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0729511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71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1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张静中学高考语文复习精料一热点1 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解题点拨】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该题,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句的关键性词语,联系全诗,整体把握。由“几问津”“忙于我”可知作者奔

2、波忙碌;由“客愁”“孤枕”可知作者孤身在外;由“乡国梦”可知作者思念家乡,由“交游落落”可知作者朋友很少。抓住以上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情感,那么“客愁”的内容自然能够抓住。【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天天忙碌,一生奔波。朋友稀少,无处游玩。没有概括出作者“孤身在外”这一点,忽视题干中“客愁”这一关键信息。进而没能点出客愁另一个方面的展示“思念家乡”。失2分。实际得分:2分。阅卷人点评:审题不细心,没抓住“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关键信息,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在具体解答时没有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客愁”的具体展现。没有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使得分析成为无源之水。此为答题大忌,需注意。请你组织答案:_满分

3、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1.结合作者实际情况,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创作思路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稳定,经经济济、文化基础较础较 好,李煜过过着纸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乐生活,表现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给他带带来的快乐乐。作品香艳艳柔媚。降宋后李煜过过着“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以抒写故园之思、亡国之痛为为主。作品感情真挚挚沉痛、凄怆动怆动 人。2.结合时代特

4、点,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因此我们读宋诗、宋词和明末清初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再如,同样是离别之作,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一种离别的哀怨,而盛唐送别诗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3.利用暗示信息,聚焦诗歌创作的微环境,

5、探寻蕴涵在诗歌中的情感态度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暗示信息的范围:别人的评价、诗歌的标题、诗前的小序、诗后的注释。暗示信息的作用: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信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解读诗歌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答题步骤】第一步,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主旨或

6、诗人的感情。【答题模板】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评价。 热点2 分析思想情感 三年1考 高考指数:分析思想情感就是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

7、认为雁能传书。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到作者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能看到作者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答题思维轨迹:读全词找意象 析意象找修饰语 总结特点品味情感 结合注释深化理解 结合内容分析鉴赏 【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孤寂心情。考生能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中的思想感情。得3分。但解答时没有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

8、的意境来分析。失2分。实际得分:3分。阅卷人点评:在做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等类型的题目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来具体分析。否则会导致架空分析,有空洞之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满分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现场现场 答案展示我的分析 上阕阕的“凄冷”“无雁影”表现现出词词人思念亲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下阕阕的“寂静”“孤灯”“酒醒”表现现了词词人长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我的点评评:【我来阅卷和点评】参考答案:我的分析:该考生能结

9、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来分析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情感。得4分。但在组织答案时没能扣住问题来回答,因为问的是作者心情,应先总结出心情,再具体分析。该答案得分:4分。我的点评:组织答案时应该扣住问题来回答。目的明确,问的是什么内容,应先总结出来,再具体分析。不要架空分析,力避空洞。1.抓住关键内容,以一窥全把握诗歌的情感抓关键内容,主要抓诗题、抓关键词语和抓题材等。(1)抓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

10、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词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题材古诗按题材分成若干类,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思乡诗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别诗写离愁别绪,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咏史诗则借古人写己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熟悉了古诗的题材,便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诗歌借助语言描摹塑造形象,而诗歌创作讲求含蓄、凝练,作者常常借助外物来抒情言志。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11、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3.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尚能饭否等四件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 4.借助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12、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5.抓住注释内容,提取诗歌暗示信息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直接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列表如下:注释释分类类所暗示内容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作者介绍别人评价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 的思想内容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 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 的思想内容【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的描绘,分析所涉及的诗句或词语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揭示情感。第三步,挖掘出深层内涵。热点3 评价观点态度评价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

13、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主要包括:观点态度对事件、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解题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

14、,不但要细读全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答题思维轨迹:整体感知寻背景词句 结合诗人生平志向想原因 联系注释明背景晓原因 结合诗句分条剖析【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解题指南】第一步:整体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本诗的主要内容是:岁尾年末,杜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偏偏边境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饱经战乱的人民再一次遭受战乱之苦。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用“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暗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颈联

15、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情况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自己为朝廷所弃,作客他乡,报国无门,但作者是不甘心这样寂寞的,所以才会有“壮心惊”的心情。 第二步: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和典故,品味作者的情感。 结合注释,可知作者作本诗时,雪岭临近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当时杜甫客居阆州。这样就明白了国家时局艰危,杜甫是客居他乡,孤独寂寞。“请缨”,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也让我

16、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而关心国家的人却被弃置不用。寂寞之情,壮心无处可报,怎能不心惊!第三步:结合上述分析,将概括内容梳理成完整答案。【阅卷手札】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西南边境发生战争,朝中无忠臣良将为国分忧;国家多难,自己报国无门,寂寞忧愁。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且内容较全面,得2分。没有分析内因,失1分。没有点出作者的情感,如“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等,失1分。实际得分:2分。阅卷人点评:只分析了“寂寞壮心惊”的外因,即社会原因,没有结合全诗分析内因,即作者的个人原因,挖掘不深,遗漏了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请记住:做这类题,要结合诗词,重点分析、评价作者的个人原因。请你组织答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