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641697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第三章利息与利率(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利息与利息率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 息 利率及种类 与 利 利率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 息 率 利率的作用利率理论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一、利息(一)含义利息(interest):是指在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是构成信用的基础。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二)利息的来源与本质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节欲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等待与资本收益说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凯恩斯:流动偏好论上述观点从某一个角度解释利息的出现或说明利 息存在的合理性,但却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解释上 ,多从人的主观愿望、心理因素来分析,故带有 较大的片面性。 第一节

2、 利息与利率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分析人手, 深入剖析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利贷榨取的利息 来源于奴隶或小生产者所创造的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借贷资本的利息来源于 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 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息来源于社会纯收入 ,是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三)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的主要作用在于导致收益的资本化;收益的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 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相当于多大的资 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 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从收益、利率、本金三 者的关系中套算

3、出资本金额或价格.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q土地资本:如果土地的年收益既定,年利率 已知,便可推算出土地的资本价值 q人力资本: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它主要 取决于个人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教育、训练 等人力投资.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二、利率的含义及计算方式1、利率(interest rate) 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也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 ) 利率是衡量利息数量大小的尺度. 利率体现了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2、利率的计算方式单利(simple interest):单利是指单 纯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 利息(I)=本金(P)利率(r)期限 (n)本利和(S)=P

4、(1+rn)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复利(compound interest ):将按本金计算出 来的利息额再加入本金,一并计算出来的利息 .复利的利息计算公式为:其本利和公式为: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3、现值、终值与证券价格终值(final value):未来某一时点上的 本利和,一般是指到期的本利和.现值(present value):未来本利和的现 在价值.可以从 倒算出现值的概念可以用于贴现、投资决策等.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n终值:现在的100000元,年利6%,5年后终 值为:100000*(1+6%) =133822.56。 n 现值:如 5年后有100000元的货币存款本 息收入,利率为年利

5、6%,则现值(现有的 本金)为:P=100000/(1+6%) =74725.82元年 份乙方案 投 资 额现 值 年 份甲方案 投资额现值1 5000 5000 1 1000 10002 500 454.55 2 1000 909.09 3 500 423.22 3 1000 826.454 500 375.66 4 1000 751.315 500 341.51 5 1000 683.016 500 310.46 6 1000 620.927 500 282.24 7 1000 564.478 500 256.58 8 1000 513.169 500 233.25 9 1000 466.

6、51 10 500 212.04 10 1000 424.10合 计9500 7859.51合 计 10000 6759.02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三、利率的分类1、按照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划分年利率(annual interest):以年为单位计算 利息时的利率,通常%表示. 月利率(monthly interest):以月为单位计算 利息时的利率,通常表示. 日利率(daily interest):以日为单位计算利 息时的利率,通常以0表示.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2、按照利率是否自由变动为标准官定利率(official interest rate)(法定 利率),是由一国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各金

7、融机构必须执行.公定利率(pact interest rate)由民间权威 性金融组织商定的利率,各成员机构必须执行 .市场利率(market interest rate )是指按 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利率,它主要反映了市 场内在力量对利率形成的作用.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3、按照规定期限内利率是否调整划分固定利率(fixed rate)是指在整个借 贷期间内按事先约定的利率计息而不作 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floating rate)是指在借贷 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 整的利率.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4、根据利率作用的不同划分:基准利率(benchmark interest rate )是

8、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的利 率,当基准利率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 生变化.差别利率(differential interest rate ) 是指金融机构对不同客户的存、贷款实行的 不同利率.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5、按照利率是否包括物价上涨因素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是指 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 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是指货 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用名 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四、利率体系与利率结构 1、利率体系是指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 在

9、的各种利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成的 有机体。 (1)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率、再贷 款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央行存 款利率 (2)商业银行利率:各种存贷款利率、金 融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 (3)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各种有价 证券利率。 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2、利率结构指各种性质、期限、信用形式不同的利率配 合方式,主要有风险结构、信用差别结构和 期限结构。v风险结构:各种不同的存贷款所具有的不同 风险程度形成的利率差别。v期限结构:不同期限的金融产品存在利率差 别,一般受两个因素影响,风险和流动性。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五、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社会平均利润率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 资金

10、的供求关系物价变动的幅度。 国际经济的环境。 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第一节 利息与利率六、利率的作用 利率 储蓄 经济运行 利率 投资 经济运行 利率 国际收支 经济运行 利率 物价 经济运行第二节 利率管理体制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 分,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 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一、管制型利率体制是指一国政府和金融管理机构,根据各种不 同的需要,运用行政法规硬性规定存贷款的 利率水平及其结构。 第二节利率管理体制管制目的:干预利率竞争、避免金融危机;发展 经济、扩大信用规模;重点发展某一行业等 。 管制形式:(1)存款利率上限管制 (2)贷款利率上限管制 (3)

11、结构性利率政策 第二节 利率管理体制n管制弊端:从宏观上看,利率管制掩盖了资金供给的 真实情况,利率缺乏弹性,无法发挥其杠杆 作用,资金难以公平合理的分配;从微观看,企业和金融机构很难预测利率 变化,经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行为目标短 期化第二节利率管理体制二、市场化利率体制主要由市场力量确定,国家只控制基准利率 。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 有价证券调节资金供求,进而调节商行利率和 市场利率。市场化利率一方面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另一 方面有助于促进金融深化。 第二节 利率管理体制三、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7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采用,但国家管理的 程度和方式各不相同从20世纪70年

12、代开始,西方大多数国家逐步 放松利率管制,出现利率自由化趋势。第二节利率管理体制四、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沿革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一五时期 目标:控制通货膨胀,恢复国民经济,促进社 会主义改造 手段:货币利率与折实利率并举;高利率:银 行商业贷款率;区别对待差 别利率体制:国家集中管理体制 第二节利率管理体制大跃进与“文革”时期 目标:取消利率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手段:降低利率水平,减少档次,取消加罚息 ;缩小利率作用体制:国家集中管理体制 第二节利率管理体制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 目标:自觉运用利率杠杆,形成合理的利 率体 系 手段:多次调整利率;利率管理制度化;取消 分段计息原则;差别优惠利率的

13、实行与取消 ;贷款浮动利率制;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2002年连续8次下调利率。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 1999年9月,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5000万元,3年期以上)实行协议利率。 1999年底,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将县以下金融 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由20%扩大

14、到30%;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 度由20%扩大到30%。 2000年9月21日,对外币利率实行三项改革,即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参照国际市场利率确定,外币存款 利率由银行同业协会协商确定,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协议 双方确定。 2002年全国8家县市的农村信用社率先进行浮动利率试点。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给试点农信社划定的的存款利 率的最大浮动范围是30,贷款利率的最大浮动范围是100 。浮动存款利率的适用存款范围仅局限在整存整取的定 期存款,活期存款、零存整取、存本取息等定期存款品种 未被纳入浮动利率范围;实施的营业网点只能是设在乡镇 的营业网点,而设在县城所在地的营业网点只能按照国家 的基准利率

15、吸收存款。1996-2007年中国存款利率调整情况(单位:%)1996-2007年中国贷款利率调整情况(单位:%)第二节 利率管理体制n注意我国管制利率体制的形成与存在的历史 背景、体制要求、经济原因、思想认识.n现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进程:利率水平浮动利率种类增加市场化改革 推进.第三节 利率理论一、马克思的利率理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率最高 界限是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是零。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利率的高低取决于 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竞争,取决于借 贷资本市场上资本的供求关系。二、古典利率理论:局部均衡论马歇尔的储蓄投资论:储蓄 资本供给; i I S投资 资本需求;若资本供大于求,资本使用者付给储蓄者的报酬就低,反则反之.所以,资本供求决定利率. S IIS 三、凯恩斯的利率决定论:中央银行 流动偏好MD MS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 利率四、一般均衡利率论:可贷资金论可贷资金论提出利率是由二个市场的因素共同 形成的可贷资金供求决定的. 可贷资金的供给:A当前储蓄;B出售固定资产 的收入;C窖藏现金的启用(负窖藏);D银行体系 的新增货币量; 可贷资金的需求:A当前投资,B固定资产的 重置更新,C新增的窖藏现金.D负储蓄其中,A +D= S(正储蓄)A = I(净投资),B + B = 0(相抵)C + C = 净窖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