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708658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第二讲第一节(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心理学有关知识和技能的 应用过程。心理咨询必须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 以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为手段,达到帮助来访者解 除心理困扰、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在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多种多样,方 法与技术更是繁多,各种学派与体系不断涌现。在美国,1986年有报告表明,心理咨询和治疗 的学派多达4000种以上。在所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中,弗洛伊德所 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历史最悠久、影响也是最深 远的一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史家波林(Boring)在其巨著 实验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谁想在今后 三个世纪内写出一

2、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姓名 ,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其他西方 心理学家也认为:“很难找到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一 个领域未曾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他的学说曾经 激起成千上万的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它的影响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也都是同样不可估量 的。”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心理动力学)是临床 心理学史上最早的专门心理治疗的方法。在西方国家 ,在行为治疗方法出现之前的几十年内,它是心理治 疗的唯一方法,精神分析成了心理治疗的同义词。自 它诞生起,一百年来,已有许多弟子对其理论和方法 做了不少修改,但其理论框架基本未变。人们往往把 最初的方法称之为正统的或弗洛伊德的精神

3、分析。 精神分析的一些原理对现代心理咨询 和心理治疗影响较大,它渗透在心理询和 心理治疗的实践中,所以当我们学习心理 咨询、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时,有必要学习 精神分析。学习精神分析,又必须首先了 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一、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著名的 精神病学家兼心理医生,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叫弗莱堡的小城镇里。4岁 时随父母迁居维也纳,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学业,并生 活工作了很多年。他在中学学习时一直名列前茅,17 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并在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 进行神经系统组织学的研究。1881年

4、获医学博士学位 。弗洛伊德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原 的时候,人们热衷于从躯体组织上寻找致病因素。对 于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也从躯体上进行过许多研究, 尽管进行了许多次尸体解剖和活体检查,但均未从躯 体组织上发现变异。弗洛伊德致力于从心理、精神方 面寻找神经症和精神病的致病原因和治理方法,他的 研究在精神医学方面极具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18821885年,弗洛伊德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总医 院当医生,研究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1885年前往巴 黎在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沙可门下学习,与沙可一起 对癔病进行研究。从此他的研究兴趣开始从躯体疾病 转向心理疾病,这是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沙可 在分析

5、癔病来访者的病因时,涉及到性与生殖器方面 的问题,这使弗洛伊德对性问题导致癔病的发生引起 警觉。在巴黎学习半年后,弗洛伊德回到了维也纳, 私人开业行医,以催眠、暗示为主要手段进行心理治 疗,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后来他又用自由联想法(即 精神分析的基本法则)代替催眠,取得了一定治疗成效 。1895年出版了癔病研究一书,此书被认为是精 神分析的开端。书中坚持性冲突是癔病根源的观点, 但遭到很多人的非议,该书出版后13年中仅售出626册 。它的意义很久以后才被人逐渐认识。 在治疗癔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产生了一种 极为深刻的想法:在人们的意识后面,可能还存 在着一些强有力的精神过程,这便是无意识。意

6、识实际上只是心理能量活动的一种浮面水平,无 意识则是心理过程的深沉部分。由于它们与社会 准则不容,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represion)到 无意识层之中。这些冲突和愿望虽不被本人所意 识,但并未消失,而是在无意识层中积极活动, 不断地寻找出路,其结果可能发生神经症、精神 病症状、梦和过失行为。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 的主要原因是欲望在无意识层作祟。无意识中的 欲望还可以转变为躯体病症,这个过程弗洛伊德 称之为转化(conversion),这是欲望的一种间接 满足方式。 在精神分析治疗时,常有病人对医生发生恋情 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移情(transference)。它是 病人生活史中曾有过的情

7、绪体验重复活动,而指向 治疗者的结果,医生要善于引导使之转向别处,疾 病就可望痊愈。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意识的稽查作 用松弛,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乘机活动起来,就成 为梦。被压抑的欲望往往改头换面,乔装打扮,而 形成各种有象征意义的梦境。1900年,弗洛伊德的 另一力著梦的解析问世,但出版后也遭到种种 非议,8年间只售出600册。梦的解析出版后, 精神分析运动才得以逐步发展。1909年,弗洛伊德 被邀到美国克拉克大学举办系列讲座,他的理论终 于赢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弗洛伊德还发表了其他许 多著作,如: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 、自我与伊特、文明及其缺憾等等。 1933年,德国纳粹开始对犹太人进行 大

8、规模的迫害。弗洛伊德的著作在柏林被 焚毁。焚毁这些书籍的理由是:反对夸张 性生活来毁灭灵魂,为了人类灵魂的高尚 ,要把弗洛伊德的著作化为灰烬。1938年3 月,纳粹入侵奥地利,起初,他仍不愿离 开维也纳,但是,他的女儿安娜被捕,房 屋遭纳粹匪徒抢劫,他才被迫离开维也纳 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在奥地利均遭 纳粹分子杀害。弗洛伊德晚年患了口腔癌 ,19231939年间曾接受过33次手术。 1939年12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逝世。他 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中,与心理咨询和心 理治疗有关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关于无意识和压抑 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9、和性欲理论。1、无意识和压抑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两个独立的 部分构成,即意识与无意识。所谓无意识,又称潜意识,包含两种含义:一是 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 到;二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进行着。 作为后一种含义的无意识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 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 本能冲动以及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它是过去经验的 大贮藏库。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 冲动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纪 地呆在那里,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着,不断地寻 求出路,追求满足。意识是直接感知的有关心理部分,这一

10、部分在弗洛 伊德的理论中不很重要,认为这仅是人心理活动有限的 外显部分。弗洛伊德曾做过这样的比喻,认为心理活动 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面上的小小山尖,而无意 识则是海洋面下边看不见的巨大的部分。 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有一个中间区域,即前意识。 前意识里的内容可以通过仔细回忆、提醒即可想起来, 召回到意识中去。 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 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 之中的内容可以随时转换,但无意识之中的东西要进 入到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在意识之中似乎在一种抵 抗力量,起着“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用严 防无意识中的观念进入意识部分。无意识之中各种本能冲动或

11、动机、欲望一直都在 积极活动之中,有时还很急迫,力求在意识行为中得 到表现。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不能轻易直接达 到意识中呢?这是因为本能的冲动、动机、欲望往往 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容许,所以当其出现的时 候,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羞耻感、罪恶感、焦虑感,对 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动机或欲望进行压抑。弗洛伊 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向上运动的、向外推进的,而 意识却施以相反的力量,向下、向内紧压。这就是所 谓压抑。 压抑的功能是把主体的经验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 动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出现在意识中。但这些东 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并通过梦、口 误、笔误、记忆错误等方式出现。病态的压抑

12、则可能导致疾病即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神经症(如癔症、抑郁症、焦虑症、强 迫症、恐惧症等)的病因都是压抑到潜意识内的某种本 能的欲望、动机、情感与精神创伤所致。这些被压抑的 东西并不被个体所知觉,但却在潜意识里兴风作浪,从 而引起来访者的意识所难以理解的焦虑、紧张、恐惧、 抑郁与烦躁不安,并表现出各种心理障碍。强迫症或恐 惧症来访者某些表面上显得荒唐不可理解的行为,实际 上都有“隐意”,只是自己觉察不到而已。精神分析的实质就在于揭示潜意识,使来访者得到领悟,症状就会随之消失。 2、人格结构理论(1) 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是弗洛伊德晚年的学术贡献。他把人格结构分为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13、本我”(id)又译伊特、原我,是人格的基本体系,是 一个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代表 生物本能和欲望, 如性欲、觅食欲望、求安全欲望和攻 击欲望等。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能忍受紧 张,它会对紧张作立即反应,以维持一种均衡状态。因 此,本我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其目的在减轻紧张, 避免痛苦,获得快乐。本我是非理性、非道德的,它一 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成熟,也不会 思考,仅有欲求或行动。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也可 浮现在前意识或意识中。 “自我”(ego)是人格意识结构部分,是在与环境 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的。 它是管理、控制与调 整人格的执行者,它的

14、职责在于协调本我与周围环境之 间的关系。自我控制意识,并从事检查工作,它受“现 实原则”的支配,能作现实性与逻辑性的思考,并对满 足需要的行动作计划。不仅顾及主观的现实层面,也能 区别外在世界的心理印象与外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由本我中分 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主 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中 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 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侍奉三个严厉的主人:超 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superego)也称理想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或正

15、义 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动的好与坏、对与错 。它努力追求完善,而非快乐。超我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道德 规范、社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良心、理性,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 行为进行管制。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 达到完善的人格。它遵循理想的原则,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 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 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 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的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 格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 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

16、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 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突欲望,对外适 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 动都可以在这种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2) 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 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了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 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缓和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 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压抑(Repression):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即是意识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 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