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燃烧学讲义-第6章

wt****5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74MB
约59页
文档ID:50597015
燃烧学讲义-第6章_第1页
1/59

第6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6.1 油燃烧特点 6.2 油的雾化 6.3 油滴燃烧过程 6.4 油雾炬燃烧 6.5 油燃烧的组织及调风器1 16.1 油燃烧特点雾化燃烧油燃烧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由于油沸点低于其燃点,因此油滴总是先蒸 发成气体,并以气态的方式进行燃烧2 2l雾化:包含:雾化、受热蒸发、扩散混合、着火燃烧燃料→细滴→油雾炬,雾滴↓,表面积↑有利于油滴的气化过程,同时也有利于与空气的混合,保证燃烧质量3 3l蒸发:油滴受热后表面开始蒸发→油蒸汽l扩散混合:燃油蒸汽与周围空气互相扩散 与混合 l燃烧: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物达到着火温度后 ,开始燃烧 在燃烧过程中,油滴内部继续受热蒸发→扩散混 合→新油气空气混合物取代已散逸燃烧产物→继 续燃烧→油滴燃尽4 41.油滴 2.油蒸汽区 3.燃烧区 4.外部5.油蒸汽浓度 6.氧气浓度 7.温度55 5限制油滴燃烧的主要因素是与空气的混合速度,即取决于空气向油滴表面扩散所需的时间,属扩散燃烧物理化学过程:雾化→三传→受热蒸发→着火→燃尽6 6雾化效果影响了油燃烧的快慢及燃烧质量,因此油的雾化是其燃烧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

6.2 油的雾化1、雾化评价指标2、雾化器7 76.2.1 雾化评价指 标 ① 雾化粒度:表示油滴颗粒大小的指标 ( <100m )表示油滴颗颗粒大小的指标标,有平均直径,最大直径,中值值直径等,常用平均直径法(又包含算术术平均法,表面积积平均法,体积积平均法,质质量平均法径等)索太尔平均直径(S.M.D) (体面积平均直径) 8 8粒度分布的表达形式–表格形式(离散) –直方图(离散) –函数形式(连续)9 9l微分型(频率分布) l积分型(累积分布)1010l累积分布又分为筛上分布和筛下分布筛上分布筛下分布R(dp)+D(dp)=1工程破碎过程常使用Rosin-Rammler分布积分分布 微分分布1111② 雾化油滴均匀性粒度均匀性指标Rd:液滴群中,颗粒直径大于d的质量分数n:均匀系数,一般数值2~4 愈大,均匀性好:特征尺度(定义为 时油滴直径) 6.2.1 雾化评价指标积分分 布函数微分 分布 函数1212③ 雾化角:• 出口雾化角:在喷嘴出口处,做雾化锥边界切线,夹角为出口雾化角 。

• 条件雾化角:离开喷嘴一定距离x处,做垂直于油雾化锥中心线的垂 线,与雾化锥边界相交于两点,两 点与喷嘴中心相连得两线,夹角为 6.2.1 雾化评价指标1313④ 流量密度:单位时间内,流过垂直于油雾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燃油体积 1、雾化评价指 标1414① 雾化粒度② 雾化油滴均匀性③ 雾化角:④ 流量密度:雾化评价指 标1515雾化原理l油射流或薄膜由于射流紊流、周围气体的气动力 作用、液体中可能夹杂气体、喷枪的振动及喷嘴表 面不光滑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扰动扰动使 薄膜或射流产生变形,特别是在气动压力和表面张 力作用下,使得表面变形不断加剧,以致于射流或 薄膜产生分裂,形成液滴或不稳定的液带,液带随 之也破裂成液滴若作用在液滴上的作用力相当大 ,足以克服表面张力时,较大的液滴就会破裂成较 小的液滴,这种现象称为“二次雾化” 1616雾化原理l射流雾化:射流的紊流作用在射流表面的气动力 起主要作用,形成短波扰动,引起部分流体不断从 射流表面剥离而形成细小的液滴随着射流速度增 加,会在波长较短的扰动波作用下产生射流破碎, 比低速射流破碎得更快,形成的液滴更细,且液滴 从射流表面分离的时间比低速射流时整个流束破碎 的时间短得多,几乎是在射流喷出后就立即开始雾 化,并在整个射流长度上连续进行。

1717雾化原理l液膜雾化:离心喷嘴喷出空心锥形液膜具有向外 扩张的惯性,而表面张力克服不了此惯性,于是液 膜继续向外扩张,液膜越来越薄,同时,表面张力 形成的表面位能也越来越高,使液膜越不稳定结 果表明,液膜破裂成液丝或液带,并在表面张力作 用下继续分裂成液滴;流速较大时,除了表面张力 、惯性力及粘性力起作用外,由于相对于周围气体 的运动速度加大,气动力对液膜的作用也加大,致 使液膜扭曲和起伏形成波纹,再被甩成细丝,继而 形成小滴;流速很大时,液体离开喷口便立即被雾 化 1818控制雾化的准则数——韦伯数Weber number l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特征流速, l为特征长度, σ为流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l韦伯数代表惯性力和表面张力效应之比,韦伯数 愈小代表表面张力愈重要,譬如毛细管现象、肥皂 泡、表面张力波等小尺度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尺 度的问题,韦伯数远大于1.0,表面张力的作用便可 以忽略 19196.2.2 雾化器l常用的油雾化喷嘴可以简单分为两类:– 机械式雾化器(离心式,旋杯式等)– 介质式雾化器(以蒸汽或空气作介质)① 机械式雾化器依靠油泵的压力将液体燃料的压力提高,使以较高的压力喷进燃烧室 2020介质压力越高,破碎的液滴也越细,但消耗的能量也越多。

如用蒸汽做雾化介质,则还可以在雾化同时降低油的粘度,故进入喷嘴的燃油粘度越高时仍能保证雾化质量,采用空气作介质时,空气压力低,雾化质量较差②介质式雾化器21212222离心式–利用高压泵使油具有很高的压力(20~200bar),并以一定的角度沿切向方向进入喷嘴的旋转室,或者通 过具有旋转槽的喷嘴芯进入旋转室 –油的部分压能转换为动能,液体旋转运动,根据自 由旋涡动量矩守恒定律,旋转速度与旋涡半径成反比, 因此越近轴心,旋转速度越大,静压愈小,结果在喷嘴 中央形成一股压力等于大气压的空气旋流,而液体则形 成使空气芯旋转的环形薄膜从喷嘴喷出,然后液膜伸长 变薄并拉成细丝,最后细丝断裂为小液滴,这样形成的 液雾为空心圆锥形2323Ø 雾化器的性能主要还是通过实验测定来完成的Ø 对于上述简单机械雾化器,其出力调节只能调节进油压力的方法进行,负荷↓必须降低Po↓→雾化质量下降回流雾化器就是为解决此问题提出的)2424回油雾化器如图,回油式喷嘴漩流室前后各有一个通道:一个通向喷孔; 一个通向回油管.两个简单机械雾化器并联使用.2525l总油量=喷油+回油l进油压力保持不变,则总进油量保持不变.l改变回油量,喷油量改变.l能保证油在漩流室的旋转强度,进而保证雾 化质量.l宽负荷调节范围.l适宜用于负荷变化大频繁场合.26262727气压 p1油压 p2混合压 p32828Y型喷嘴l油压、汽压均不高,入口油压0.7~2.1MPa ,汽压比油压高1MPa左右.l单只雾化器喷油量大,且雾化质量好,出 力约为3000~7000t/h.l调节比大,耗汽量低,一般为0.07~0.14kg( 汽) / kg(油),应用在燃油锅炉较多。

l保养较难,喷口易堵塞2929低压空气雾化喷嘴l油压较低,0.03~0.1MPa;l空气流速高,80m/s左右,风压2000~7000Pa;l出力2~300kg/hl雾化质量较好(风压低时差),调节范围广,能 耗低.30303131①油滴球形, ,其周围温度场(),浓度场均匀(D)②油滴随气流而动,与气流间无相对运动(Re=0)③油滴表面温度近似等于饱和温度T0=Tb④火焰锋面向内向外导热传递(忽略辐射),向内导热量=产生的油气量+油气温度升高,且忽略斯蒂芬流(油蒸汽穿过锋面逃逸的量)=0⑤O2 从远方扩散而来在锋面上全部消耗掉,锋面O2 的C=0,且O2 扩散到锋面的量符含化学反应中氧与油的化学计量比6.3 油滴燃烧过程 假设: 3232设半径r球面,通过其向内导 热量=油汽化且升温至T所需燃烧过程分析 λ:导热系数常数;T:当地(r)处温度 T0:油滴表面温度(饱和温度) qm:油流量(汽化量) H:单位质量油汽化潜热3333对对上式在(r0,T0)到(r1,Tr)积积分Tr:锋面火焰温度(燃烧温度) (1)3434∵在∞:O2浓度C∞ r=r1,C=0 (2)3535联立(1)(2),消掉r1得qm:气化量,扩扩散火焰单单位时间时间 消耗的燃料量 k:燃烧常数 由试验确定3636k↑ 燃烧过程中油颗粒直径变化3737粒径平方-直线定律3838① 线性变化② 燃尽时间 ,∴如 则 (雾化质量是控制燃烧关键)③ 该定律是针对扩散火焰的。

④ 如果油滴与气体间有相对运动,则两者之间的热质交换都要增强,油滴气化所需热量供应更充足,气化加剧,燃烧强化 3939对于Re=0时,对于Re≠0时, ……3.67(Re=100)4040⑤ 油在扩散到火焰锋面前遇不到氧,不可避免裂解,总是发光火焰⑥ 燃油是多种烃混合物,燃烧时,轻质组分先蒸发燃烧,残渣裂解析碳的焦化甚至残余液滴被半固态粘性外壳包封→受热蒸汽冲破外壳→焦粒按固体燃烧规律燃尽41416.4 油雾炬燃烧油雾由许多粒度不同油滴组成,油滴燃烧时相互很近,一方面它们的扩散燃烧锋面互相传热,另一方面又相互阻碍了氧的扩散 ,温度场、浓度场交叉→不均匀,O2扩散被屏敝,燃烧反应下降遵循直径平方直线定律,要修正k 4242l认为滴群燃烧是以单液滴扩散燃烧进行的, 即认为蒸发与扩散燃烧是同步的,考虑了滴径 分布的不均匀性,忽略油滴与气体间相对运动 Wm=常数;l滴径越细越均匀燃烧最好;l并非所有油滴在一开始都同时着火,而且在 燃尽过程中还有油滴灭火,因此该模型预测的 燃烧速度值大于实际燃烧过程物理模型① 一维滴群扩散4343② 一维滴间燃烧模型该模型认为:液滴蒸发时不形成扩散火焰 ,燃烧是在离滴较远空间进行,并假设: 燃烧室中气速温度不变,液滴与气体速度 相同,初始粒径分布均匀。

③ 考虑了雾炬混合、输运、燃烧的综 合数学模型4444总之,油雾炬的燃烧过程中,燃料与空气的分布及混合,油滴的气化、燃烧以及油滴的颗粒特性都是应考虑的影响因素燃烧过程中,碳黑的形成:①油滴低于饱和温度时的裂解形成残碳型碳黑;②已蒸发的油气在缺氧下气相高温裂解形成气相出型碳黑残碳型( 10~300m),气相折出型(20~50nm)4545K试验结果, Re=0酒精 k=0.81mm2/s 柴油 0.79 煤油 0.96 苯 0.974646柴油规律好(轻质 油)重油 :初期 油滴受热膨胀,δ↑ 稳定期 轻质 部分受热蒸发,规律好 后期 重质部分包覆,δ↑ 破裂,δ↓47476.5 油燃烧的组织及调风器l油雾燃烧基本上属于扩散火焰,不会回火 ,也不易脱火 l保持火焰稳定性主要防止脱火:使用钝体 、稳焰器,或者值班火焰l也不应使得火焰根部过于接近喷嘴,这样 容易引起喷嘴积碳(雾化质量下降)甚至烧 坏喷嘴48486.5 油燃烧的组织及调风器l雾化良好l合理配风l充分的混合良好的液体燃料燃烧要求: 调风器的功能:使空气均匀分配,并可调节;使油雾空气混合良好;稳定火焰;油燃烧器有旋流,平流两种4949调风器应:① 有根部风(在油还未着火燃烧之前,在油雾根部已有一部分空气混入油雾中,15~30%一次风)——油料易燃,应该及早与氧气混合② 早期混合要强烈——扩散燃烧,应重点强化空气与油雾的混合③ 有一大小位置适当的回流区——防止脱火④ 加强后期混合——利于残余的难燃组分的燃尽5050本章总结——油的燃烧特点l蒸发:油滴受热后表面开始蒸发→油蒸汽l扩散混合:燃油蒸汽与周围空气互相扩散 与混合 l燃烧:油蒸汽与空气混合物达到着火温度后 ,开始燃烧 。

在燃烧过程中,油滴内部继续受热蒸发→扩散混 合→新油气空气混合物取代已散逸燃烧产物→继 续燃烧→油滴燃尽 51511.油滴 2.油蒸汽区 3.燃烧区 4.外部5.油蒸汽浓度 6.氧气浓度 7.温度12 345675252限制油滴燃烧的主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