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612623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保健策略预防保健策略 第六章1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与三级预防策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与三级预防策 略略 一、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 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赋予原卫生方针新的涵义和时代特征,继承和丰富了原卫生方针,将大大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2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二、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期望 寿命为35岁,2000年提高到71.4岁;婴儿死亡率,建国初为200 ,2004年下降到21.5;

2、孕产妇死亡率,建国初为1500/10万,目 前下降到48.3/10万。这三大指标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国民的健康 水平已经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2.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过几十年的 努力,目前全国现有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 机构近30万个。2005年,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36.7万张,平 均每千人3.1张,卫生人员总数542.7万人,平均每千人有执业医生 1.52人。此外,还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88万人。一个遍及城乡的卫 生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起来,药品的生产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 民众的医疗卫生需要。3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3.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

3、医疗保险制度,推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 保障体系。2004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有1.3亿人,享受公 费医疗的职工约有5000万人。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部分县,开展了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5年参加试点的农民人数达1.56亿人。 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4.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上世纪50年代,因传染病和 寄生虫病死亡人数居于全国人口死因中的第一位。目前下降到第9位, 并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消灭了天花和

4、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我国虽 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但多年来成功地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2003年战胜了来势凶猛的“非典”疫情,近两年又成功地控制了禽流 感向人类的传播。建立健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严 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4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5.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历来重视 和关心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 高死亡率的传统生育模式已经改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 死亡率的良性循环。2005年全国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89.8% ,住院分娩率达85.9%,新法接生率达97.8%。5岁以下儿童 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503

5、00下降到2004年的25。5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三、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还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 会事业发展,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 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事业 发展还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6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目前不少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设备不齐全,缺乏必 要的检测检验设施;乡村两级缺乏稳定的公共卫生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不 完善。这种状况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传染病患病人数仍居高位 ,结核病、肝炎等传统型传染病仍在威胁人民的

6、健康。2005年全国结核病 患者人数约450万,列世界第二位,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乙型 肝炎病毒携带者估计占全世界三分之一。血吸虫病患者约有85万人。在不 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妇女孕产期疾病,地方病 和寄生虫病等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非典、人间禽流感等新发传染 病的出现,又加重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居民 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变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等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因 患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列在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一位和第 二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

7、卫生问题,全国现有精神障碍者 约1600万人,患病率达13.47。我国出现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严重疾病同 时并存的多重疾病负担的状况。 7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发生,除了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外,还有突发自 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如火灾、车祸、矿难,以及重 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 。生物武器、有毒化学武器以及恐怖活动等也存在着潜在 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处置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 事件发生时的损失。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

8、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责,是一项长 期任务。 8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 病贵问题突出。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群 众患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 人应住院而不住院。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 经济发展。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 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不合理,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 大医院。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 。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 淡化。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占有的资源占绝对主导地位,

9、但 却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 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过高、流通环节问题多。 9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一个 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 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销体系、医药费用 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 系等。而我们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 、部门、行业和企业,当地卫生部门把主要精力只放在 本级所属的几个医院,且常常是重扶持、轻监管,难以 对全行业实施有效监管。 10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5.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预计到2005年全国将 进入标准型

10、老年结构,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的10%,绝对数达 1.3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大约花了100年左右的时间,经济的 发展为解决老龄问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我国人口老龄 化只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社会经济和心理对老龄化承受能力 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老年人在住房、经济、就医等方面存在 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大多数老年人靠子女赡养,就医自理,另 外老年人文盲率很高。这给老年人卫生保健问题带来不少困难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其他任何年龄段都要多,而且解决的难 度也大。 11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2006年我国居民死亡率前五位城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呼吸系统疾

11、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12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四、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 防,主要指疾病前期(或称无病期),针对致病因 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的是防止或 减少疾病发生。 13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一级预防的综合措施包括针对人群或针对环境的预防措 施。针对人群的预防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 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合理营养、体 质锻炼、计划免疫、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等。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创造与维护有益健康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包括改善生活、生产(职业)环境,消除生物 性

12、、化学性、物理性因素对人体的损害。 14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 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 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 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目的是防止或减缓 疾病发展。 15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二级预防措施包括: 普查(筛选) 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 专科门诊等 16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 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 和康复措施,目的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 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和

13、康 复治疗。 17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五、医疗保障 体系18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城镇居民或职工医疗保险制度19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 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 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 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缺医少 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 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 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 后,一些地区传染病、地

14、方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 贫问题突出,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要包 括: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 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卫 生管理体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 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 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217版) 第六章 预防

15、保健策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 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开始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扩大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试点。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将 从2006年9月底全国50.07%的县(市、区)扩大到80%的县( 市、区)。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22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一)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遵循的原 则 1. 自愿参加,多方

16、筹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 体要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 支持。2. 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坚持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 最基本的医疗服务。3. 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从实际 出发,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稳步发展。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化程 度和抗风险能力。237版) 第六章 预防保健策略(二)组织管理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 ,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起步阶段也可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 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 2. 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管理体制。省、地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 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