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0657957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4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学校核心价值的目标追求和社会效益的集中体现。关于中外人才培养 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开始特别 是科学研究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等 教育已不再专属于宗教或者贵族,不 同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将教育的政 治属性加以强化,从而使得人才培养 赋予了国家意志。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三十年,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沿袭前苏联模式 ,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的精英教育,“ 又红又专”成为这一时期具有鲜明中国 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伴随着中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学校人才 培养目标如何体现,同时要克服“千人 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多样 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成为当

2、前高等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中,“培 养目标”作为第一项审核项目“定位与目标”下中审核要素,包 括了“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标 准及确定依据”两个审核要点,足以看出,高等学校办学必须从 宏观到微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够在教学工作、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中得到体现。目目 录录人才培养目标概述一专业培养目标与标准二人才与培养目标的内涵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念与确定原则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路径专业培养目标与标准的内涵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的确定依据专

3、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确定的难点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确定的原则人才培养目标概述一01字义理解02军事学03管理学一、“目标”概念界定目标是一个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概念,不同学科都对它进行过不同视角的阐释, 且存在较大的差 异。“目”指的是“眼睛” “标”,木杪末也,即指目力所能注视的地方目标是“攻击、观察、射击的对象” 目标指工作或计划中拟定要达到的标准一、“目标”概念界定普遍共性:是指培养目标同其他目标一样,都具有指引性和标准性。同时,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主观性,是主体基于不同价值取向而做出的选择与判断。 特殊性:是指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培养目标必然具有教育性。 首先,尽管培养目标从字面上来看是以

4、“目标”为重心,但实际却是以“人”为中心和本质, 是为 了促进人的发展而形成的,这是培养目标教育性的根木所在,即“以人为本”。 其次,从内容上看,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像军事目标或管理目标一样,拥有明确的对象和标准 以及具体的生产规格和要求。这是人才发展的特殊性所导致的,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 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培养目标在具有目标普遍共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01通俗理解02高等教育语境中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学校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 人。高等学校按照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 趋势,在现代教育理念导向下,确立不 同层次、类型、规格的

5、人才培养具体标 准和要求,并组织实施一系列教学科研 等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既定的培养规格 下达到理想的培养要求。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一)人 才一般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 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大学生教育的语境中,通常所称的“人才培养”中的人才是指大学生,人才培养即 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德”的人和有“智”的才。随着现代大学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摒弃过度功利 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坚守大学为社会 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

6、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 方面的培养。即是要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将人才定义为既具有专业技能 ,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服务,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公民形象。是国家总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 标的上位概念,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 求,即国家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层次、科类以及培养要求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标准与方案。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二)培养目标(1)分层次的培养目标专科教育层次本科教育层次研究生教育层次硕士教育博士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地方性,以培养各种高级专业 技 工

7、、技师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为重点更加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的培养,同 时应当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掌握本专业坚实 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 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 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 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 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 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2)分科类的培养目标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二)培养目标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学科 门类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共 12大类,分别是哲学

8、、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管理学、艺术学等。 由于不同类别的学科知识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因此,不同科类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当有所 不同。 如与经济 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工学、农学、医学等,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当在 强调专业 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的训练 。 而诸如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 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类则 理应更加注重专业 基础的熏 陶。(3)分学校的培养目标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二)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是具体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各高校由于在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和水平、服务面 向、生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培养目标也各不相同。 中国科学技术

9、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坚持“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 度、结构合理”的办学方针和英才教育的培养定位,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 前沿,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科技、工程、经济等领域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观念; 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三)人才培养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体系安徽大学将“

10、以人为本”教育理 念在学校学分制改革中得到彰 显与内化,构筑了“五位一体” 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体 系,即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 观、自主创新的个性教育观、 纵横交错的立体教育观、内外 结合的素质教育观、柔性管理 的服务教育观。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四)人才培养目标的地位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各高等学校仍然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人才培 养目标的呈现位置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在各自官方网 站上的“学校 概况”中明确地介绍本校人才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高等学校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本校标识的重要部分之一。 第二,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频率来看,大部分高校都会持续关注

11、本校人才培养目 标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力求与时代发展相接轨,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北京师范大学在2014年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 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到 2016年,其人才培养目标 出现了些许变动: 由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变为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与我 国当前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相契合。 可见,高校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改是基于审慎的考量而进行的。 同时,大部分高校人 才培养目 标的更改都是小幅度的调整,这也反映出高校已将人 才培养目标视为学校办学 文化的重要体现。01以知识传授为主欧洲中世纪大学03强调人才的应用

12、性,通专结合现代大学02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相结合近代大学(一)时代性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二)科学性三、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能够促进 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还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指导。只有保 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才能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奠定前提与基础, 才能促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三)指向性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培养目标旨在解决培养怎样的人,在高校人才 培养活动中,培养目标发挥着方向性、引领性的作用。每一所高校以高等教育目 的为指向,根据经济社会需要,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制订的有关人才培

13、养的规格和要求。(一)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念四、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念与确定原则和依据n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导向。n 教育理念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就是 要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 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应充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切实考虑社会的需求,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 标。n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 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把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始终贯穿于大学教学

14、过程的始终。(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原则四、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念与确定原则和依据n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高校办学目标定位相一致。n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还要遵循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高校的发展规划与战略选择,才能凸显出一所高校的特色与品 牌。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 的稳步提升,才能补足实现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强大后劲。n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还要与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相一致。只有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目标、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校发展规 划与战略等方面的统一,才能证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

15、(三)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依据四、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念与确定原则和依据n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n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应当依据教育法律和政策。在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发展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虽有不同的提法,但其根本目标始终不 变,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法律有效的状态下,高等学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还不能随意变更法律,只能 在依法依规的框架下办学治校。同时,在法律滞后的状态下需要及时以教育政策加以 引领,发挥政策的导向性和灵活性。n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需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例如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

16、探 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 等这些表述都是一种政策导向,引导高校理清办学思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确 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6(8).(一)追求学术与服务社会的协调统一五、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路径n 大学既是知识的保管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同时还是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 学经验的主要工具。追求高深学问、深入进行科学研究,追求学术自由一直是大 学的目标。n 构建现代大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必须把自由教育 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融合,使大学培养的人才既有良 好的科学知识素质,还具有宽阔的人文精神底蕴。n 相对于承担精英教育的少数研究型大学,更多的大学需要面对的是改变大学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对人才提出的多样化需求。(二)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三)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专业培养目标与标准二(一)专业培养目标一、专业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