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50649263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清代批评家沈德潜在说诗语(卷上) 中对诗歌的开头的创作说“起手贵空兀直疑 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艳。”这句话也适 用于文章的创作。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 一篇“令人惊艳”散文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释题: 本文标题诙奇,出人意料,颇有悬念。王参元是坊节度使王枉 曜的小儿子,作者柳宗元的朋友,朋友家里“失火”,生活失去着落 ,作者不去劝解、安慰,反而要“祝贺”,实在是“奇特尤甚”。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 ,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 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

2、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 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 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 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介绍朗读、疏通文字第一节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 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 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 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得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灾,家里没有一点积蓄了. 我开始听到很吃惊,接着感到怀疑,最后才非常高兴,本来我 准备慰问您,现在却改变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远,信里 的话又很简单,我不能彻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 水冲过一样,干干净净的,完

3、全没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 喜. 获悉王参元失火消息后,作者的心理活 动是什么? 骇 疑 喜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 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 ,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您殷勤地奉养父母,使父母早晚(意为每天) 享受天伦之乐,只希望恬静安闲不出事情。如今竟 然遇到意外的大火灾,使您震动惊惧,甚至连普通 饭食的供给,也许都已经很困难了。因此,我刚听 说时吃了一惊。 朗读、疏通第二节文字作者惊骇的原因是什么?突然而至,滫瀡不给。 骇是听到不幸消息的 自然反应。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 ,有群小之

4、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 疑也。 大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 、来去不定的。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之前,最初反而处于 困苦动荡不安的境地,遭到水火的灾祸,受到众小人的怨 恨毁谤。历经了忧劳、辛苦、变乱、动荡,然后才能取得 显赫的成就,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然而,这些道理玄远 迂阔而又荒诞,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认为它是完全正确的东 西,所以我随即又产生了怀疑。 朗读、疏通文字第三节“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焉 ,乃始厄困震悸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 这几句话体现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请同学们想 一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

5、文章在思想上与之 对应?有没有寓言或名言说明这个哲理?有没有实 例证明这个观点? 孟子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1、“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必然要为你开启别一扇门”。 2、塞翁失马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太史公自序“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 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 贤圣发愤之所为

6、作也。”-报任安书 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扼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 -太史公自序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 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 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 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 ,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凭着您能读古书,能作文章,又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等,如此多才多艺,但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获得显赫 的功名。这里没

7、有别的原因,就在于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有很 多钱财,那些喜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顾忌别人说坏话不敢称 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这实在 是因为公正的道理难以彰明,而世人又多疑忌的缘故。谁要一开 口,那些惯于讥笑别人的人就会认为这个人准是得了许多贿赂。 朗读、疏通第四节文字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 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 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 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 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 ,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朗读、疏通第五节文字我自从贞元十五年,

8、看见了您的文章,赞誉之心藏在心里 大约六七年了,一直没有说出口。这是我偏爱了自己却长久地违背 了公道,不仅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我在御史、尚书郎任上时,自 以为有幸做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可以放胆说话,以便消除您的郁闷 。然而,当我在同僚中称道您的时候,仍然有相视而暗笑的人。我 实在遗憾自己的修养不能为世人所见,清白的名声不能确立,因而 遭到世人的疑忌。我经常和孟几道谈到这事,并为此感到痛心。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 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 ,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 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 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

9、于心者,咸得开 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虽欲如向之蓄缩 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 也。 朗读、疏通第六节文字如今有幸受到天火的荡涤,凡是众人所疑惧顾忌的一切,全都成了灰烬。房屋烧 焦了,墙壁烧红了,以此显示出您家已是一无所有了。因而您的才能就可以显露 出来,而不再受到辱没,您的真才实学也可以表现出来了。这实在是火神对您的 帮助啊。这样一来,我和孟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 带来的名声。此后,人们都会谅解您,而且会宣扬您的才能,使那些有话藏在心 底的人,都能够毫无顾忌地开口为您说话了;那些主考官,敢于授给您官职而不 再害怕了。这样一来,即使想象过去那

10、样被人疑忌、受到讥笑,难道还能做得到 吗?在这方面,我对您寄予很大的期望, 因此,最终才非常高兴起来。 作者大喜而贺的原因是什么,喜从何 来?他的观点能成立吗?天火涤荡,显白不污。天火涤荡掉什么?财产、嫌疑 。究竟是什么显白不污?才能。天火可以黔其庐,赭其 垣,但是天火不能黔其才,赭其志。柳宗元祝贺的其实 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 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观点能够成立。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 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 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 焉? 古时候,各国发生灾祸,同等地位的诸侯国

11、 都对该国表示慰问。有一次许国没有这样做,君子 都憎恶它。现在我所说的这些情况和古代的有些不 同,所以把安慰改成了祝贺。象颜回、曾参那样奉 养父母,从中得到的乐趣是很大的,比照他们的情 况,您还缺少什么呢? 朗读、疏通第六节文字足下前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并 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 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 京都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 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书,我始终没有忘记,只是想等 到有几十篇后再一起带给您而已.吴二十一从武陵来我这 里,说您写有醉赋及对问,非常好,可要寄给我一 本.我近来也喜欢写文章,与在京都时很不一样,想与您这 样的人说说话,可受到很严的限制,无法实现,趁着有人南 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不能详尽(地表达 我的意思)。宗元向您问好 朗读、疏通第六节文字 论语雍也中记有“子日: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也 不改其乐”。 庄子让王说“曾子居卫,绲袍无表 ,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 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 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 ,若出金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