 了客家的建筑文化,与具 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 件、现行传统、思想、信 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 或实际的联系。back围屋见证了华侨辉煌创业史据侨乡村村史介绍,侨乡村已有500年建村史,目前有2 个村民小组,共650户2700多人,几乎每个村民小组都由一 幢客家围屋建筑群组成。过去由于村中人多田少,为谋生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 多村民

5、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其中不乏成功者 。海外华侨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事业成功后纷纷回乡买地 建大屋。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侨乡村这个只有1.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 地,竟一下子冒出款式各样的客家围屋达33座之多,其密集 程度和历百年沧桑后仍保存完好,不但见证了当年华侨创业 的辉煌,在世界客都梅州亦非常罕见。back发达水利设施为围屋护航 侨乡村不但围屋密集,道路和水利设施亦十 分发达。早在上世纪之初水泥村道便连通了 各幢围屋,而且连通稻田阡陌间的排水渠四 通八达,村中3座铁桥、水泥桥贯通南北。发 达的水利设施不但使侨乡村的村民免去了水 旱灾害之苦,也是侨乡村33幢百年大围屋得 以完美保留的重

6、要原因之一。back最古典的客家围屋群落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 群是梅州地区迄今为止 发现的保存最完美、最 密集的客家围屋建筑群 落,极具保存价值并且 已具备申报国家级历史 文化名村的条件。主要遗产德馨堂南华又庐承德堂德馨堂德馨堂建设者:印尼华侨潘立斋建设时间: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建筑格局:两堂四横两围龙建筑,通廊结构,前低后高的“花头”围龙。 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前面有长方形禾坪,禾 坪下有长方形绿化地,门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屋后有一座果园,栽种岭 南佳果。全屋占地面积为7500平方米,共有66间,8厅(道)。特点: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外围与内围之间的

7、距离较窄,地板 用三合土夯实。最令人称赞的是屋内的“之”字形下水道设计,管道相互 连接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在进入“德馨堂”正门, 有几个可揭开的水泥石块,里面各放置一个瓷盎,瓷盎不大不小,刚好 能在底下旋转,却提不出地面,据侨乡村潘伦启书记介绍,这瓷盎起着 过滤垃圾的作用,当水流冲击瓷盎转动时,水流通过,而垃圾则被阻拦 下来,可有效防止下水道阻塞,同时也便于屋主清理。屋中水管虽不少 已换上新的,但仍能看到建造时残留的铁制水管。南华又庐南华又庐v建设者:著名侨胞潘祥v建设时间:创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v建筑格局:屋内分为上、中、下三堂,二横共八堂

8、,左右两侧各四堂( 左边中、兴、伊、始,右边长、发、其、祥),各堂既独立又可联体, 所以俗有“屋中屋”的称号。上堂后面还有枕屋一排、厨房二座(左右各 一座),屋背后有果园。v特点:是梅县最大的客家民房之一。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 该房屋外观宏伟,气势不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全屋共有118间 房,人称“十厅九井”。因创建人潘祥初生有八子四女,八个儿子分居八 堂内,拥有八厅八井,加以上、中二堂的大厅和中央的天井,故有“十厅 九井”的之称。创建人潘祥初的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现已分布海内外 各地,有多名博士、学者和企业家,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博士就 是其后人。毅成公家塾毅成公家塾(

9、俗称老校)建设者:潘立斋、潘祥初建设时间:建造于光绪二十八年(1920年),是南口安仁学校的前身。建设格局:该房屋为木棚瓦面,墙面三合土夯筑,初时房前有小果园和 围墙,后有花园,按塾学形式而设计,巧妙地利用山坡地而建,前部分 为回字形建筑,三面单层瓦房围住正面的二层楼,中间空地为花圃,便 于采光美化,后部分又为单层建在山坡地上,与正面的二楼连为一体, 故楼下楼上的厅房并非能一一对应。塾内共有教室8间,住房2间。特点:建房之初为塾学,教授的内容以文言文为主,聘请秀才或资深的 读书人为教师,招收潘氏子弟入读,民国以后改为全日制小学,邻里姓 氏的子弟亦可在此就读。安仁学校建成后为“安仁第一分校”。房

10、前屋内 有两株高耸挺拔的鸳鸯银杏古树,后花园有一株枝繁叶茂的白玉兰,这 三棵树均为建校初期所种,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 保护树木。back侨乡村的不少围龙屋建筑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艺术起到了丰 富和发展的作用,侨乡村俨然是个客家古民居建筑 博物馆。侨乡村人才辈出,近代的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 、潘植我等一批知名华侨企业家,现代世界著名化 学量子专家潘毓刚博士、经济学家潘汝瑶教授等都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潘奋南、潘嵩保、古国檀等三 位将军,以及潘铎元、潘君勉等一批军政要人、专 家教授和富商巨贾都出自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参考文献:http:/ (组长) 黄晓军 张熳诗 叶晓茵 冯志聪 刘燕婷 潘孝发 谢慧敏 王玉钰 黎芷筠 卢敏仪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