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第一章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693411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第一章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第一章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下 )三、建国后的几次批判运动1:电影武训传批判P57 2:萧也牧批判P73-75 3: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P57,P61- 62 4:胡风反革命集团 5:海瑞罢官批判1 电影武训传批判开了政治批判介入文学生产的先河1948年中国制片厂开拍,1949年上海私营昆仑影业公司续 拍 经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局审查,1950年12月开 映,四个月时间内赞扬文章达40多篇 195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撰写的社论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编剧、导演:孙瑜演员:赵丹 黄宗英.剧情梗概:该片是 一部以清朝未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武训 出身贫寒,

2、曾随母亲靠乞讨度日。他深切地体会到穷人读 书识字的必要性,因此不惜几十年唱歌卖艺,积攒善款, 筹办义学。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 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 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A电影武训传批判过程当天,人民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短评共产 党员应当参加关于武训传的批判。 1951年5月23日,文化部电影局向全国发出通知 ,要求展开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周恩来和周扬等曾经支持或未阻止过这部电影的 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检讨 1951年8月26日,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 局长夏衍发表了题为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 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的检

3、讨。 1951年8月8日,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 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 作为总结。2 红楼梦研究批判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出版红楼梦辨。 1952年,红楼梦研究 1954年,红楼梦简论(论文)等。认为红 楼梦 “感叹自己的身世”和“情场忏悔”。基本主 题为“色”与“空”。艺术风格 “怨而不怒”。 1954年,李希凡与蓝翎投稿文艺报,提出批 评,未得发表与答复。 1954年第9期文史哲发表了二人关于红 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著名昆曲研究家、昆曲活动 家、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名铭衡、字平伯。原籍 浙江德清县,系俞樾之曾孙,清光绪二十五年已亥 十二

4、月初八日生于苏州,时其母梦有僧登门化缘, 意是高僧转世,故乳名僧宝。“文化大革命”中更受 批判,1969年至1971年间夫妇以七十高龄被迫去 河南息县干校劳动,饱受颠连。1986年 11月19- 25日赴香港讲学,总结平生对红楼梦的研究, 仅以“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一语概括,盖灿烂以 极趋于平淡矣。1990年九十初度后,4月忽手书一 碣云:“一瞑不复秋,黄昏齐至京”,旁自注曰:“身 后事在亚运会后”。是年秋,亚洲运动会在北京结束 后一周,10月15日泰然逝于南沙沟寓所,若预知者 。享年91岁。 A红楼梦研究批判任职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的江青要求人民 日报予以转载,未能实现。后经折衷,文艺 报1

5、954年第18期被指定转载了该文。主编冯 雪峰为该文撰写了持保留态度的“编者按”(作者 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 基本上是正确的)。 10月10日,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发表 二人的评红楼梦研究 ,将俞平伯的红 楼梦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介入。 B原因:“意在打开一个缺口,对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批 判”,“现在我们批判俞平伯,实际上是对他的老 根胡适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对知识分子思想改 造等都很有意义” 1949年以前左翼文学内部所存在的、并且隐含 于1949年以后的文学体制之中的分歧与矛盾,主 要体现在对冯雪峰的整肃上。批判的末期矛头开始指

6、向了胡风。3 胡风批判(略)课下自己学习 胡风(1902.11.11985.6.8)原名张光人,湖北 圻春人。曾用笔名谷非、高荒等。1923年加人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就读北大学预科、清华 英文系,后弃学还乡革命。1929年东渡日本。 1931年加入左联东京支部。1933年被逮捕并驱 逐回上海。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书记,并负责 与鲁迅联系。1936年5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 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之争。1938 年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 研究股主任,同年抵重庆任复旦大学教授。1945 年编辑希望杂志,因发表舒芜论主观一 文引起论争。1949年初出席政协会议及

7、第一次代 表会,并当选为委员。1955年被打成“胡风反革 命集团” ,入狱20余年。1979年无罪释放, 1980年 “平反”。4、萧也牧、路翎批判我们夫妇之间1951洼地上的战役1954四、“文革”十年文艺思潮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简称纪 要“文艺黑线专政论”,侮蔑文艺届建国后取得的 成就,从根本上篡改了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把我 国文艺推向深渊。江青等人的理论体系:1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 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2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 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 要英雄人物。3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 走资

8、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五、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 克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 革命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 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思 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 是为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 民群众。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进行的 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是为了更 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演化为题材 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人 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三 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的 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四” 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