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0646046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150 大小:48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下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1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四上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概述常熟教研室 居文进苏州市小学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目标序列苏州市小学语文知识、能力发展序列编制框架小学四上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序列第 一 单 元素 养 培 养目 标1.培养学生“孝亲敬长”,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情 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 思想感情,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体会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一景一物都蕴透着浓郁的秋色秋香,激发学生热爱大 自然美景的情感。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 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在熟 读的基础上自觉

2、积累语言。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 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 4.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让学生 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 受。 5. 初步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情感丰蕴的表 达特点。 对 应 的课 标 年 段目 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入境体悟,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3.初步学会默读,能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不 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 5.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 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在 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学 情 分 析本单元是四上的第一单元,学生已经 比较适应中年级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在原 来的学习基础上,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 培养和习作的训练。课标要求,中年段的学生除关注文本 的内容外,应该开始更多的关注文章的情 感和语言的表达方法,因此,本单元的素 养培养目标结合文本,较多地考虑对文本 情感的把握和语言的表达训练。虽然学生 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太强,但因为有课 文生动形象的“例子”,再加上老师清楚 的讲解、指导,相信学生一定能有所领悟 ,并尝试迁移运用至说话和习作中去。 教 材

4、分 析内 容 简 析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 采用对仗、比喻的手法,赞颂了教师 工作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感 激老师、热爱老师、歌颂老师的真切 情感,表达了他们在老师辛勤培育下 健康成长的喜悦心情和从小为祖国而 勤奋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 材 分 析语 言 特 色1.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语言准确生动 是本诗的主要特点。教师培养学生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时代的发展,所以 赞美她的事业用“崇高”;教师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 的教育,所以赞美这样的事业用“美好”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教师精心培养的结果 ,所以说“浸透着教师的心血”;而“地 北天南”的每一项“创造”都是

5、由人进行 的,这些人又是由教师培养的,所以说这 些创造中“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教 材 分 析语 言 特 色2.运用修辞,语言优美。“笔尖飞舞,那 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这 里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和赞颂了教 师工作的美好和神圣。其中,“春蚕”喻 指老师;“理想的丝线”喻指教学成果; “甘露”喻指教师的心血;“茁壮的新苗 ”喻指学生。 3.双线贯穿,交错发展。一条描写和赞美 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另一条是孩子们 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福。两条线索 贯穿全诗,交错发展,构成了明快的节奏 和鲜明的主题。 素 养 培 养 目 标标基 础础 目 标

6、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 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素 养 培 养 目 标发 展 目 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 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通过朗读、感悟,对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 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使学生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 ,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3.启发学生用心去读,融进自己的情感,在反复诵 读中体味感悟,在细读过程中抓住重点诗句,深入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充分感受诗歌的情 感美、韵律美、语言美。 4. 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及表达特色进行适当

7、揣摩。 5. 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进行以“老师,我想对 您说”为题的小练笔,或进行以“老师,我爱您” 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等,在活动中把传统意义上的 课堂引向更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教 材 分 析内 容 简 析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 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的创作背景,让我们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 ,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 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福的情怀。全 文表现了苏轼适逢中秋佳节的思亲之情,以 及豁达豪迈的精神个性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教 材 分 析语 言 特 色1.故事形式介绍,情节生动。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 式来介绍名词水调歌头,便于学生理解。古典 诗

8、词创作年代已久,创作的背景、诗词的意境等, 使我们理解起来感到困难。本文以故事的形式,用 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首词的创作缘由,描 述了词的意境,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便于我们理解 ,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一方面,作者直接刻 画人物的心理,如写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与“责 问”,以及后来的“转念又想”;另一方面,作者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间接地刻画人物心理,如写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表现他的“心 绪不宁”;写“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 表现苏轼的烦恼与无奈。 素 养 培 养 目 标标基 础础 目 标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

9、文第四、五、 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下列词 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 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含义。素 养 培 养 目 标标发发 展 目 标标1.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品 读感悟、对话交流中了解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亲 情 ,理解诗词的含义。 2.调动每个孩子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古典诗词 的意蕴。注重积累诗词,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古典 诗词的兴趣,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本文以写月为主线,借月抒发情感,语言生动 优美,想象卓越奇妙,感情十分丰富。引导学生 把

10、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从而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4.体会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领略皓 月当空的美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学片断举隅师:“埋怨”是什么意思? 生:是抱怨别人的意思。 生:我补充,是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而产生的一种心情。 师:那你们平时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而埋怨过谁吗? 生:我埋怨过一个同学,借了我的东西不还。 生:我埋怨过我妈妈,她老是叫我学这学那。 师:哦?那苏轼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生:他原来和弟弟苏辙形影不离,后来分别得太久,又不得想见,所以不 开心。 师:那苏轼他去埋怨谁? 生:他埋怨的不是人,是月亮。 师:哦?你从哪知道他埋怨的是月亮?能读出

11、来吗? 生:“他眼睁睁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 师:看来他还挺郁闷的,谁来开导他一下?要是你在他旁边,你会和他说 些什么? 生:我想说:你不用那么开心,好多人和你一样,家人不能团聚呀。 师故做更伤心的样子,扮演苏轼:人家就是伤心嘛,我和弟弟都好几年都 没见面了! 生:要知道,什么事情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月亮现在是很圆很亮,但它也 有不圆的时候啊,有时还被“天狗”吃了呢!(全班大笑) 生:每个人都会有悲伤,也有快乐的事情发生,现在你虽然很伤心,但是 你可以想想高兴的事情呀。 生: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你弟弟也会在这个时候看到它的,你们借着月光 ,用心来说话呀,他一定能听到的。 师:噢!我们兄弟

12、俩“心有灵一点通”,对,你们开导了我,谢谢你们。 我来做一首诗吧:人有悲欢离合 【评点】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学习氛围是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化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 ,要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 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和学生进行多向对话 ,擦出智慧的火花,体验到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 材 分 析内 容 简 析古诗两首描写了秋夜景色 。望洞 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 庭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 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将月夜洞庭 湖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给人 莫大的艺术享受。全诗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 对洞庭美景的赞美之

13、情。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 所作。全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秋夜 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教 材 分 析语 言 特 色望洞庭 想象丰富,比喻奇特。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诗中的一个比喻。平 阔迷蒙的洞庭湖,在诗人看来,恰如未经打 磨的铜镜。诗人的想象多么丰富,比喻多么 奇特。 给人印象更深的,恐怕还是诗歌最后一句“ 白银盘里一青螺”。“银盘”“青螺”,纯粹是 诗人的悬想之词,虚构之物,真可谓虚处用 力,虚中可以见实。教 材 分 析语 言 特 色峨眉山月歌 1.豪放飘逸,清新自然。 这首诗与李白其他山水诗一样,境界开阔,出于丽语而不作

14、苦语, 挥洒飘逸。本诗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直 把天地景物聚拢在笔端峨眉、秋月、月影、江流,描月色、画 月影、月映清江、影伴船行,意境开阔,空灵清新。后两句“夜发 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连用三个动词,跳脱灵动,有信 口而出、率真天然之妙。 2.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28个字中用了五处地名,共12字,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28字中12字为地名,而给读者的感觉却不单调,其原因在于:诗 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 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久远的时 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

15、 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 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其效果也就不着痕迹,妙 入化境。 素 养 培 养 目 标标基 础础 目 标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一 个多音字。 3读懂古诗中的字、词、句的 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 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的意 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素 养 培 养 目 标标发发 展 目 标标1.依据古诗特点,着重训练学生边读边想象 。通过想象,能说出洞庭湖一诗所描绘 的景象,体会诗人情感。感受洞庭湖月夜的 景色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这两首都是描写秋夜景

16、色的古诗,引导学 生走进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对故乡与友人的思念之情,从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 3.在注重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 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 4.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诗中比喻的精当,用 词的精妙。教学片断举隅师:“湖光秋月两相和”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两相和”的“两”指 谁和谁?生:湖光和秋月。 师:“和”呢? 生: 师:别急,我们先往下看。“潭面无风镜未磨”写什么? 生:写了没有风的湖面就像还没打磨的铜镜。 师:那又为什么比作没打磨的镜子,为什么不比作已打磨了的镜子呢?( 古时的镜子是铜做的)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亮。 生:已打磨的镜子在月亮照耀下会闪闪发光。 生:已打磨的镜子很光滑。 师:没打磨的镜子呢? 生:没打磨的镜子有点粗糙。 生:没打磨的镜子不太光滑。 生:没打磨的镜子还不能很清晰地照见人影。 师:那你想象一下,这秋月下的洞庭湖不那么光滑,不那么亮,是怎样的 景色呢? 生:有点模糊。 生:有点看不清。 生:有点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