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652986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发生机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徐建国疼痛的分类v急性疼痛指疼痛时间短于3个月,与疼痛强度 无关。v急性疼痛是损伤、疾病和潜在损伤的症状, 严重疼痛可伴有瞳孔散大,气急,心率加快 ,并可启动体液和内分泌反应。v急性疼痛可能复发,如偏头痛,但每次复发 也可认为是急性疼痛的一次发作。突发性疼痛v是由于疼痛刺激突然增强导致的原有效镇痛 方案失效,是在原镇痛水平极限上的短暂疼 痛,又称爆发性疼痛。v疼痛的发作与活动相关或不相关。从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v急性疼痛治疗不充分可能转变为慢性疼痛, Nienhuij报告319例疝修补术后45发生了7 33个月慢性痛,其中15%为重度痛,50 为中

2、度痛。文献报告乳腺手术后急性痛转为 慢性痛的比例为2556,体外循环术后 为4556,术中损伤神经,多次手术, 精神易激或抑郁等与之有关,但最主要原因 为疼痛控制不佳。慢性疼痛v慢性疼痛指疼痛超过3个月的疼痛(也有定义 为超过6个月的疼痛)。v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 改变,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已完 全是恶性性质。v慢性疼痛可分为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 痛和混合型疼痛。伤害性疼痛v炎性疼痛是伤害性疼痛的组成部分。v伤害性疼痛还可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前者 又分为皮肤皮下浅表痛和骨关节肌肉软组织 痛。疼痛的发生机制v疼痛形成的神经传导过程分为4个环节:伤害 感受器的痛觉传感

3、(transduction),一级传入 纤维、脊髓背角、脊髓丘脑束的痛觉上行传 递(transmission),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 整合(interpretation),下行控制和神经介质 的痛觉调控。疼痛的发生机制v疼痛传感的感受器是伤害感受器,位于皮肤、躯体 组织、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的结缔组织。v外界和体内伤害可导致末梢神经受损,刺激疼痛感 受器;受损的神经纤维可释放致痛因子,如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组织破坏,释放内源性致 痛因子,如氢离子、钾离子、5羟色胺、组胺等 ;损伤细胞释放的酶类和炎性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 ,可能致痛(如前列腺素和缓激肽等)。痛觉发生的机制v疼痛一级传入神经

4、轴突是有髓鞘的A纤维和无髓鞘 的C纤维,其神经包体位于背根神经结的第、第 和第层。v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内交叉至对侧,与二级神经元 形成轴突,并组成上行束。上行束主要为脊髓丘脑 束。v脊髓传导中有数十种受体和化学物质参与疼痛信号 的传导和调节,如阿片受体、NMDA受体、NK1受 体、辣椒素受体、NO等。皮层和边缘系统的痛觉整合v脊髓丘脑束进入丘脑后形成二级神经元,发出 纤维:至白至、扣带回和额叶,产生痛感觉, 包括痛的性质、强度和部位。v与网状结构和丘脑核相连,产生呼吸和循环影 响。v延至边缘系统、额叶和扣带回,导致情绪变化 。v与垂体相连,引起内分泌改变。v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相连,影响注意力和

5、警觉 力。下行抑制和神经介质的痛觉调控v脑中存在着痛觉抑制结构。v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是重要的神经递质。v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是内源性痛觉调制下行 镇痛系统中核心结构。v阿片肽在下行痛觉调控系统中起重要的作用 。伤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化学介质v伤害性感觉的化学介质:疼痛感知的内源性介质主 要包括受损组织释放的众多分子,介质等以及蛋白 水解级联瀑布反应产生的与痛阈改变相关的肽类及 脂质、一氧化氮等。v三磷酸腺苷:可激活感觉神经源上的G蛋白耦联受 体(GPCRS)和载离子受体。被ATP活化的嘌呤能 受体P2X3阳离子通道在伤害性感受神经源上有表达 ,该受体在炎症反应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着重要 作用。伤

6、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化学介质v激肽:蛋白水解级联瀑布反应引起肽类物质的释放 ,BI和B2型G蛋白耦联的缓激肽受体介导了损伤组 织的炎性疼痛和伤口愈合。v前列腺素:能抑制环氧化酶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从 而阻断炎性前列腺素的合成。v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了许多类前列腺素物质的生物 效应。v大麻素受体及阿片类物质能抑制痛觉通路,感觉神 经源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关受体伤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机械感觉v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已鉴定出4种不同基因编 码的ASIC亚型,加上两种交变的变异体和ASIC1及 ASIC2拼合方式,共知6种亚型。质子是其活化剂, 但其分部和敏感性似乎要复杂的多。v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

7、器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是温 度敏感性的,这些通道表现出不同的温度激活阈值 ( TRPV143OC,TRPV252OC,TRPV336OC,TRPV4 27-35OC等)伤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机械感觉v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与机械感受受体相关。 TRP通道能被多种刺激门控开放,TRPV4在肾、心 、肝、脑等组织有高度表达,在低张、脂质和适宜 温度刺激时有异源性表达。v化学介导的机械感受:内皮细胞释放的介质如NO、 ATP、P物质等可激活P2X3受体。一些伤害性机械 刺激可能经由损伤临近细胞和ATP激活伤害感受器 。伤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机械感觉v电压门控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v钠

8、通道:在炎性反应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有重要作用,钠通 道阻滞剂被用于镇痛广为人知。钠V1.8和钠V1.9在外周神经 伤害感觉器上有特异性表达,钠V1.7存在于交感和伤害性感 觉神经元,在炎性疼痛中起关键作用,钠V1.3在成人中枢神 经系统有大量表达,在增强神经元兴奋性或神经损伤后的神 经病理性疼痛有重要作用。v膜联蛋白:是一类被钙离子活化后可与膜 磷脂结合蛋白参与 膜转运及膜表面的其他一系列依赖于钙调蛋白的活动,不同 的钙通道可能与阈值结合,促进细胞膜功能性通道的插入。伤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机械感觉v钾通道: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钾通道在转录水平受 到不同程度调控,也证明只有Kv1.4是小直经感觉

9、神经元唯一表达的通道,已证明抗癫痫药瑞替加宾 可增强钾离子电流减轻疼痛。v钙通道:电压门控钙通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有重 要作用。加巴喷丁和脑组织中的21位点有高度亲 和性,对机械损伤和糖尿病病变疼痛有疗效,但功 能性钙通道还包括1,和通道,故加巴喷 丁对某些类型神经病理性疼痛无效。伤害性感觉的分子机制v感觉神经元作为组织损伤的继发感受器:非 神经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组织损 伤时释放各种介质,影响痛阈和痛感受,它 们表达的P2X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有重 要作用。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v除包括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调制过程外,慢性疼 痛还有特殊的发生机制。v脊髓敏化的形成过程:伤害感受器的反复

10、刺激促进 脊髓背角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胶质细胞等合成新的 神经递质,并于兴奋性氨基酸,P物质,CGRP等 发生调制导致脊髓背角整合。v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神经损伤正常的轴突运输通 道受到破坏,来自胞体的轴浆和其它活性物质被无 序堆积残端而形成神经瘤,导致自发性疼痛和患肢 痛,但损伤有鞘纤维和保留C纤维则表现为自发性 疼痛和感觉倒错。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v痛觉传导离子通道和受体异常:神经损伤区和背根神经元被 离子通道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神经。神经轴突的钠、 钾、钙通道都可能发生异位和表达异常,大量异位和非编码 传入放电促使疼痛过敏。慢性疼痛促使谷氨酸盐释放,激活 NMDA受体,导致神经细胞与不参

11、与疼痛的细胞建立新的联 系,是疼痛定位和机体自身调节过程更为复杂,引起疼痛感 觉扩散,感觉皮区分布紊乱。交感神经不但可释放去甲肾上 腺素,P物质等敏化传入神经,也可向背根神经节“出芽”, 形成侧支支配感觉神经元,形成疼痛过敏和感觉超敏。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v中枢神经系统重构:慢性疼痛的记忆表现为 损伤愈合后疼痛性号持续存在,这种疼痛记 忆与扣带回等中枢部位改变相关,将加重慢 性疼痛患者精神心理和认知行为改变。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v传入放电:外周神经损伤后的疼痛依赖与损伤部位 或背根神经节的自发持续放电,传入放电的增高与 热、触觉敏感性增高相关,但损伤后38天消失, 而神经病理性疼痛却持续数月以上。

12、v脊髓敏化:可能来源于初级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释 放,使用NMDA或AMP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病理性 疼痛,但单纯激活NMDA受体不足以诱发伤害性反 应,只能提高脊髓神经元兴奋性,故NMDA受体拮 抗剂只能使损伤部位神经元反应恢复正常,不足以 发挥抗伤害作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v下行易化体系的激活:头端延髓腹内侧区( RVM)是伤害性刺激的重要调节区域,在神经 发生损伤时,RVM中神经细胞结构发生改变 ,可激活下行易化体系产生疼痛症状。局部 注射利多卡因或CCK8拮抗剂能减轻神经病理 性疼痛,而手术切断RVM的主要投射区脊髓 背外侧区,可能消除短期内出现的疼痛,表 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变化与时间相关

13、。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v脊髓强啡肽上调:过去认为强啡肽是内源性 受体激动剂,近年来证明具有伤害作用, 特别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中具有一定作 用,受体激动剂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 较受体激动剂有特殊作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vNv1.8通道的重分布:自发性异位电流是损伤 部位和背根神经结放电的重要结果,产生于 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变化。临床观察中发现许 多钠通道阻滞药物如:抗癫痫药,抗抑郁药 ,心率失常药,局麻药等可抑制神经病理性 疼痛,其中河豚毒素不敏感钠通道Na1.8在神 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作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v解剖结构重构:轻触摸的正常感受过程是通 过粗直径的A纤维介导的,推测这些纤维间 接出芽,与脊髓丘脑束二级神经元形成异常 突触相关。但研究表明这种出芽是少量的, 故疼痛可能来源于脊髓抑制性细胞如GABA 细胞的损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v局部用药: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辣椒素,非 甾体消炎药v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咪嗪,度洛克辛,米氮平v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加巴喷丁,普瑞 巴林v抗心率失常药:利多卡因,慢心律v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美沙酮v阿片药物:和受体拮抗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