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0729801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本科课件:音韵学常识1音韵学常识教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韵学常识 (一)第一节 概述 一、音韵学内容 1、什么音韵学?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 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傳統學問,是古 代漢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聲、韻、調系 統,簡單地說,就是指某個歷史時期漢語聲、韻 、調的種類及聲母、韻母的配合規律。(以現代 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8個韻母,4個調 類。其聲母和韻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 的規律。)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它以古代语言材料为研 究对象,是历时的状况研究。根据单个汉字在历 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3、汉字读音演变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主要指从公元前 一千年到公元二百年间流传下来的诗

2、经、 楚辞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中古音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法 言切韵、宋陈彭年广韵以及其他韵书 、韵图和古典作品反映出来的语音面貌。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 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 ,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近古音时期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 韵为代表。现代音时期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语音系统。4、傳統音韻學的分类: 分為三個部分,即今音學、古音學和等韻學。 今音學是研究中古時期(隋唐時代)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古音學是研究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漢語聲、韻、 調系統的一門學問; 等韻學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漢語韻母及聲韻配 合

3、規律的一門學問,它通過韻圖的形式展示某一 歷史時期的聲、韻、調系統。等韻圖類似於現代 漢語中的聲、韻配合表。5、汉语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区别和联系: 語音學是十九世紀興起的一門研究人類語言聲 音的科學,它主要研究語音的系統(聲音的成分 和結構)、變化及發展規律,並教會人們如何去 分析研究語音的系統和變化,如何發現語音的變 化規律,同時訓練人們發音、聽音、記音、審音 的技術。語音學一般分為普通語音學、歷史語音 學、描寫語音學和實驗語音學等。 漢語音韻學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語音的一門傳 統學問,而語音學是研究各種語言的語音及語音 各個方面的一門現代科學。漢語音韻學相當於語 音學中的一個部門,可以稱為漢語

4、歷史語音學。6、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 共同点: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都要从结构构 成入手分析语音。 不同点: (1)目的不同。现代为审音、正音、规范语音 等;古音研究为解决阅读古书,如古音通假、古 书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2)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口语材料,古代只 有间接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 (3)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 代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 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 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 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

5、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 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 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 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 、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 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 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 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 ,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 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6、,不能不牵涉到 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 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 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 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而广东 梅县话则读作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 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 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 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 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 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 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 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

7、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 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 变规律。研究音韵学,可以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 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i 、ti)二音,广 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 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 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 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 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 得力工具。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解

8、 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 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 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 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 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 研究。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今天看起来很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 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 属上声“马”韵。白居易的五律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9、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 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 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 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 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 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 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 平仄,肯定就会出错。 另外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 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 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

10、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 (1)语音是变化的: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 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 声、韵、调三个方面。从方言看古今语音的差异从书面看古今语音的差异 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 。我们用今天的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 和谐的地方。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B、谐声字不谐声

11、。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 两种读音;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够”两组读音 ;从“京”得声的有“景、鲸”和“谅、凉”、“掠”等 三组读音。C、古韵母和现代韵母的不同,也可以从叠韵联 绵词方面看出来。某些古代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并不叠 韵,如仓庚、芣苡、峥嵘、绰约、纷纭、陆续等 。 声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在双声联绵词方面也有 所体现。有些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声母并 不相同,如玄黄、缤纷、容与、萧瑟、憔悴、匍 匐等。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都不是双声叠韵词了。D、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韵书的韵部也与今不 同。东德红切; 山所间切等。广韵有入声韵部,“觉、月、角、

12、竹、璞、 浞”等字都是入声字;“谈、侵”等字收“m”尾 ,现代普通话中没有。 E、 通假字 出师表“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战国策“女朝出而晚来,吾倚门而望”,“女” 通“汝”; 汉书 刘向传“民萌何以戒勉”,“萌”通“氓” ;F、异文 “蒂”又写作“蔕,从艹,带声”,以“带” 为声符;“溯”又写作“泝 ”,以“斥”为声符;“梅”又写作“楳”,以“某” 为声符。“伏羲”又写作“庖牺”。诸如此类,都属于古今音变的现象。三、古音的基本概念 (一)声母部分 1、声:即声母,一個漢字音節,開頭的音叫 作聲母(古人稱之為母、聲、紐、聲鈕或音鈕 ( 最早提到“纽”的文献是唐代孙愐的唐韵序) 其

13、餘的音叫做韻母。 字母:古人稱聲母的代表字為字母。(唐以 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或叫双声,同一声母 用 字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冬 、端、丁、多”等表示。)传统音韵学归纳了 声 类之后,便从同一声类的字中找出一个作为 这一 声类的名称,如:帮、透、泥等。它们分别代表 着一个声母类别,习惯称之为字母。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重唇音 ,轻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齿音( 齿头音,正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2、清 浊: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 母进行的分类。不颤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全清音:不送气、声

14、带不振动 次清音: 送气、声带不振动全浊音: 声带振动强烈 次浊音: 声带振动不强烈五音、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七音七音(宋元时分出)【五音】音韵学家依据发音部位划分的声母类别。包括 清与浊按照声母的发音方法分类清声发音时不带音的辅音浊声发音时带音的辅音全清不送气的清声次清送气的清声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根据气流 或浊化的 程度分类唐代参照梵文“体文”创制字母:古人翻译佛经要学习梵文,梵文的字母叫“悉 昙”(siddham),分为两种: 一种叫“体文”(即声纽), 一种叫“摩多”,又叫“转声”(即元音)。 唐人受梵文“悉昙”体文的启发,参照藏文字母体 系,给汉语创制了字母。 “守温三十六母”:玉海:“守温有三十六字 母图一卷”。但已无所见。后来刘复(近代语言 学家。189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