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2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0726428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2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课程与教学论2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课程与教学论2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课程与教学论2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课程与教学论2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2(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论的发展历史张荣华 副教授/博士一、课程论论课程o研究课程问题、界定课程概念、阐 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 课程实践的学问。o独立学科o与哲学、教育学、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o课程是什么(概念)o课程为什么(目的)o课程有什么(内容)o课程能怎么(功能)课程的词源学解释o“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指古罗马 战车竞赛的“跑道”;其词根为currere “跑” ;o有“人生阅历”的含义,英文 “curriculum vitae”的中文含义是“履 历书”;o作为教育术语,出现于宗教革命后的大学 教育。1582年,荷兰的莱顿(Leiden)大 学的拉丁语文献中已经出现了这一词语。课程

2、的词源学解释o16世纪、17世纪,宗教革命带来了教会 和国王权力对大学的管理与控制,大学 教授和学生们将接受这种管理和控制的 教育内容称之为“课程”学程的赛 马车道。课程带有“强制”、“管理” 、“控制”等意思;课程与教育内容的关系o古代:教育内容o近代:出现了“课程”一词o20世纪初:杜威将教育定义为“经 验的重组”,课程=学习经验之总 体。为着提供经验的计划被后人称 之为“经验课程”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o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o主张建立课程的基本原理和采取科学方 法编制课程o这是美国教育史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 部专论课程的著作,是课程研究专门化 的里程碑。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3、o192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查特斯发表了 课程的建设o1924年,博比特出版了第二部著作课程编 制o192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公布了长达685页的 总结课程研究的年鉴,书名叫做课程建设 的原则和方法。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o以上著作均以课程为研究对象o从课程的基本理论到课程的编制技 术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o建立了独立的研究领域课程论二、课程实践促使课程论学科得到进一步 发展o古代o文艺复兴时期o近代美国的课程实践1、古代的课程与教育实践o中外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课程:o“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o 外国古代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希腊为 代表):“三艺”(文法、辩证法和修 辞学)“七

4、艺” (文法、修辞、 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古代的课程与教育实践o古希腊崇尚和实践着的是一种“百科全书 ”式的“完全教育”,一种包含人文修养 和科学修养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沈立钦,2008)” o“算术、几何、音乐原理和天文学”作为 一个整体,及其神秘的“砾智”作用广为 人知。在中世纪时,被基督教徒固定为基 督教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1、古代的课程与教育实践o西罗马时代,由于政治或者其他原因,“修 辞学”、“雄辩术”为主的人文教养受到了倡 导和重视;o基于数学推理的教养与教育受到了忽视;o而众所周知,西罗马时代科学成果也不如它 的前一个时代那么繁荣。

5、1、古代课程的特点o分科设置o全面发展o体现了古代教育家的哲学理论和教 育思想。 中世纪o中世纪,基督教教育成为惟一合法的教育。为了弥补基督教文化 与世俗文化之间的裂缝,圣奥古斯丁(354430)用自己的权威 论述,率先为异教徒文化合法地进入基督教世界打开了大门。古 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多种自由技艺(liberal arts and liberal sciences),经过他以及其他基督徒的选择和论证,逐渐固定为 一个为神学服务的固定的教育框架“七艺”专指文法、修 辞、逻辑、音乐、数学、几何、天文这七个学科,成为未来一千 年的课程体系。前三门总称为“三科”或“三艺”,后四门总称 为“四科”或“四艺

6、”。“三科”是基础,学完之后才允许进入 “四科”的学习,所以,一般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进行这一阶段的 学习。o 详细过程参见沈文钦论“七艺”之流变复旦教育论坛 Vol.5No.12007;2、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与教育实践o从拉伯雷小说巨人传(15321564年出 版)卡冈都亚的教育,窥见十六世纪家庭教 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2、文艺复兴时期的课程与教育实践o弗吉里奥和培根 o夸美纽斯 o卢梭 o巴泽多 o裴斯泰洛齐 o斯宾塞和赫胥黎 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曾对西方国家的课程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 所谓“泛智”,是指一切人都能接受的 知识,包括语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7、。泛智论主张:三个人人人人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人人都应具有全面智慧。“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课程论在教学论中。 洛克(17世纪英国教育家)提出可感觉主义的课程理论洛克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观念和表象是这 些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他以唯物主义感觉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 的课程门类,如算术、几何、地理、天文、历史、 年代学、伦理学、法学、法理学、逻辑学、修辞学 、自然哲学等科目。他重视实验和观察作业,认为 旅行也是必要的教学科目。在他的思想影响下,18世纪欧洲各国的学校 先后增设了自然科学,增加了实验设备。这一切为 学校的新变革拉开了序幕。3、近代美国的课程与教育实践o美国20世纪初的公立学校运动

8、o帕克的“昆西实验”o杜威的芝加哥学校实验o拉尔夫泰勒的八年研究o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编制运动当时,美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 少数学生升大学做准备的,课程内容脱离 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那时,美国的初等教育日趋普及,中学 在校学生正在成倍地增加;可是大多数高 中毕业生却不能升入大学,而必须就业。学校设置的传统课程很难满足不能升学 的大多数中学毕业生的需求,不能适应美 国社会对于有文化的劳动力的需要。自19世纪末起,一些美国教育家展开了 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 o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中 ,课程教育行政所规定的教学大纲为课程标 准(course of study)

9、,学校教师所创造 、学生所经验的课程叫做课程( curriculum)(佐腾学,2003)(一)课程论形成的理论准备自欧洲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期,课 程理论的逐步发展为课程论的形成奠定 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教育家对于课 程理论的论述还只是课程理论的萌芽。进入19世纪以后,课程研究的深度和广 度才有显著的进展。一些学者以自己创立或 信奉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 对课程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比较系 统的实验,提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理论 。影响最大的学者是赫尔巴特(德国)、 斯宾塞(英国)和杜威(美国)。赫尔巴特o德国教育家,主知主义课程理论的倡导 者。o主知主

10、义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学说。o主知主义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 ,在知、情、意三者当中,知是主要的 ;情和意的存在与表现都依靠知。兴趣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主张培养人的多方面兴趣,并为此而 提出六种独立的不同兴趣;认为中学课程的 设置应同这六种兴趣相适应。六种兴趣: 1经验的兴趣。与其相适应的科目是自然、地理、物理和化学; 2同情的兴趣。与其相适应的科目是古代的和现代的外国语; 3思辨的兴趣。与其相适应的科目是语法、数学和伦理; 4社会的兴趣。与其相适应的科目是政治、历史和法律; 5审美的兴趣。与其相适应的科目是文学、唱歌和图画; 6宗教的兴趣。与其相适应的科目是神学。赫尔巴特还

11、主张,课程的安排要使学生 从认识最古时期的历史开始学习,应集中地 围绕古代人民的历史和文学教给学生越来越 复杂的人文知识。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得到他的学生齐勒 等人的传播和发展。1865年,齐勒出版了教育教学的理 论基础一书,阐述并发展了赫尔巴特的 教育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建立了赫尔巴特思想研究中心,掀起 了一个赫尔巴特学派运动。齐勒提出了:关于编制课程的“中心统一法”编排教材的“文化史阶段论”等。齐勒认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道德的 、宗教意志的陶冶。要达到这一目的,不能只依靠宗教 的教授,而要借助多种学科内容的探究。 这里所说的多种学科内容应以一定教育目 的为中心,由此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的

12、课 程,借以统一学习者的意识。中心学科历史、文学和宗教齐勒主张按照“文化史阶段论”的思想 来编排历史学科的教材。“文化史阶段论”是生物学的复演说在 教材编排上的运用。其主要思想是,儿童 的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也要经历一个与 人类历史发展相似的阶段;按照人类文化 史发展顺序编排教材,是儿童能够理解的 。齐勒提出了一个关于历史(文学)教材的排 列方案:第一学年是叙事童话;第二学年是鲁滨逊漂流记;第三学年是酋长时代;第四学年是裁判官的时代;第五学年是犹太王政时代;第六学年是耶酥传;第七学年为使徒行传;第八学年安排宗教改革史。这一系列历史、文学、教材是同德性的 陶冶直接相关的,叫做情操教材。这一系列情

13、操教材是各学年的课程内 容的中心,其他内容如语言、自然科学等 等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上述中心内容组织 的。赖因(齐勒的学生1847-1929)继承了齐勒的课程理论1885年以后,赖因成了当时教育界 很有影响的国际性人物。o围绕历史、人文学科,按照情操教学、技 能教学、语言教学这三类教学活动分别组 织了一系列具体的科目;o围绕自然科学学科又组织了地理、数学和 自然科学。 o19世纪90年代,赫尔巴特学派的课程理论 由德国传入美国。(美国留德学者查尔斯 德加谟和麦克马利兄弟)o1895年,赫尔巴特研究会(即今日美国全 国教育研究会)在美国成立。o此后20年间,该会成员对于课程问题的研 究在美国教育界

14、颇有影响,使赫尔巴特学 派运动的中心由德国转到了美国。正当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与课程理论 在德国广泛传播的时候,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举起了反对古典中学的旗帜,主张大兴实科 教育。 社会背景:斯宾塞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上升并逐步 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自然 科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斯宾塞尖锐地批评了英国古典中学设置的 脱离生产和生活的课程,论述了知识的实用 价值和比较价值,并为此研究和确定了人类 活动的种类。 他将这些活动按其重要性的大小排成以 下顺序:(1)直接为个人自我保存服务的活动;(2)关于获得生活资料因而间接为个人自 我保存服务的服务;(3)关于种族保存的活动;(4)履行社会义务、

15、维持社会政治关系的 活动;(5)满足趣味和感情的休闲活动。他根据上述活动设计了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多学科的中 学课程。第一类学科:解剖学和医学;第二类: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 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外国语;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第四类:历史(不是帝王、战争、宫廷阴谋史,而是自然的 社会史);第五类:一切形式的能够满足人的“自然、文学、艺术乐趣 ”的欣赏。 在这些学科中,数学和自然科学占最大 的比重。当时,英、美实科中学都采纳了斯宾 塞的课程体系。其课程理论对近代学校课程的改革和 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赫尔巴特运动在英国兴起时,实用主义 教育学派也

16、在美国出现。其主要人物就是杜威。 o杜威教育思想与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o中心概念“经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o他确认“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教育是在 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o“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 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o杜威力图按照这种实用主义教育观建立一 种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o他于1896年-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 学校。其课程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 业”。o但杜威未将这项实验进行到底,而于1904 年离开了芝加哥,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 对中学课程的具体主张。o杜威在芝加哥期间发表了不少论文和著作 ,探讨了课程理论问题,对当时美国课程 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兴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 用。o他在1916年发表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 是美国课程论的奠基之作。(二)课程论最先形成于美国 课程论之所以首创于美国,首先是19世纪 末20世纪初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形势不断 发展的客观要求。 突出的问题:课程理论的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