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718986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十二五规划宣讲稿2小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思路一、创新驱动 二、转型发展 三、绿色经济 四、和谐社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 王金定 2011年6月11日一、创新驱动,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从粗放发展转变到集约发展,从资源驱动的发展方式 转变到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发展,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和不竭源泉。(“刘易斯拐点”与“民工荒”、“涨薪潮”、“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大类 。(一)、技术创新有三种形式 原始创新(磁悬浮列车)集成创新(三网融合)跟随创新(高速铁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等于

2、独立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自主创新应该是“以我为主、世界合作”的创新(made in china with world 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用市场换技术,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要总结经验教训?” “我国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没有定价权,原因何在?”(二)、全社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由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体系、创新链条等等构成的创新环境。创新体系: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造体系。创新链条:由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平台、以及围绕创新形成

3、的产业链等构成的一系列创新要素。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支撑是政策环境创新的灵魂是“企业家精神”!“苹果的成功”: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到2015年1,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39%提高到2020年的60%以上;2,研发投入占GDP2.2%(目前1.62%,到2020年达到2.5%);3,对外技术依存度从目前的50%降低到2020年的30%以下;4,发明专利进入世界前列;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提高3.3个百分点(目前89.7%),6,教育投入争取从2009年的3.84%提高到2012年占GDP4%,二、转型

4、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升级转型商品价值链:微笑曲线(U型曲线)研发设计30%+生产制造10%+市场营销和品牌60%一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钢铁、石化、汽车、造船)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有重大科技突破,有巨大市场需求的新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节能环保产业(LED灯 )新能源产业(智能电网)生物产业(转基因产品)高端制造产业(民用航空,C919大飞机,ARJ21-700翔凤支线飞机)新材料产业(纳米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充电式纯电动汽车)。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发展“生产服务

5、业”(2.5次产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上海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创意及文化产业。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 (新木桶理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占GDP4%,上海5.63%,美国25%,英国15%)三、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关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几点认识关于资源问题:中国资源总量不多、人均更少、用起来大手大脚。中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矿产资源品位低、贫矿多,难选冶矿多

6、;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20%;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资源富集区多与生态脆弱区重叠 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中国GDP占世界10%不到,耗费资源达到30%。关于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选择。中国“十一五” 规划要求已经完成:五年节能20%,减排1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三、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十二五” 规划指标要求:全国总人口13.9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提高3

7、.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二)、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从“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转变到“循环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排放物-资源产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世界上没有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小循环(企业内部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对排放物的再利用);中循环(在产业链上对排放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大循环(全社会实现排放物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垃圾不分类,垃圾就是垃圾;垃圾分类,垃

8、圾就是资源”台北“垃圾不落地”案例和新加坡“四大水喉”案例(三)、发展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90%的科学家认为,有气象记录的150多年来地球正在变暖(0.6);地 球变暖(超过2 )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地球变暖的原因在于人类使用化石能源 (煤炭、石油)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专家们呼吁“拯救地球,人类的时间已经不多 了”。中国政府认为,在保护地球的问题上,应坚持“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提出 中国将自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即减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并且提 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政策措施。(总量排放、 人均排放)。发展低碳技术(经济、社会)= 1,实现节能减碳 (工业、交通

9、、建筑三大部门一起努力。中国政府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 2,发展绿色能源 (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中国政府承诺,争取到年非化石 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大规模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绿化国家。中国政府承诺,到年森林面积比 年增加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年增加亿立方 米)4,工程固碳 (用工程的方法捕获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5,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 (用市场机制激励节能减碳行为)节能减碳+换能减碳+造林吸碳+工程固碳+建立碳交易市场激励机制四、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偏态分布的条件下,人均数不等于大多数”(算术平均数和中位

10、数)。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的“基尼系数”2007年已经达到0.47左右,0.4是公平与不公平的分界线和警戒线。 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民富国强”、“人民幸福”。(GDP、绿色GDP、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一)、改善民生的基本内涵学有所教,(业有所就),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2)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3)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泉(效率与公平关系) 4)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阀门(养老、医疗、住房保障)中国十二五规划指标:GDP7%、CPI基本稳定、失业率5%以下、新增就业4500万、城乡年平均收入增长7%、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11、、新型农保全覆盖、城镇养老保险3.57亿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覆盖人口20%。(二)、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几点认识人类为了幸福始终追求两个目标:效率和公平效率创造财富、公平实现和谐。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3,效率与公平优化结合。“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实质公平 =起点公平(机会均等)+过程公平(规则相同)+结果公平(收入差距可控)收入有差距,公平吗?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公平;目标是“均贫富”。第二种观点认为,很公平;是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的观点是: 承认差距、控制差距、共同富裕、实现

12、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分配政策是:提低、扩中、有效调高、打非、共富。一次分配要讲效率也要讲公平(重点是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关键是政府要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法治环境)二次分配要讲公平(重点是讲“结果公平”,关键是税收调节+社会保障)三次分配要讲良心(慈善事业)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和目标。“人类总是不断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调适、努力寻找最佳结合点”。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关键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结合起来!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是防止个人专权和腐败的根本保证。两者如何结合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思路和举措

13、,“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法国 孟德斯鸠1,加强集体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完善民主集中制的议事决策规则,推进“一人一票”的票决制度,防止个人专权。但“集体领导有时也会犯错误! ” 2,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各级监督机构、群众和媒体的监督作用。但“谁来监督监督者?” 3,加强分权制衡在国家根本制度上不搞“三权鼎立”,坚持人大和政协制度。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上可以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适当分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协调。深圳政府“行政三分”改革;重庆高院“执行权四分”改革都是有益的探索。中国农民的智慧,把一枚公章“一分为五”,制约村长的权力。有自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标。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