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0716849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府(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齐抓共管到合力联动:整体构建政 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五位 一体”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机制佛山论坛2008-12-18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教授 广东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广东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 研究部主任研究部主任 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理事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理事 广东省社区教育讲师团团长广东省社区教育讲师团团长 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讲师团团副团长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讲师团团副团长主讲人:李季教授一 、当前未成年人成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 题与困扰(一)“5+20现象”l“5+20现象”是德育低效、

2、0效、负效的代名词, 指学校五天的正向教育不如校外两天负面的影响作 用大。其实质是德育要求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品德 ,相反,学校教育所不提倡甚至反对的内容却为学 生所认同。l“5+20现象”具体表现为为学生品德上的知行脱 节、自我中心、价值西化、心理脆弱、网络沉迷、 低龄恋爱、违法犯罪等现象。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知而不信,行而不知100%的学生都懂得要遵守红绿灯规则,但只 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觉遵守 这一规则, 闯红灯行为小中大学生随年龄增大而 比例增大; 79.4%的学生认为诚信是最需要具备的美德, 但20.6%的学生认为“对别人太诚实了就会吃亏 ”。l知行脱节:一方面是道德概念(

3、知识)未内化 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道德观念未深化为道 德信念,道德意识未转化为道德行为;另一方 面是行而不知。价值西化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观的冲突l价值西化表现为: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 家”、“个人主义”、“自我中心”、“金钱 万能”、“宗教自由”、“享乐人生”、“性 自由”(72.5%的中小学生同意“性自由”。) 等西方价值观念50%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l价值西化的实质是伴随着麦当劳、好来坞电影 、多元文化而来的美国化价值观念,与学校倡 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流价值 观念形成冲突。信仰危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l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 主义教育,而表示具有这

4、种信仰的青少年 学生寥寥无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只 有2.1%,而表示信仰上帝和宗教迷信的比例 却达11.5%,)l中国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一 是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二是有没有责任感 ;三是能否实现廉政。 李光耀理想缺失“读书为己还是为社会”?l振兴中华、实现四化:90年代前90%以上的学 生为社会理想读书l上大学、当老板与回报父母:90年代后近90% 的学生为个人利益学习l社会性学习动机下降(学习理想比较%)振兴中华报效社会 上大学求出路 报答父母 当老板、实 现个人理想 1990年 25.6 24.9 6.9 40.7 1996年 27.0 21.4 24.9 32.3 20

5、00年 11.8 28.6 14.5 42.3非主流文化青少年社会化第一影响源l四大媒体文化的影响力: l最喜欢的活动:看电视、听音乐、读课外书刊 l信息主要来源: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街头广告 、课堂书本、网络、同学朋友、父母家庭 l影响最大因素:书刊、影视、广播、课本、网络 l阅读品味卡通化、快餐化。 l初中女生热衷超女,最为关注增高、减肥、丰胸 l青少年社会化影响模式发生了结构变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l媒体文化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第一影响源” 。 l “人的差异产生在业余时间里。”(爱因斯坦) 阅读退化文化素质沙化的隐忧l中国需要“阅读”: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 多的民族是犹太

6、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 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 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 400 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 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l读图时代:研究发现,青少年最喜欢的阅读内容是卡 通漫画故事,只有10%的青少年认真阅读过名著。中国文 字文化是中国人的智慧之源。E时代人们已书写退化,如 果再加上阅读退化,国人聪明才智赖以发展的根基产生 了动摇,民族基础文化素质沙化,令人忧虑。(李季:阅读退 化的隐忧,课程.教材.教法)相关链接 广州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调

7、查(%)l课余时间最经常阅读10.5第三位,最喜欢阅读24.9第一位l你最喜欢看最经常看的课外书刊是故事类25.3/19.4,小说类 28.8/19.3,学业辅导类6.0/17.2,知识类12.9/15.5,娱乐类23.4/23.9l你所看的课外书刊主要从哪里获得:1.从学校图书馆借11.1;2.从 公共图书馆借14.8;3.向同学或朋友借22.7;4.自己从街上书店或 书摊上购买36.1;5.家人购买或租借的12.7l你是否经常去图书馆;1.差不多每天都去3.5;2.每周去一、二次 34.4; 3.两三周才去一次35.7;4.从未去过 26.4 l从未去的原因:太远11.2;家长不同意5.4

8、;没时间 40.2 l周一至周五/周末及节假日 ,父母有没有和你一起阅读:1.从来没 有41.3/39.8;2.有时有41.6/41.0;3.经常有12.6/14.0;4.每天都有 4.5/5.2低龄犯罪新城区青少年问题突出l青少年盗窃、抢劫、抢夺、私彩赌博,吸毒, 贩毒,低龄违法犯罪现象有增无减、呈上升趋 向。其中,青少年盗窃(18。3)、抢劫( 40.3%)、抢夺(30.1%)现象比重大。l广州市未成年人犯罪每年5200件,占20%;特点 :暴力犯罪、团伙犯罪、智能犯罪、外来人口 犯罪多。网络沉迷父母最大的担心l网络观念差异(%):学生认为上网对身心健 康的影响:好处多6.5,坏处多34.

9、4,不一定 43.9,不太清楚15.2(迷茫大于沉迷);父母认为 对孩子负面作用最大的活动依次为: 沉迷电子 游戏39.3,沉迷网络28.8,结交社会不良朋友 16.9,观看不良影碟6.2,阅读不良书刊5.4,早 恋2.3。l经常沉迷网络,迷恋黑网巴,无心学习,荒废 学业现象令人忧虑。低龄恋爱青春期性教育困惑与干预青春期情感审美误区l恋爱荣辱观:“有异性朋友为荣,没有异性朋友为辱 ” l青春期恋爱类型:暂时拥有型、帅男丑女型、患难夫 妻型、单亲子女型;网络型爱情、影视型爱情、慰藉 型爱情。(有性无爱,把想象感情当作浪漫) 青春期教育难题l师生、亲子观念差异(“早恋”与“专一异性朋友” )、校园

10、“早恋”从众、女生比女生主动、班主任放 长假恐怖症、同性恋、校园外性问题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缺乏耐挫力l心理行为问题明显:自我中心,受不得委屈;情 绪波动,缺乏耐挫力, 心理脆弱。其中城市离异家 庭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变异问题突出。l心理封闭,亲子沟通障碍。孩子心里话不愿意对 父母讲;父母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l心里话对谁说:知心朋友、谁也不说、同学、父 母、老师(李季:教育创新)5+20现象的根源:从非道德环境到内化障碍l通常把“5+20现象”归咎于不良社会环境、负面媒体 文化和不利家庭因素的影响作用。黑网吧、黄色书刊、 西方文化、父母离异常常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电视、网 络、快餐文化、家长素

11、质等也常常成为人们指责批评的 对象和替罪羔羊。l其实,“5+20现象”是一种综合效应,不仅有校外不良 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德育不力和家庭教育偏差的原因 ,还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社会适应不良等方面的原因, 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内耗-“抵消效应”是最主 要的成因。l解决“5+20现象”的出路,既要净化社会环境与优化 家庭教育环境,还要积极探讨学校德育的科学性与学生 品德形成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德育长效机制。(二)“三结合教育”不落实l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是我国 未成年人成 长教育的经验,但长期以来存在不落实状况学校德育的反思学校德育低效的根源:脱离生活需要、与教学脱离l道德教育政治化偏

12、向。l道德教育非生活化偏向。l说教式教育。l监视式教育。l消防式教育。 学校德育低效的反思:从他律到自律l科学性:品德内化机制与规律:品德形成交汇点与知行统一l有效性:德育与心理教育整合:内外动力一致性与情感认同l时代性:多元文化与价值导向:非主流文化引导与共同道德家庭教育的反思家庭教育偏差的根源:不良生活方式l教育观念不清家庭教育等同子女教育,表现为在补偿心、虚 心荣、惧怕心、攀比心等支配下的教育过度。l教育模式偏差家教模式(以孩子的学习辅导为中心),智艺 模式(把亲子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德育模式(把教育家庭局 限于品德教育)等。l成长环境不利家庭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藏书量不足。家庭藏 书低

13、于20本城市20%, 农村35.0%。 家庭教育的反思:改变教养方式l由重养轻教转向以教为主、教养结合;l以教育子女为主转向以家庭学习与自我教育相结合;l以父母权威管教为主转向以关怀、关注、辅导、引导发展为主;l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向医生、教师、朋友多种角色。社会成长环境的反思社会成长环境不良的根源:非道德环境l非主流文化与媒体反教育现象的影响l矮化他人的社会竞争意识与自我中心膨胀l社区环境中的不安全与非道德因素影响 青少年社会成长环境的反思:过道德生活l净化社会成长环境l优化社区教育环境l营造大德育环境(三)“齐抓共管”不到位l20年前广东潮州德育经验l“齐抓共管”不到位的根源:机制不健全l齐

14、抓共管有形无实,三结合机制有名无力:l缺少组织领导和落实机构;l没有真正形成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l有倡导无响应行动或有行动无落实。二、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在未成 年人成长教育中的角色承担与作用(一)中央8号文提出,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教育体系。明确规定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 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与作 用1、从教育理论看:(1)教育的全面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三结 合,才能形成大教育系统网络,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2)三种教育特点、功能、作用的互补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的思想 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三结合,才能培养人成才

15、。l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持续性、亲和性的特点,是儿童青少年 品德发展的基础l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系统性的特点,是儿童青少年 品德发展的主渠道l社会教育具有多元性、实用性、补充性的特点,是儿童青少年 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源(3)三种教育的协同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 三结合,才能同向、同步、同力、互动和形成合力2、从儿童青少年品德现状看:l儿童青少年生活情况:l一年在学校生活200天左右l社区、家庭生活时间160天左右(“160工程”)l“5+20现象” l青少年社会化第一影响源改变的现实:l媒体文化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第一影响源”l家庭、学校教育功能弱化l社区教育缺乏(二)三结合教育机制 1、三结合教育机制的内涵:l对象是儿童青少年;l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l目的是形成目标一致,同步教育,相互配合的 三结合教育网络体系和互动促进机制。 2、三结合教育机制的任务:l制定共同教育目标,实现同步教育;l整合三大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l协调三个方面关系,彼此密切配合;l开展相向互动服务,形成良性循环。3、学校、家庭、社会在三结合机制中的角色地位与职责学校的主力地位和指导作用l参与和指导家庭、社区教育活动l建立家庭、社区教育指导志愿者队伍l教育设备资源向家庭、社区开放l配合社区举办各种教育活动社会的平台地位和活动功能家庭的配合地位与参与功能 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