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0640006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修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堂新坐标课堂新坐标】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中历史学年高中历史 第第 2 2 单元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改革(下)学业分层测评 5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版选岳麓版选修修 1 1 (建议用时:40 分钟)学业达标1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最大危机是( )A阶级矛盾激化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C民族矛盾激化D鲜卑族内部矛盾激化【解析】 北魏统一北方后,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激化,威胁着政权的稳固。【答案】 C2 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

2、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解析】 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 B3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说

3、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A 项。【答案】 A4 4中原士族杨元慎说:“我朝膺箓受图(承受天命),定鼎(定都)嵩洛移风易俗,与五帝而并迹,凌百王而独高。 ” “我朝”应该是( )A东周 B东汉 C曹魏 D北魏2【解析】 材料中的“我朝”涉及的史实有:定都洛阳、移风易俗。而且材料中“与五帝独高”的信息又说明“我朝”并非是汉族政权。综合分析,应指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之后的史实。【答案】 D5 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穆陆贺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

4、习【解析】 改汉姓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答案】 A6 6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BC D【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封建化”的含义。 “封建化”主要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符合题意。【答案】 A能力提升7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

5、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3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小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问

6、,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第(3)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答案】 (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学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8 8(2016泰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 19

7、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1)在北魏政权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则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观点的合理性。【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此作者持反对态度;依据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可以判断出作者持赞成态度。第(

8、2)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性质、措施尤其是汉化措施,分析认识张之洞的观点。【答案】 (1)赞成派:材料二;反对派:材料一。举措:推行均田制;改行三长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等;废鲜卑旧制,实施汉制;移风易俗: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9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

9、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解析】 本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学生对改革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考点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问学生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革是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