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1绪 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621457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美学】1绪 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设计美学】1绪 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设计美学】1绪 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设计美学】1绪 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设计美学】1绪 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计美学】1绪 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美学】1绪 论(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绪 论 学习目的: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设计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当代设计美学 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问题。 学习提示:注意设计美学具有不同于设计、艺术及美学等学科的特点。所以要明 确设计美学独特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掌握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1.1 设计美学概念追索及学科定位 1.2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分类 1.3 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设计美学是现代设计学、美学与艺术 学学科交叉发展而来一门新兴学科。 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范围有交叉的 地方,也有明显不同之处。 设计学与艺术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设计 学注重对实用的要求,所以设计学的 研究离不开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的内 容,而艺

2、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 。设计美学与传统的美学也有显著不 同,传统美学也叫艺术哲学,研究人 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此,研究设计 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 或艺术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有独特 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明晰这些对象和 内容,掌握设计美学发展规律,对设 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纵观中西设计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审美观念和物质生活发展的相互推 动关系以及中西设计美学取向的不同。下面两张图片表现的是东西哲 人的生活场景,竹林七贤在竹林中讨论问题,而苏格拉底在雅典学院 的规则建筑下争论哲理。中国与自然合而为一与西方理性的对比,在 这种偶然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看出两种思维明显的

3、不同。竹林七贤 雅典学派局部 拉斐尔 中国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气质和喻物予形的形象特征。无论是陶 器、玉器还是家具的设计都与中国哲学中的“和”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 的联系。 器物的设计造型不但要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要求合乎天时、地气、 材美、工巧多重的和谐。与中国对应的西方设计美学则讲究合乎科学的理性,注重科学实证, 对设计的形式和功能进行追索,并不断在二者的动态演变中推动设计 向前发展。 西方设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功能和形式的侧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 的艺术流派的设计审美取向。 可见,西方设计美学思潮就是在形式与功能的动态交替过程中一步步 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审美文化现象。本教材通过中西方设

4、计现象的分析,对设计观念的内容进行总结 和对比,追索设计美学观念和设计现象之间的关系;阐述设计美 学的概念和范畴;分析设计美的要素组成,对比中西设计样式和 观念的区别,进而深化设计美学的研究。1.1 设计美学概念追索及学科定位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其产生与设计学科的确立有着密切关系。设计美学的产生、发展与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广义上讲,只要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型活动,都可以 称之为“设计”。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中所谓美感与使用功能,不只 是由设计师来感受与判断,还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因此,设 计美的研究还要在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社会的、人类的、 经济的、技术的、心

5、理的、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作为依据。狭义上的设计,是以大批量地生产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为目的所 进行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把设计定义为一种准备行 为。学习设计美学要理清几个概念,即什么是设计,什么是美学,什 么是设计美学以及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等诸多问题。1.1.1 艺术与设计西方的“艺术”即英文的“ART”, 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 “人工技艺”, 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 剧等。 中国的艺术自古被称为“艺”,对此的解释也有多种说法,更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说法。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如果我们把现实生活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 艺术活动设计活动生产

6、活动,那么从它们产出的成果上分析 ,艺术创造的是精神产品;劳动生产产出的是物质产品;而设计产出 的是兼有二者属性的的产品。所以,设计是满足物质和精神双项需求 的,这就是设计不同于艺术之所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年) 认为,事物是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个原因而形成, 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和发展。如:椅子是用来坐的这是它的目的因; 椅子是由木头制作而成的这是它的质料因; 椅子的设计的图样这是它的形式因; 制作椅子的设计师或木工这是产生椅子的动力因。亚里士多德这种对形式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设计的组成要素之间 的必然联系

7、,另一方面可见艺术设计美学的“美”的复杂内涵。 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设计作品的美感因素,作品的精 神内涵、作品的使用价值、作品的材料美感等内容,都属于设计 美学研究的内容。从这里我们看出设计与艺术之间是有关联的,但设计与艺术的 内容和研究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艺术美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 纯,但设计美的内容涉及的领域要广泛的多。设计美学学科的产生有两个基础,一是现实基础,二是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机器大生产的到来,技术水平的发 展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代替了传统 的手工生产,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 从理论基础上讲,设计美学的产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

8、走向大众的必然。 1.1.2 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从早期的设计作品中可以看出,起初的设计与艺术的界限比较模 糊。比如早期的广告中的招贴设计通常以绘画为背景,如劳特累克的 招贴画就是在版画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后逐渐演变成今天见到的具 有广告文案的招贴画。设计行业的分工也日渐具体化、细致化。作为 机械化大生产的准备,设计逐渐独立起来,这促进了设计学科的建立 。购买和消费现代产品,人们不仅仅是对作为物质产品的使用功能的 满足,而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要的提高,消费者 对于产品的精神功能的追求与日俱增。因此,对于产品的精神功能即审美关系,逐渐成为设计的重点。 由此可见,设计艺术的审美关系是

9、设计美学研究的重点。 音乐会 劳特累克1891 早期油画广告 中期广告成熟期广告 随着产品的日渐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消费由功能性 走向了审美性,有的功能性需求甚至降低到次要地位,而审美的需求 上升到首要地位。 人们在重视功能质量的同时,也非常看重外观形式,甚至有时人们对 外观形式需要大大超过功能,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因素。1.2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及分类根据设计美学学科的定位,可以看出设计美学要处理设计与人、 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关系。设计美不以艺术中作品的美为评价 的标准,而是以设计与人的关系的合目的性为评价标准,即以设计产 品是否满足主体的使用、是否与环境和谐等问题为评价标

10、准。从技术 与艺术的关系上表现为,设计与现代技术的发展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 求和材料、技术与审美的关系。功能与形式的方面表现为,设计是否 能够适时保持功能与形式的和谐尺度。这些都是设计美学与美学研究 不同的表现,设计要满足使用者的方便和外形美观两方面的要求,所 以不能以外观的美丑来恒定产品的优劣。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一是纵向地对设计美学史的研究,把设计放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发 展中做动态研究,从历史长河中汲取设计美的规律。 二是横向地对设计要素和原理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设计趋势 、提高设计审美水平,进而起到指导设计实践活动。设计美的要素包 括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方面的内容。 三

11、是研究设计美学教育,对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加以积累和发扬,推广 设计美学的优秀理念。主要包括设计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 实施等。设计美学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根据设计门类的不同,可以把设计美学分为:广告设计美学、环 境艺术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等; 二是根据设计的实施效果又可分为平面设计美学、三维设计美学。 三是根据设计目的的不同,把设计美学分为: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产 品设计美学;视觉传达设计美学。1.3 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本节在明确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结合设计 实践,探讨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并据此提出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1.3.1设计美

12、学的学科特点 实用性 技术性 审美性 创新性 时代性根据设计学、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和设计对于功能和艺术两个方面的 要求,我们把设计美学的学科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3.2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美学应该运用美学、设计学、艺术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具 体来说,我们把设计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种:哲学的研究方法 设计艺术学原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的研究方法 综合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 课后思考与练习:1.思考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分类。 知识链接: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 高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5.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