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之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684594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案分析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病案分析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病案分析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病案分析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病案分析之三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案分析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案分析之三(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v 概述 篇名涵义: 痰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留饮与伏饮的概念 v 四饮的脉证 【原文第一、二条】 四饮的证候特征与病机: l 狭义痰饮病机脾运不健,饮走胃肠主症背冷如掌大、胸胁支满、头目眩晕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心下痞满、心 下悸、腹满、肠间沥沥有声、大便秘 结或有时溏泄涎沫、脐下悸 l 悬饮病机饮流胁下,肝肺气机不利主症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l 溢饮病机肺失宣发,脾失健运,饮 溢四肢肌表主症身体疼重、当汗出而不汗出四肢历节痛l支饮病机饮聚胸膈,凌心射肺主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喘满、其形如肿、心下坚满、 v治则 【原文第十五条】 痰饮病为什么需要用温药? l痰饮的形成:与阳

2、气失调有关 l痰饮的性质:阴邪、易伤阳 l痰饮的消除:有赖于阳气 温药的作用 “和之”的含义 v 证治 痰饮 u 饮停心下 【原文第十六条】 病机归纳:脾胃阳虚,饮停心下,升降失常。 证候分析与补充:除原文所述症状外, 尚可见小便不利,形体消瘦,短气,背冷如掌大,舌质淡嫩或正常,苔薄白 而润,甚至水滑,脉沉紧或沉弦。 治法: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义分析与配伍特点: l 温而兼消 l 温而不燥 u微饮短气 【原文第十七条】 本条病情的特点:阳虚夹饮邪(饮邪 轻微) 证候特点: 短气伴脾阳虚症短气伴肾阳虚症 为何此病情 “当从小便去之” l一以驱邪(水饮的去路有三:汗、大小便) l一以通阳(饮为

3、阴邪,容易阻遏阳气) u肠间饮聚成实 【原文第二十九条】 病机探究:饮结肠间,气机不利(病性属实) 证侯分析与鉴别: l腹满注意其表现特点 l口舌干燥抓住其病机以及如何与类似症鉴别 治法与方义:通利二便,分消水饮 方后注的说明: l“口中有津液”为何意? l 渴者为什么要加芒硝? 本方临床应用举隅 l最适宜于痰饮(或夹热)结聚肠间,邪 实气滞(或兼肺壅气逆)者。临床常将 本方用于: 肺心病引起的水肿、喘咳或右心衰竭 肝硬化腹水 肾炎水肿 胸腔积液 心包积液 胃肠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为痰饮者) 只要辨证为痰饮内聚,肺与大肠壅滞 不通者,均可用之。 临证可酌情加味:如p如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时: 痰

4、多且黄稠者,可加金银花、桑皮、贝 母; 下肢浮肿者,加生黄芪、牛膝、车前仁 伴心气不足者,可合生脉饮; 伴肾气不足者,可合金匮肾气丸; 若遇垂危极虚病人,可合参附汤,并同 时配合西医治疗。 p如治疗肝硬化腹水,可加失笑散、丹参 注意:脾虚饮停非本方所宜。病案分析之三李某,男,24岁,学生。患失眠多年,西医曾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安定、利眠宁等镇静药,时有小效。近因毕业考试,病证加重,昼则头晕头疼,昏昏欲睡,神思恍惚;夜则清清不寐,往事联翩,思绪不断,痛苦非常,口苦,心烦,小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方用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15g,茯苓18g,知母9g,川芎6g,生地15g,白芍9g,栀子6

5、g,朱砂15g(冲服),竹叶45g,水煎服,每日1剂。服本方6剂,睡眠稍好,头晕痛亦减;又进9剂,睡眠已正常。后用天王补心丹,每晚2丸,调理善后。u痰饮呕吐 【原文第四十一条】 “先渴”产生的机理: 心下素有饮停,妨碍津液上承。 引起“后呕”的机理: 饮水加重了饮邪,饮盛上逆。 病机: 饮停心下,胃失和降。 证候特点: l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l常伴心下痞满,头目昏眩,心下悸,口 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等。 治法:利水蠲饮,和胃降逆。 主方及方义: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 温再服。u支饮呕吐 【原文第二十八】 为何呕家“渴者为欲解”: l 饮随呕吐而排出

6、体外 l 阳气来复,故见口渴 呕家反不渴的病机:饮停心下(包括膈间和胃脘),胃失和 降。 证候特点: 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口淡,舌质淡,苔白,脉缓滑。 治法与方义: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小半夏汤临床应用举隅小半夏汤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呕吐。 常用本方治疗肿瘤病化疗所致的呕吐。 尤其对辨证为寒饮停胃,以呕吐痰涎或清 水、舌淡苔白滑润为特点者疗效最好, 而对 胃阴耗伤,舌红少苔或无苔、干呕无物者 疗效最差。本方亦可用于其它类型的呕吐,但必 须随机化裁。 如脾胃气虚者可合四君子汤; 中阳不足者可合理中汤; 时发寒热、呕吐苦水者可合小柴胡汤; 胃阴不足者可合益胃汤; 胃热者可加黄连、竹茹等。小半夏汤还

7、可与理中汤合用治疗功能性 胃潴留,临证时可随症加味, 如寒甚者加吴萸 寒郁化热者加川连 呕吐酸臭者加焦楂曲、谷麦芽 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 大便难解者加生军(后下) 气虚甚者加黄芪等。小半夏汤还可与其它方同用,辨证治疗 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呕吐:如急慢性胃 炎、肝炎、胰腺炎、胆囊炎、梅尼埃病、 神经性呕吐、尿毒症、妊娠呕吐、胃手术 后功能性排空障碍、外科术后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应用举隅本方主治症除呕吐外,还有心下痞、心 悸、头眩等特点,临床医家常用本方治疗 具有上述表现,辨证属于水饮内停的下列 病证:如 右心衰竭 病毒性心肌炎 妊娠恶阻 肾炎尿毒症 急慢性胃炎 贲门痉挛 幽门不全梗阻 恶性肿瘤

8、放疗或化疗后 晕车晕船 前庭神经元炎 高血压病 临界高血压u留饮欲去 【原文第十八条】 抓住证候特点: l下利的特点: 欲自利 所下之物多涎沫 有泻而未尽的感觉 伴心下坚满l下利后的反应 利反快 心下续坚满 l多见苔白滑或白腻,脉伏或沉弦 病机归纳:饮留胃肠,欲去未能尽去,新 饮日积。 治法: 因势利导,攻下逐饮。 用药特点: l取甘遂峻逐驱水饮 l半夏化饮开结、降浊下行l芍药散结开血痹兼顾脾阴 l甘草和中护液 甘遂配甘草目的探讨 l加强攻逐留饮之力 l缓解甘遂之性急 用蜜的意义 :缓急解毒 关于本方的煎服法: l甘遂与半夏同煮 l芍药与甘草同煮 l然后将二药汁加蜜合煎 l顿服之 :不可过服,

9、中病宜止 本方临床应用: 必须注意两点: l 一是仔细斟酌甘遂与甘草的剂量比例当两药取同一种剂型时: 二药可取等量,或甘草小于甘遂, 甘草量不宜大于甘遂。实验研究发现,甘 草愈多,毒性亦愈大。 l二是要掌握正确的煎药法临床常将本方用于水饮久留,邪实正 不虚的顽疾重症,如留饮久泻、留饮结胸 以及西医的小儿白日咳、肾积水、肝硬化 腹水、心包积液等。 悬饮 【原文第二十一、二十二条】 证候特点: l咳唾并牵引胸胁作痛 l心下痞硬满 l多见苔白滑或白腻,脉沉弦 病机归纳:饮积胸胁,肝肺气机不利。(邪盛体实) 治法:峻逐水饮,安中和胃。 注意本方的制剂、服药量、服药时间及 药后调理: l制剂:汤送药末

10、l服药量:15g18g。因人而异 l服药时间:清晨空腹,每日1次。 l药后调理: 若病重且伴有虚象者,可用十枣丸 本方临床应用举隅l十枣汤为逐水的峻剂,最适用于病 机为水饮壅盛,积结胸胁或胁腹,且 体质壮实,正气未衰之证。 l临床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外伤性 胸腔积液、难治性胸水和腹水等疾病 。 溢饮 【原文第二十三条】 病机归纳: 外寒 郁热 肺失宣发,饮溢肌肤里饮 主症及证候补充: l 主症身体疼重、当汗出而不汗出 l 兼症 外寒郁热外寒里饮 治法:因势利导,发汗解表。 主方 l 大青龙汤散寒化饮,兼清郁热; l 小青龙汤辛温发汗,温化里饮。 临床应用举隅 l 治疗杂病无汗症 支饮 u 膈间

11、支饮证 l 【原文第二十四条】 词解l 心下痞坚-胸脘部有痞塞坚实感 l 面色黧黑 l 虚者胸脘部的痞塞坚实感变虚软 l 实者胸脘部痞塞坚实感如故 本条病情分析: l 邪实征象: 喘满 心下痞坚 面色黧黑 脉沉紧 l正虚的依据及征象: l兼郁热的依据及征象: 病机归纳:心肺气虚,饮热阻滞胸膈 治法与方义:通阳利水,补虚清热 木防己利水祛饮邪桂枝温阳助化饮,并兼通血脉人参益气补正虚石膏清解郁热 本方配伍特点:寒热并行,补利兼施 l石膏与桂枝 l人参与防己 关于方中石膏的用量问题: l 外台作“石膏鸡子大,三枚” l 丹波元坚述义认为“三枚”三字为 衍文。 服“木防己汤”后的病情变化: l 其证候

12、表现,可有两种情况: 一是心下痞坚变虚软表示饮去气行为病将愈之征 一是心下痞坚结实如故寓示饮结偏 盛,说明病重药轻 治法:通阳利水,软坚补虚 用药分析: l为何去石膏 l加茯苓的目的 临床应用举隅 l 最适宜于病程较长,实中有虚,寒饮夹 热,病情复杂的支饮。临床多用于具有喘 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等主症 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如慢性肺心病、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等。l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则适用于上 述疾病中饮邪固结成实的证型。 u支饮冒眩 【原文第二十五条】 病机归纳:脾虚饮泛,蒙蔽清阳 主症与证候补充:头目眩晕不敢动,动则 加重。常伴紧箍感、沉重感

13、或重压感,且 觉精神不爽,其舌质常常胖大宽厚或边有 齿痕苔白腻或白滑。并伴呕吐清水。 治法与方义:利水消饮补脾。 临床应用举隅 l 凡病机为饮盛上泛的眩晕,无论是 由西医的哪种疾病引起,都可运用 本方。 l 此外,该方对高脂血症、中耳积液 、化脓性中耳炎等病机与水湿上泛 有关者,亦有较好的疗效。 l 本方药味简单,临床常随疾病的不 同和病机的兼夹,酌情加味。如治 疗眩晕,多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并l 如治疗眩晕,多与苓桂术甘汤合用 ,并选加钩藤、石菖蒲、菊花、酸 枣仁等; l 治疗中耳疾患,常选加柴胡、石菖 蒲; l 治疗高脂血症,可选加制首乌、决 明子等。 l 临床应用本方时,须留意泽泻与白 术

14、的剂量比例。原方泽泻与白术之 比为5:2。泽泻的常用量为20 30g,有时甚至达60g。u 支饮呕吐 【原文第二十八、三十条】 为何呕家“渴者为欲解”: l 饮随呕吐而排出体外 l 阳气来复,故见口渴 呕家反不渴的病机: l 同:饮停心下(包括膈间和胃脘), 胃失和降。 l 异:兼饮盛上逆。(30条) 证候特点:l(28)条,呕吐清水涎沫而不渴。 l(30)条,除见上证外,还可见心下痞满 ,头目昏眩,心下悸,口淡,舌质淡,苔白 ,脉缓滑等。 治法与方义: l蠲饮降逆,和胃止呕。 l蠲饮降逆,和胃止呕,兼引水下行 本方临床应用举隅病案分析之四刘某,男,44岁。有“末梢神经炎” 病史三年余。初起四

15、肢末端麻木不仁,甚 则如针刺样。每遇受凉(如气候变冷,接触 冷水)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曾就诊于中西医 ,用独活寄生汤、小活络丹,以及维生素 类药物,疗效欠佳。近一周因气候变冷诱 发并加重,伴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四肢 肌肤虽无明显变化,然触之欠温,舌质淡 暗,边有瘀点,脉沉细无力。 作业要求:请结合金匮有关原文精神 ,首先归纳并分析下列医案中的主症,然 后作出诊断(包括中医的辨病与辨证)、 概括病机、确立治法,最后写出主方及其 药物(含药量)以及煎服法、护理等注意事 项。参合脉症,乃属阳气不足,气血不和,瘀滞脉 络之血痹病,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45克,桂枝18克,赤白芍各30克,生姜10克, 大枣10枚,当归20克,地龙12克,细辛6克。每 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4次服。服上 方5剂后,麻木疼痛缓解。又于原方增减出入, 先后共服药4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尔后再发 ,仍以上方服之,即效。体会:本例用黄芪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