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0596119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功能性消化不良 和肠易激综合征柯美云定 义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是指那些有消化系统症状, 而应用生化、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等并未发现有 器质性改变的病症诊断标准的演变v1999年罗马II诊断标准及分类的提出,促进了 国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交流v随着临床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对FGID 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 FGI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走向了新的台阶v经过各国专家5年的努力,2006年美国消化病 周(DDW)专场报告和讨论了罗马III诊断标准 。罗马III诊断标准基于更多的循证医学基础一、FGID罗

2、马III诊断分类v罗马III将FGID的诊断分类分为成人与儿童,从罗 马 II 的7类增加到8类v考虑到不同阶段儿童发育成长的特点,将儿童的 FGID分成新生儿和婴幼儿的FGID以及儿童和青 少年的FGIDFGID的罗马III诊断分类(成人)A. 功能性食管病 A1. 功能性烧心 A2. 功能性食管源性胸痛 A3. 功能性吞咽困难 A4. 癔球症 B.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 B1. 功能性消化不良 B2. 功能性嗳气症 B3. 功能性恶心和呕吐症 B4. 成人反刍综 合征 C. 功能性肠病 C1. 肠易激综合征 C2. 功能性腹胀 C3. 功能性便秘 C4. 功能性腹泻 C5. 非特异性功能性肠

3、病D.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E. 胆囊和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E1. 胆囊功能障碍 E2. 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E3. 胰管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F. 功能性肛门直肠病 F1. 功能性大便失禁 F2. 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 F3. 功能性排便障碍 FGID的罗马III诊断分类(儿童)G. 新生儿和婴儿功能性疾病G1. 婴儿反胃G2. 婴儿反刍综 合征G3.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G4. 婴儿腹痛G5. 功能性腹泻G6. 婴儿排便困难G7. 功能性便秘H. 儿童和青少年功能性疾病 H1. 呕吐和吞气症H1a. 青少年反刍综 合征H1b.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H1c. 吞气症H2. 功能性胃肠病相关

4、的腹痛H2a. 功能性消化不良H2b. 肠易激综合征H2c. 腹型偏头痛H2d. 儿童功能性腹痛H2d1.儿童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H3. 便秘和失禁H3a. 功能性便秘H3b. 非潴留性大便失禁二、FD的诊断标准和分类罗马III(2006)对FD的诊断标准v是指餐后出现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这4种症状至少1种),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 性疾病的证据v对符合FD的时间规定是诊断前存在症状至少6个月,并 且近3个月有症状罗马III(2006)对FD的分类临床上分为2个亚型:v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v上腹疼痛综合征

5、(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餐后不适综合征(PDS)v指具备以下1条或2条,即:发生在进食平常餐量后的餐后饱胀不适,每周发作 数次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每周发作数 次v患者还可以有上腹胀或餐后恶心,或过度嗳气 ,或可同时存在EPS上腹疼痛综合征(EPS)v指具备以下条件,即:至少中等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每周至少1次疼痛为间断性疼痛不放射或不在腹部其他区域/胸部出现排便或排气后不缓解不符合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v患者的疼痛可为烧灼样,但不向胸骨后传导, 疼痛常因进餐诱发或缓解,但也可发生在空腹 状态,同样也可同时存在PDS罗马I

6、I与罗马III分型比较v罗马II的FD亚型分为溃疡样型、动力障碍样型 和不定型v罗马III基于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将FD分 为PDS和EPS两个亚型。患者可同时存在PDS 和EPS除FD外,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病还有嗳气症、恶 心呕吐症和成人型反刍综合征, 也表现为上腹部 的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三、IBS的诊断标准与分类罗马III对IBS的诊断标准v是指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 月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 v 排便后症状改善 v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 v 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v同样,要求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 月具备以上诊断标准v如在病理

7、生理研究及临床试验中,建议在筛选合格 受试者时将腹痛或腹部不适的发作频率设定为每周 至少2天罗马III将IBS分为4个亚型vIBS便秘型(IBS-C):是以便秘为主(25%的排便 呈块样或干硬粪便,而25%的排便呈稀糊便)vIBS腹泻型(IBS-D):是以腹泻为主(25%的排便 呈稀糊便,而25%的排便呈块样或干硬粪便)vIBS混合型(IBS-M):指便秘和腹泻均不少见(排稀 糊便和块样或干硬粪便均25%)vIBS不定型(IBS-U):则指不符合以上3个亚型的标准罗马II与罗马III分型比较v罗马 II 将IBS分为3个亚型:便秘型、腹泻型和 交替型v罗马III对IBS的分型是基于粪便性状和相

8、对的量 化,各个亚型均可以有便秘和腹泻。因而,临 床上容易分型,也更符合于临床实际情况除IBS外,功能性肠病中还有功能性便秘、功 能性腹泻、功能性腹胀以及非特异性功能性肠 病,各有其诊断标准与特点。四、脑-肠轴调控 在FD和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FGID并不是单一的功能病v虽然FGID没有结构或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但FGID并不 是单一的功能病vFD和IBS作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FGID的2个典型的代 表,均有动力和感觉功能障碍,存在胃肠动力与感知的 神经网络调节系统的异常v消化道的局部刺激如食物和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因子 刺激均可能与FD发病有关,消化道感染和炎症可能与 IBS的发病有关,以上

9、均可构成脑-肠轴调节的周围环节 ;而在FD和IBS患者中的各种心理生理异常,则构成其 脑-肠轴调节重要的中枢环节动力障碍和内脏高敏v诸多研究表明,FD患者有近端胃的适应性调节 异常、胃排空延缓、胃电节律异常等vIBS患者有结肠动力紊乱和胃、结肠反应异常等v由于胃肠道感觉功能测定方法的发展,才有可 能认识到内脏高敏是FD和IBS的重要特点,也 解释了部分症状与动力并不相关的现象内脏高敏的表现和发生机制vFGID患者内脏高敏表现为对生理刺激出现的不适感, 对伤害性刺激呈现强烈的反应v脑-肠轴的互动关系:胃肠道壁内蕴藏丰富的接受来自 于腔内各种刺激的感觉系统神经装置,胃肠道壁的内在 性初级感觉神经元

10、能调节肠神经系统(ENS)的感觉和 运动,而外在性初级感觉神经元接受刺激上传,将信息 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又将信息发至靶器官v同时,感觉和动力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伤害性刺激传 入至中枢,经过整合传出神经冲动,并抵达靶器官,引 起异常的动力活动。在感觉传入途径中,脊髓后角是内 脏和躯体感觉产生的关键部位,它能被敏化,对已静止 的伤害性神经元可因伤害再度被激活5-羟色胺(5-HT)是胃肠动力 和感觉的重要神经递质v许多神经递质参与胃肠运动与感知的调节,如脑啡肽( enkaphalins)、阿片、P 物质、钙基因相关肽、胆囊 收缩素(CCK)、神经激肽(neurokinin)、促肾上腺 皮质激

11、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RF)等v其中5-HT的作用已引起密切的关注,它是参与胃肠动 力、感觉和分泌功能重要的神经递质v95%的5-HT在胃肠道产生,主要来自嗜铬细胞,同时 CRF和5-HT通路在调节结肠运动的过程中有相互作用炎症与肠内菌群紊乱v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约一半的IBS患者有肠黏膜炎症细 胞活化;约1/3的IBS或FD患者在急性肠道感染后出现 症状,约1/4 的IBS患者是在急性感染后出现IBS或FD 症状;黏膜内炎性细胞增加,同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 增加,至少黏膜炎症可部分解释内脏高敏v另一方面,IBS患者肠内可能有细菌过度生长,

12、推测肠 内菌群改变可能在IBS发病中的作用,益生菌能改变 IBS患者白介素(IL)-10/IL-12的比例v未来的研究需要支持这一领域的证据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v流行病学资料表明,FD和IBS患者容易伴焦虑和抑郁状 态。这与患者面临的竞争、压力、负性事件和应激事件 有关;还与患者本身的性格和人格等有关,并受幼年时 期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引发FD或IBS的脑- 肠轴途径v多项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影响胃肠动力,其机制累及中 枢内分泌机制和异常的自主神经调节活动。研究显示, 心理应激可引起动物和患者的胃肠道运动和感觉功能变 化v心理应激的研究进一步提示脑-肠轴调节影响胃肠道的 功能状态

13、FGID重叠症的基础vFD或IBS的重叠症很常见,可能有类似的病理生理基础 或病因,还可以有遗传因素的作用v我们观察到,有重叠症的FD患者有更多的情绪因素和 睡眠障碍,提示重叠症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v此外,消化道同一部位的感觉可由多个部位神经元调控 ,而一个神经节又可参与消化道多部位的神经调控,从 而可能导致重叠症的出现v近来研究还指出,内脏感觉通路与大脑边缘系统的共同 通路学说可部分解释这种重叠现象,存在能引起重叠症 的周围和中枢神经通路v目前,对FGID患者不同组合的重叠症原因尚不很清楚五、对FD和IBS治疗的思考v临床上,无论是FD或IBS患者均需接受整体综合的个体 化治疗v患者应了解自己的病情,应从肠-脑轴和脑-肠轴两方面 进行治疗v胃肠道局部治疗包括减少刺激,改善胃肠道内环境以及 符合胃肠生理的非药物和药物治疗v如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状态,亦应做认知治疗,必 要时予以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v对FD或IBS病因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更有效的治 疗提供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