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718495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中考语文专项--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 下一幅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 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冰水,冰化水水温不升。” 这幅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2分)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重庆中考)A重庆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阶段统计表1997年 2006年 增幅 普通初中在 校学生人数 86万 128万 49% 普通高中在 校学生人数 13万 50万 285% 重 庆 市 199 7年 至 2006年普通初、高中在校学生均有较 大增长;高中在校 学 生 人

2、 数 增 幅 远 远 高 干 初中 。 结论:(重庆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之学科渗透题解析 复习目标把握学科渗透题的特点 掌握学科渗透题的解题方法目 录考点诠释 例题解析 教师点拨 课堂练习考点诠释新课标强调了综合课程,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 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 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 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 实践能力。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 、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 的考查依据。学科渗透题是命题者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 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

3、设计 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 合能力,不仅考查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 ,从而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 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例题解析1:与地理学科的渗透 由于人类长期的天象观测,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 彗星绕太阳运行。纷繁有趣的彗星世界,使人们遐想万 千。彗星究竟诞生何处,一直是天文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近年,美国“哈勃”天文望远镜发现太阳系边缘有一个 庞大的彗星“摇篮”。“摇篮”呈环状,内环位于天王星轨 道之外,外环则超出了冥王星轨道。这个“摇篮”中约有 2亿个彗星“婴儿”,它们主要由直径10500公里的冰块 和石块组成。由于

4、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力作 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便偏离自己原来 的轨道而成为“游子”。“游子”因太阳强大的引力,朝着 太阳方向飞去。途中,冰块等物质受太阳光热而蒸发, 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飘成扫帚状,成为它美丽的大尾巴 。问题:1、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 答: 2、根据第二段文字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总共有1600多颗。( )彗星“摇篮”中大约有2亿个由冰块和石块组成 的彗星“婴儿”。( )彗星“婴儿”在太阳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偏离自己 原来的运行轨道成为“游子”。( )彗星在飞往太阳的途中受太阳光热而蒸发并在 太阳风的

5、作用下形成的美丽的大尾巴叫彗尾。( ) 解 析这是语文知识与地理学科的渗透,(1)根 据文本答案可拟为:彗星和彗尾的成因。 (2)(至今已发现1600多颗); (由于太阳系中各大星球错综复杂的引 力作用,“婴儿”一旦被什么外来碎块撞击 ,便偏离自己原来的轨道而成为“游子”) ;。例题解析2:与生物学科渗透除涉禽中的鹭,游禽中的鹈鹕和猛禽中部 分鹰隼(这是些在树上筑粗陋大巢的鸟)外,编 织巢几乎全部为雀形目鸟类所造。它们长于鸣啭 ,巧于营巢,故根据分类上的说法,我们前面又 称它们为鸣禽。雀形目是新鸟亚纲中种数最多的 一目,其庞大数量占现代鸟类总体一半以上。根据上段的内容,解释什么是“鸣禽”。答:

6、鸣禽是长子鸣啭,巧于营巢的雀形目鸟类。答:鸣禽是长子鸣啭,巧于营巢的雀形目鸟类。(或:鸣禽是雀形目鸟类,它们长子鸣啭,巧于营(或:鸣禽是雀形目鸟类,它们长子鸣啭,巧于营 巢。)巢。) 例题解析3:与物理学科的渗透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 20世纪初,他了一种理论,任何物质 都可以转变成为有用的能量,并推出了著 名的公式:Emc2其中E表示能量,表 示质量,c表示光速。请用现代汉语把它准 确地表示出来。 此题是语文知识与物理学科的渗透,考查学生运用语 言能否简明准确的能力。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题,不 能忽视题中对公式符号的提示,然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 行表述,一般要用说明性文字。答案

7、可拟为:能量等值于 (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积(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例题解析4:与化学学科的渗透萤火虫呼吸的时候,氧气从小气管进入 细胞,和萤光素结合,在另一种物质萤光 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发出光来。 可以写成一个简单的公式: 荧光素氧气 荧光酶 发光 例题解析5:与数学学科的渗透(1) “1,2,3,5,8,13,21,34,55,89,144”这是数学 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用自己 的语言表述)_(2分)(2) 读下列语句,写出你的理解。(2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 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 母,分母愈大则分数

8、的值就愈小。”(3)老师口述了一道数学题:“15减3的平方等于多 少 ”。小聪的答案是144,小明的答案是6。请根据小 明的理解,把这道题用文字简明地表达出来。(不超过 15个字)解析:这三道题将语言表达与数学知识结合起 来,以“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的方式,拓宽学生 运用语文能力的天地,考查学生对具有严谨语言的 数学中的性质、概念、特点表述的准确性。解答这 一类试题往往要从相关学科知识或能力入手,并且 紧扣语文学科的知识或能力。例1答案可拟为:任 意相邻的三个数,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例2 答案可拟为:一个人自我评价愈高,就愈不容易做 出成绩。例3答案可拟为:根据题意,先确定这个 算式的

9、写法,然后用说明语言准确表述为:15与3 的平方的差是多少?(或:15减去3的平方等于多 少?)例题解析6:与英语学科渗透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举行,假如 你作为北京的青年志愿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 人,并向他们致以美好的祝愿,在下列两种情况 下你该怎样说?(要求简明、连贯、得体)(1) 接待外国观众:(用英语准确表达 另加1分)(2) 接待中国运动员:解析:此题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的语 言表达(包括英语)能力,要求学生在不同场 合面对不同对象说话要有所变化。答案可拟为 :(1)您好,欢迎您来到中国北京。( Welcome to Beijing China!)或者:衷心祝愿您在中国玩得开心、

10、快乐!( We hope you will have a wonderful time in china.)(2)您好,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为您服务。或者:祝愿您在比赛中赢得胜利,为国争光!教师点拨中考语文学科渗透题渗透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涉及面广 ,这就对我们的语文学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各学科知识, 都既要及时总结这些知识的规律性,又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 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同时要积极主动 地为综合性学习去搜集信息和整理材料,并能根据占有的课内外 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平时不仅 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 、焦点问

11、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要积极开发自己的直觉思维、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想像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一个问题,能从不 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并且从跨学科综合题训 练中探寻方法,总结此类试题的命制特点及解答规律,能够做 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 语文学科的问题。课 堂 练 习1、 政治学科渗透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 强奸、绑架以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 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这 是修改后的刑法新确立的无限防卫原则对修改

12、后的刑法新确立的“无限防卫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 对条款中所述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防卫,如果造成严重 后果,要负刑事责任。B、 对条款中所述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动,无论造成多么 严重的后果,都是正当防卫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B2、 数学学科渗透下面是关于圆周角定理的句子,表述简明的一项是( )A、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个圆上的弧所对的圆心 角的一半。B、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C、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D、 圆上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英语学科渗透与“study in the room”语法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吾谁与归

13、 B、战于长勺 C、水落石出 D、怅恨久之这道题就一道数学定理的表述考查学生的语感。有些 罗嗦,C太略而不具体,D含混不清,唯B简明扼要。B 4、物理学科渗透对欧姆定律I=U/R(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A、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反比,跟导体的电阻成 正比。B、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 反比。C、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 反比。D、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跟导体的电阻成 正比。这道题中括号里的提示应该引起注意,否则无法断定B的 唯一正确性。5.体育学科渗透例如:你会阅读报纸吗

14、?如果有人推荐某报以下几篇 文章,你将分别在哪些栏目中迅速找到?请在文章后 写出栏目序号。运动场上的遐想我国运动员在昨天的比赛中又获五枚金牌冬泳须知中国足球运动发展前景之我见栏目:新闻栏目 学术论坛栏目 文学艺术栏目 服务指南栏目-这道题考查语文的应用知识,题目中涉及的内容却尽关体育 ,专用名词或术语的学科性较强,诸如“运动场(员)”“冬泳”“ 足球” 以及“金牌”等等。由于媒介的作用和参与的效果,学生 可以恰切地在文章后依次答为栏目。6.音乐学科渗透例如:读下边的歌词,请判断,歌词的内容与当今 全人类所关心的一个什么重大问题有关?请用一个四 字词语作答 。当天空失去了蓝色/小鸟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清 澈/鱼儿 也离开了家乡当空气不再清新/花朵失去了芳香/当乌云遮住了太 阳/世界将黑暗无光-这道题把欣赏歌词作品与据意提炼观点有机结合 ,以“环境保护”作答即合题旨。7.美术学科渗透例如:下列加线的美术术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一项是( )A、作家几笔勾勒,就写活了一个老农民。B、不要再渲染这件事了。C、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用的是白描。D、这幅山水是写意的。-这道题似难实易,因为只有D的用法是“专业对口”的 ,其他三项均取词语的比喻义:“勾勒”喻用简单的笔 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渲染”比喻夸大的形容,“白 描”则比喻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