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599689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服装(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国 服 装 史 主讲 于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第一节 概述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处于动乱分裂状态的,先为魏、蜀、吴三国呈鼎 立之势。后来,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全国,史称西晋,不到 四十年遂灭亡。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 ,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后,南方 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 统一北方,后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 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方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这一期间,一

2、方面因为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与融合,因此,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 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第二节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 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 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看来,白 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 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不仅喜着此

3、装,还 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 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除大袖衫以外,男子也着袍、襦、裤、裙等。周书长孙俭传记:“ 日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当时的裙子也较为宽广,下长曳地 ,可穿内,也可穿于衫襦之外,腰以丝绸宽带系扎。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幅巾:更加普遍地流行于士庶之间。 纶巾:原为幅巾中一种,传说为“诸葛巾”。三才图会衣服一记:“ 诸葛巾,一名纶巾。诸葛武侯(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苏轼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提到“羽扇纶巾”之服。 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皆可服用。 高冠:继小冠流行之后兴起,常配

4、宽衣大袖。 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它的 制作方法是在冠上用经纬稀疏而轻薄的黑色丝纱,上面涂漆水,使之高高立起 ,里面的冠顶隐约可见。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多着漆纱笼冠。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白纱高屋帽: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即戴这种帽。样式为高顶 无檐,通常用于宴见朝会。 黑帽:以黑色布帛制成的帽子,多为仪卫所戴。 大帽:也称“大裁帽”。一般有缘,帽顶可装插饰物,通常用于遮阳挡风。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之外,盛行木屐。宋书武帝本记写其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颜氏家训讲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

5、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 “宋书谢灵运传记:“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唐代 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脚着谢公屐”句,即源于此意。在服饰习俗中, 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穿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但在江南一些 地区,由于多雨,木屐穿用范围可相应广泛。 履:分丝、锦、皮、麻等质料,面上绣花、嵌珠、描色。如陆机织女怨 中“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等诗句。新疆阿斯塔那墓 中曾出土一双方头丝履,足以见其履式与精工。烟花记中还提到一种尘 香履,“陈宫人卧履,皆以薄玉花为饰,内散以龙脑诸香屑,谓之尘香”。 其鞋头样式,有凤头、聚云、五朵、重台、笏头、

6、鸠头等高头式,露于衫裙 之外,既可免前襟挡脚,又可作为装饰,男女都这样穿着。第三节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除大 襟外还有对襟(穿宽袖对襟衫、长裙的女子),领与袖施彩绣,腰间系一围裳或抱腰,亦称 腰采,外束丝带。妇女服式风格,有窄瘦与宽博之别,玉台新咏谢朓赠王主簿中“轻 歌急绮带,含笑解罗襦”,晋代傅玄艳歌行中“白素为下裙,月霞为上襦”,何思澂 南苑逢美女有“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梁武帝咏“衫轻见跳脱”等诗句,均绘声绘 色地形容出妇女着衫、襦、裙、袄等服装时的动人身姿与服式效果。 深衣: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妇女间流行,并有

7、所发展,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 裁制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相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围裳之中伸出两条 或数条飘带,走起路来,随风飘起,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故有“华带飞髾”的美妙形容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记有“蜚 垂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列女图中更是留下了 可贵的视觉形象(如图)。南北朝时,有些将曳地飘带去掉,而加长尖角燕尾,使服式又为 之一变。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 前,自然垂下。释名云:“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庾信美人春日诗曰:“步摇钗 梁动,红轮帔角斜。”简文帝“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描绘出其披戴后的形象,延至 后代

8、又有所发展。第四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北方民族,泛指五胡之地的少数民族。他们素以游牧、狩猎为生,因此其服 式要便于骑马奔跑并利于弯弓搭箭,以致使得其服饰之便利形成一大特点。春秋 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的胡服,即为这种短衣长裤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 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一时随胡人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 影响。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谓之裤褶服。释名释裤即为“绔也,两股 各跨别也”,以区别于两腿穿在一处的裙或袍。褶,按急就篇云:“褶为重 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人之袍也。”观其服式, 犹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不同于汉族习惯的右衽,腰间束革带,方便

9、利落, 往往使着装者显露出粗犷傈悍之气。随着南北民族的接触,这种服式很快被汉族 军队所采用。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之意,可 谓离汉族服式裙、袍相距过远。于是,在此基础上,有人将裤脚加肥,以其增大 效果,立在那儿宛如服裙,行动起来既方便又不失翩翩之风。但因为裤形过于博 大,还是有碍上召或军阵急事。于是,为兼顾两者又派生出一种新的服式缚裤 。 缚裤:宋书、隋书中讲道,凡穿裤褶者,多以锦缎丝带裁为三尺一段 ,在裤管膝盖部位下紧紧系扎,以便行动,成为既符合汉族“广袖朱衣大口裤 ”特点,同时又便于行动的一种急装形式。裲裆:释名释衣服称:“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10、清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曰:“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观其古代遗 物中裲裆穿在俑身上的形象,其形式当为无领无袖,初似为前后两片,腋下与 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着。晋书舆服志载:“元康末,妇人衣出裲 裆,加乎交领之上。”多为夹服,以丝绸为之或纳入棉絮。后来,裲裆形式运 用于军服之中,制成裲裆铠,改为铁皮甲叶,套于衬袍之外。这种服式一直沿 用至今,南方称马甲,北方称背心或坎肩。也有单、夹、皮、棉等区别,并可 着于衣内或衣外。衣外者略长,衣内者略短。 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在服饰上互相取长补短,以图其新,不仅兼有广、 狭两种形式,还演变出一些新的服饰风格,如上衣紧身、窄袖,下裳宽大博广

11、 ,被东晋学者干宝在晋记中称其为“上俭下丰”。另外,如北齐妇女戴用 的幂、穿着的皮靴、缘边袍、系扎的革带等,都为汉族人民所吸收,并流传至 后代。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 于文献记载的有大登高、小登高 、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 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 、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 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 文锦(见陆刿邺中记)、云 崑锦、列堞锦、杂珠锦、篆文锦 、列明锦(见王子年拾遗记 )、如意虎头连壁锦(见太平 御览卷八一五)、绛地交龙锦 、绀地句文锦(见三国志魏志 东夷传)、联珠孔雀罗(见 北齐书祖珽传)等。 服饰纹样可归纳为如下各种类型1.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2.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 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3.圣树纹4.天王化生纹5.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 本章重点一、褒衣博带之势,飘忽欲仙之感二、裤褶、裲裆等北方民族服装式样独特,流行久远,且变 化巧妙,许多款式和着装方式可为今日所借鉴三、佛教盛行亦与服饰发展的密切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