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693343 上传时间:2018-08-10 格式:PPT 页数:180 大小:4.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课件(1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 儿推拿学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一、推法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纹推的范畴,根据其操作形式不同,有直 推、旋推、分推之别。 1.直推法 用拇指端外侧缘或拇指螺纹面或 示、中两指螺纹面在穴(部)位上做直线 推动,称为直推法。 2.旋推法 用拇指螺纹在穴(部)位上做旋 转移动,速度比运法快,用力比揉法轻, 这种推法称旋推法。 3.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桡侧或螺纹面,或用 两食指,或中指螺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 旁做“”或“”方向分开推移,称分推 法。 【动作要领】 1、“轻而不浮,快而着实”; 2、指推时穴部有推移感,但不推动皮下组 织; 3、速度宜快,每分钟150200次。 【临床应用】

2、 推法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它的功能特 点是推以通之,即开通关窍,疏通经络, 祛除邪气,调节脏腑,适宜于小儿各种病 症的治疗,主要用于五指螺纹面。 直推法重在祛邪,多为泻(清)法,常用 穴(部)位有:天门、太阳、膻中、肺俞 、七节、五经、三关、六腑; 旋推法着重补虚,多用于虚证,常用的穴 (部)位有脾经、肺经、肾经; 分推法即分阴阳,重在调和阴阳,常用穴 (部)位有:坎宫、手部阴阳、肺俞等 二、拿法 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两指指端或用拇指指 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 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拿法 。 小儿推拿中,又将按法、掐法、捏法、揉 法称之为拿,因此,拿法还具有较广泛的 含

3、义。 【动作要领】 1、缓和连贯 2、由轻到重 3、刚柔相济 4、持久有力 【临床应用】 拿法的刺激较强,有强心醒神,定惊止搐 ,发汗解表之功效,即拿以强之。 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四肢关节及肌 肉酸痛,惊风,昏迷等病症。 常用的穴(部)位有:肩井、合谷、风池 、委中、承山等。 三、按法 用拇指指面、中指指面,或掌心,或掌根 ,按压在一定的穴(部)位上的手法,称 按法。 由于所用不同的部位进行按压,分别可称 之为指按法、掌按法。小儿推拿常用指按 和掌按。 【动作要领】 1、 按而不动 2、垂直向下 3、逐渐用力 【临床运用】 按法的功能特点是按以止之,即有止痛、 止吐、止咳、止泻之功能。 临

4、床单独使用较少,常与揉法结合成复合 手法,称之为按揉法。 常用穴位有:肩井、委中、丰隆等穴。四、摩法 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 ,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摸。 【动作要领】 1.肘关节微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 2.指掌着力要随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盘旋活动, 用力自然。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临床运用】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五、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或食、中、无名指

5、指腹紧紧 附着于穴位上作缓和回旋的揉动。 【动作要领】 1、腕关节放松,连动前臂作回旋运用; 2、柔和均匀,带动皮下组织; 3、速度宜快,不能在皮肤上摩擦,频率约 每分钟200次左右。 【临床运用】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 身各部位,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 功能特点是以和散之,即有宽胸理气,消 积导滞,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能; 多用于胸腹胀满疼痛,食积,呕吐,泄泻 ,痢疾,便秘,咳喘等症。 临床上揉法单独使用外,往往也与掐、按 配合,形成复合手法。 常用形式有三种: 1.揉中加按法:往返或旋转揉数次后加按1 次。 2.揉按法:往返或旋转揉中边揉边按。 3.掐后加揉法:拇指甲掐后加揉

6、法,以缓解 掐法之不适。六、运法 用拇指指面或食指指面或食、中指面在穴位 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移动,称运法。 【动作要领】 1、较直推法用力为轻,仅在表皮运作,不 带动皮下组织; 2、较旋推法幅度大,呈线状操作。 【临床运动】 运法的功能特点是运以祛之,即运正祛邪 。运法小儿多施于上肢部的穴(部)位, 且往往与掐法相结合。 如惊风目窜视者:从小天心掐运至内劳, 腹泻呕吐者,虎口至总筋;脾胃不和者: 运脾(土)入肾(水),运肾(水)入脾 (土)。其他还有运八卦,运太阳等法。七、搓法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 速地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称为搓法。 【动作要领】 1、双手

7、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 3、移动要慢 【临床运用】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一般 常用于推拿手法结束时。 一般用于推拿治疗作为结束手法。具有调 气和血,疏通脉络,放松肌肉的作用。 主治关节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 病症。八、捏法用拇、食指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捏某一部分 ,称捏法。 【动作要领】 1、捏拿肌肤不宜过多,捏时手法不宜过重 ,捏拿时不宜拧转肌肤 2、操作时当先(捏肌肤)拿-提-捏;次推 动,随提随放,随着向前推进犹如波浪似 ,动作交替协调。九、掐法用手指指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 【动作要领】 1、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于食指绕侧 缘。 2、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即快又重

8、 ,深透为止,不得扣动或掐破皮肤。 【临床运用】 掐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常用于高热、抽搐 、昏迷等惊风等病证。 常用穴位有:百会、人中、承浆、小天心 、中冲、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临 床上掐法往往与按、揉相伍,形成复合手 法。掐法是强刺激手法,掐后轻揉局部, 以缓解不适之感。 十、捣法用中指指端叩击穴位,称捣法。 【动作要领】 捣击时肩肘关节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 动。 捣击穴位应准确,用力宜稳。复式操作手法概念复式操作法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手法也不 是两种复合手法,而是一种操作法,但 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法,它具 有固定的穴位(部位),规定的操作程 序,如黄蜂入洞,开璇玑,按旋走搓摩 等

9、。黄蜂入洞 【位置】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作用】 宣肺气,通鼻窍 【主治】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临床运用】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 拿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开璇玑 【位置】 在天突下1寸 【操作】 分推肋间 直推鸠尾至肚脐 摩挪肚脐至大横 直推肚脐至中极 【作用】 宽胸理气,降逆止呕 【主治】 胸闷痰喘,积食不化,呕吐,泄泻等症 【临床应用】 开者开通、宣通之意,故有宣肺气,降胃 气之功,临床上对于痰邪壅塞,食积不化 引起的胸闷气促,咳痰不畅,伤食腹痛,

10、 呕吐泄泻等实证均可运用。 按弦走搓摩 【位置】 两腋下胁肋处。 【操作】 医者双掌在小儿两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 摩。 【作用】 理气化痰 【主治】 胸闷,气促,咳嗽,积滞等症状。 【临床运用】 此法理气化痰,主要用于积痰,积滞引起 的胸闷痞积,咳嗽气急,咳喘不利诸症状 。运水入土 【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 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4指,掌心向上,右手拇 指面由小儿小指根推运起,经过掌小横纹 ,小天心至大拇根止,推运50100次。 【作用】 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 泻痢,疳积,便秘等症。 【临床运用】 常用于久病,虚证。如因脾胃虚弱引起的 消化不良

11、,食欲不振,便秘,疳积,泻痢 等症。运土入水【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 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医者左手拿住小儿4指,掌心向上,右手 拇指面由小儿拇指根推运起,经小天心 ,掌小横纹至小指根,推运50100次。 【作用】 利尿,清湿热,补肾水 【临床运用】 功能:利尿,清湿热、滋补肾水。常用于 肾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 ,小便频数、赤涩等。水底捞明月 【位置】 内劳宫周围 【操作】 医者左手持小孩左手4指,掌心向上,用酒 精滴入掌心,接着医者用右手中指在内劳 宫周围旋运之,并结合吹气,边吹气,边 旋运推之,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不超过18 口气为限。 【作用】 清热凉

12、血,宁心除烦。 【主治】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临床运用】 此法大寒大凉,功能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临床上主治高热之证,对于高热烦躁, 神昏谵语,属于邪入营血的各类实热证, 尤为适宜。小儿推拿临床 常用穴位概述:小儿推 拿穴位中,一为经 络学说中的十四经 穴和奇穴,二为小 儿推拿本身所具有 的特定穴位。小儿 特定穴位具有以下 三方面的特点: 常用穴位 (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 穴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 六腑)和面状(如腹,五指节)等。 (2)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 在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方便了 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 (3)小儿特定穴位不象十四经穴那 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

13、系统。头面部穴位 1、攒竹:(天门) 位置:从两眉中点(印堂) 起,直上至前发际(神庭) ,称一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侧面从印堂 推至神庭穴,两手交替直推 24次(如图)。 此法名“开天门”亦称“推攒竹 ”。 【作用】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镇惊安神 。 【主治】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 惊惕不安,眼疾诸病症。【临床运用】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 ,揉太阳等合用; 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心经、肝经 等合用;若 目赤肿痛,多与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 清肝经等合用。 以作为头部常例穴之一。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至眉梢 成一横线上缘,左右两 穴 。 操作:用两拇指正面从 印

14、堂穴处沿着眉头向眉 梢分推24次。此推法名“ 推坎宫”,又名“头部分 阴阳” 。【作用】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肿 痛。 【临床运用】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 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 肿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 水等合用。亦作为头部常例穴之一。3、太阳 【位置】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为 奇穴。 【操作】 1.推太阳 用拇指桡侧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处向后 直推24次左右。 2.按揉太阳 用左手或右手的中指端,揉按太阳穴 ,方向向耳的方向揉转,揉中加按,即每揉5下按 压2次,共24次左右。 3.运太阳 用大指或中指在

15、太阳穴周围运转。【作用】 1.推太阳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2.按揉太阳 治外感头痛。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4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5.风池 【位置】 风府穴两侧入发际凹陷中。 【操作】 用两中指端按两风池穴各3 5次,按后加揉1020次;或用拇指、 示指对称拿风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