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0610616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二章(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希望的红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红帆亚历山大格林亚历山大格林(18801932) n俄国白银时代浪漫主 义文学大师n少年流浪,曾当过水 手、渔夫、淘金工、 铁匠、士兵等 n因参加社会革命党, 多次被捕入狱,三次 被流放 n1903年在狱中开始尝试 写作n1908年出版第一部短篇 小说集隐身帽n1921年发表成名作红 帆n格林被认为是寓言性 和象征性故事及长篇 小说体裁的大师 n是表现深刻的人道主 义和道德责任心的幻 想世界的创造者 n主要作品:n长篇孤女奇遇 踏浪女人穷途末 路n短篇故事在里斯的 海船荒漠的心田

2、 n代表作红帆是苏 联同名芭蕾舞剧和电 影的蓝本。“红帆”是一个美好而新奇的象征n红色: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幸福的爱情n帆:预示着人生的理想与美好的希望 阿索莉:n代表着无数人心灵渴望的、善于幻想、善于 爱的典型n是“红帆”的化身n格林以“红帆”以这一意象传达出小说所蕴含 的哲理与精神:对爱的信仰和对生命的希望 !n“红帆”向人们展示一个信念:惟有相信奇迹 ,它才会发生;惟有相信梦想,它才会实现 !n“红帆”告诉人们:奇迹是用自己的手,用真 诚和信念创造的!n 令人不解的是,这个性格忧郁的 人何以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尽管经历 了痛苦难堪的一生,却始终保持着巨 大的想象才能、纯洁的感情和羞涩的 微笑?

3、n 巴乌斯托夫斯基n 假如格林身后只给我们留下绋红的帆这 首散文诗,那也足够使他置身于那些以要求 完美的呼唤来激荡人类心灵的卓越的作家之 列了。 n 格林的作品几乎全是为幻想辩护的。在这 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格林。大家知道,我 们所努力争取的未来是由不可战胜的人类特 质善于幻想、善于爱产生的。 巴乌斯托夫斯基郑海陵n 俄国当代著名作家格拉宁曾经写道:“当 岁月蒙上尘埃并失去光辉的时候,我拿起亚格 林的作品,翻开它的任何一页,春 天立刻破窗 而入,一切又都变得明亮光彩,一切又像童年时 代那样神秘莫测和令人激动。”n 亚格林是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艺术 风格与他个性鲜明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格调是

4、 分不开的。亚格林的语言优美流畅,色彩斑驳 陆离,有些词语搭配得荒诞奇异,构成他独具一 格的语言表达体系。 (踏浪女人译后记)陆肇名n 他在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既不同于现实 主义作家,又有别于当时象征派、阿克梅派 和未来派。他的作品不但写得非常美,而且 带有浓重的异国情调。褒之者称他为“奇特 的说书人”、“充满理想的骑士”。(红帆凌波仙子译序)希望过客鲁迅鲁迅(1881-1936)n文学家、思想家。n原名周树人,字豫才n出身绍兴一破落封建家 庭n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 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 博爱思想的影响。n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 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 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 改变国民精神。n1

5、9051907年,参加革 命党人的活动,期间曾 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 朱安。n1909年,周作人一起合 译域外小说集,介 绍外国文学。n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n1918年到1926年间作品:n小说集呐喊、彷徨n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 盖集、华盖集续编等n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n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 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 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 任中文系主任。 n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开始与许广平同居。n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 世。n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 国自由运动大同

6、盟、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 民权保障同盟n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n杂文而已集、三 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 亭杂文二编、且介 亭杂文末编、集外 集和集外集拾遗 n1936年10月19日逝于上海n蔡元培与宋庆龄等组织治 丧委员会n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 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 国公墓。蔡元培致悼词。n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 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 鲁迅墓题字。n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 (二十卷)。n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 (十六卷)。n北京、上海、绍兴、广州 、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 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野草n鲁迅散文诗的代表作n写于1

7、924年9月至1926年 4月,连载于语丝上 。n真实地记录了鲁迅精神 探求的苦闷和心灵呼唤 的声音n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 :n“我那一本野草, 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 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 碰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 出来的。”n用象征的方式,把自己的孤独情怀,矛盾心 理,探索战斗走着人生长途的思想,作了浓 郁的诗意的体现。n阿英:野草是“一部最典型的、最深刻 的、人生的血书”。n鲁迅: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 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n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 ,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 ,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n开创了“独语体”的散文的路子,是个体本

8、真的诗化的生存体验。n野草是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 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希望u 写于1925年1月1日。u野草英译本序里,鲁迅谈到野草 的创作意图:“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 作希望。” u 先生对人的大关怀突出的表现在他对代表了 生命“希望”的青年的关怀上。n“希望”可以表现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 可以是对绝望的奋力反抗。n希望充分体现了“反抗绝望”生命哲学n通篇绝望的语调:n对自身的绝望“寂寞”n对青年的绝望“悲凉缥缈”n对未来的绝望“空虚”n绝望的语调中透着强大的反抗力量。n希望中其实回荡着两种声音:一种是对青年的,一种则是鲁迅的自问 。n虽然鲁迅说希望的创作是“因为惊异于

9、 青年之消沉”但我们在其中发现更多的是鲁 迅自己的矛盾心情。n“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至少包 含三个意义层面:u希望是虚妄的;u绝望是虚妄的;u希望为虚妄,而绝望尤为虚妄。 n鲁迅引用时也包含着这三个意义层面,n重心落在了第三个层面:希望为虚妄,而 绝望尤为虚妄。n这不仅仅是对“希望”的超越,更是对“ 绝望”的超越。n“希望”固然是“没奈何的自欺的”,但 “绝望”更值得怀疑。n“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是作 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凝聚着作者同“空虚 的暗夜”战斗到最后的“否定”绝望的精 神历程。 过客n诗剧体的散文诗 n老翁:代表着过去或老的一代n女孩:代表着未来或新的一代n“过客”

10、:不知怎么称呼、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 到哪里去n鲁迅给赵其文的回信:“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 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 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 经验和独异思考。n“过客”的形象可以看作作者的自 画像,是他作为荷戟独战、上下求 索的“精神界之战士”的化身。n“过客”宁可走向“坟”地,也要 作“绝望的抗战”,包含着与旧世 界同归于尽的希望和理想。n“过客”精神的意义拒绝以消极的 方式结束人生的旅程,“虽然明知前路 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绝 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更悲壮。”n“我只得走”,这成为

11、他生命的底线或 绝对命令,这是生命的挣扎n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 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n “正如过客一样,走的生命形式是 对自我的肯定,是对绝望的抗战;世界的乖 谬,死亡的威胁,内心的无所依托,虚妄的真实 存在,自我与周围环境的悲剧对立,由此而产生 的焦虑、恐惧、失望、不安,不仅没有使 我 陷入无边无涯的颓唐的泥沼,恰恰相反, 却使 我在紧张的心灵挣扎和思辨中摆脱随 遇而安的态度,坦然地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 苏生的路 尽管从客观情势看,这月下小 路的尽头依然是孤独的坟墓。”(鲁迅小说的精神特性与“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汪晖:n鲁迅所教给我们的不是去直面什么与 反抗什么,而是

12、直面与反抗本身。n我们从鲁迅那里可以获得直面生命的 虚无、绝望与荒诞的勇气,并且由于 这直面而敢于反抗与追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n 如鲁迅在希望中所说,“绝望之为虚妄 ,正欲希望相同”正是对“绝望”的刻骨铭心 的生命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将野 草内在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野草充满了 奇峻的变异,甚至语言也是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 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文体本身也发生了变异; 野草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华(颓败 线的颤动)、戏剧化(过客)的倾向。人们 不难发现这位孤独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的变异与创 造时的陶醉感:这多少缓解了他内心的孤寂吧。圆桌议题n有人将红帆称为俄国的水晶鞋与玫瑰 花,试阅读整部小说或观看由此改编的同 名电影,谈谈你的感受。n文末,父亲认为“到将来看到的常常不是红艳 艳的,而是脏脏的风帆。远看美丽、洁白, 但靠近了一看,却破破烂烂,惹人恶心。”对 此你有何什么体会?n童年时,你是否也等待过类似的“红帆”?如 何看待这童年记忆里的“红帆”?圆桌议题n你是如何理解“绝望之为虚妄,正与 希望相同”的?你如何看待希望与绝 望的关系?n短剧中的老翁、女孩和过客各具有哪 些丰富的象征涵义?试阐明并分析这 三者之间的联系。n你是如何看待“过客”的行为的?拓展阅读n史铁生:墙下短记n王家新;在山的那边n加缪:鼠疫n海明威:老人与海n奥尼尔:天边外n史铁生:命若琴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