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0599705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7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百家: 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 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 、法四家。百家争鸣: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 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历经春秋战国秦至西汉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而结束。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 治道德,老、庄则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 律的探索。重难点分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 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2、;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 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 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 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 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 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 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

3、丰富 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 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 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其中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4、学派 代表主要思想墨家 墨子道家 老子庄子法家 韩非 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 变、 “非攻” “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 张“无为而治”节俭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初 汉武帝宋明 明清4、儒家思想的发展:兴起蔚然大宗遭到打击复苏正统高潮 新的儒学体系新思想 批判时代特色第一阶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 造,成为正统思想第三阶段:程朱理学, 新的儒学体系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 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的形

5、成先秦时期孔子 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 ” 和 “ 礼 ” 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 六经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思想 地位 孔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世界的历史地位;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本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 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 地位,促进生产的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 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

6、成了中国人谦恭的 性格;他倡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 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 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 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 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 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 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 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 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 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7、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 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 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 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 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 ,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 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 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 层面上予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 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

8、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 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孟子 思想的内容 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2、主张:性本善。 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思想的影响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荀子 主要思想 自然观方面:“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唯物主义思想 伦理观上:性恶论政治上:仁义、“君舟民水”,礼法并施 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改造原来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经济成分),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论爱人为政以德

9、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孔子与老子的对比“小国寡民”政治世界观对人民处世之道社会发展“为政以德” “无为而治”“敬鬼神而远之”“天法道,道法自然”“仁者爱人”“愚民思想”“中庸之道”“无为才能无不为”通过公民自律达到 对社会的治理前秦儒家思想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 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1、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收取地租),使冉由访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此时处于中国历史的什么时期?(2)材料中季孙“欲以田赋”反映的实质

10、问题是什么,会产生何种影响?(3)仲尼为何“不识”,这又反映了什么?2、简释题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 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 位同学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1、材料解析题:(1)春秋时期。(2)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这会加速鲁国奴隶制的崩溃。(3)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承认土地私有,故说“吾不识也” 。反映出孔子思想中保守的一 面2、简释题: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

11、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黄老之学“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 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12、,并兼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关于关于“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 “道常无为而无不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为。” ”老子老子第第3737章章老子这里说的老子这里说的“无无 为为” ” 是指是指顺其自然,不顺其自然,不 妄为妄为。“无不为无不为”是说没是说没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道”的法则的法则来为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待时而 动动”、“因时制宜因时

13、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积极无为”的哲的哲 学观。学观。 儒学地位确立的原因儒学地位确立的原因汉武帝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汉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 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 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 大事兴作。因此,在政治上和大事兴作。因此,在政治上和 经济上需要强化中央集权。这经济上需要强化中央集权。这 时黄老思想清净无为、与民休时黄老思想清净无为、与民休 息的主张显然已不能满足政治息的主张显然已不能满足政治 的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的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 功相抵触。而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儒家的春秋大

14、一 统思想和君臣等级观念统思想和君臣等级观念显然与显然与 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新儒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新儒 学取得了统治的地位。学取得了统治的地位。(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独 尊 地 位 的 确 立1、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2、董仲舒的思想 五经太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君权) “大一统”的理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 系的准则(为人处世) 提倡孝道 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土地兼并)3评价: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

15、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v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总之: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单项选择题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 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思想上

16、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CD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 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 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DC(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宋 明 理 学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理学的两 大流派 程朱理学 理学的核心:先有理而后有万物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陆王心学 “心即理也”“致良知”1、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