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595972 上传时间:2018-08-09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觉与社会知觉一 知觉知觉 知觉与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基本特征 错觉的含义、类型及研究意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 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 ,感觉是通过某一感觉器官获取某一事物单个属性信息的过 程,如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与粗糙、气味、声音 等。然而,通过感觉并不能完全了解事物的意义,甚至不知 道反映的事物是什么。而知觉则不同,往往是多种感官参与 活动,还结合以往经验,将事物多种属性综合为有意义的整 体。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 觉

2、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 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 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 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然而,知觉不是许多感觉的简单堆积 ,而是各种感觉的有机整合。知觉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比感觉 更真实、更完整。 知觉的含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 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整体属性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 觉,成为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 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即以有关人或团体特 性的知觉或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的 知觉、人际知

3、觉和自我知觉。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 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 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 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 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2、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 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 可归纳为: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知觉整体性相似性法则接近性法则连续性法则主观轮廓现象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 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 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

4、觉的这 种特点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 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启示: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客观对象具有稳定性,我们 的知觉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 便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和 本来面貌。知觉恒常性使得我们人能保 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请注意 知觉的四个特点是一体的,在对一个具 体的例子的分析中是不能分割的.如下图: 5、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 事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 的特点。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 ,就是知觉定势。它一般由早先的经验 造成。

5、当然,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 度和价值观念等,也会产生定势作用。 如人的情绪在非常愉快时,对周围事物 也可产生美好知觉的倾向。定势具有双 向性,积极作用是使知觉过程变得迅速 有效;消极作用则使定势显得刻板,妨 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错觉: 含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 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错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 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长短错觉:米勒莱尔错觉 桑德错觉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弗莱赛尔螺旋错觉 方向错觉 形重错觉 运动错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 的不利影响 (2)人们还可以利

6、用某些错觉为人类 服务 错觉艺术作品二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就是指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 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对人的知觉(他人和自我)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当时的情境、认 知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者的需要等都会 影响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中存在若干规律性的效应如首 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心理定 势、社会刻板印象和期望效应等。根据社会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 第一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 第二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第三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 归因第一节 对他人的知觉印象

7、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能力等,从而决定 是否与对方交往,交往的深度如何; 是否该信任、与对方合作等。 中国人对知解人心非常重视 “刨树刨根,看人看心”一、印象的内涵 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对人的看法、认识 、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 1977) 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决定着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 能量(potency):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

8、动-消极被动。 、持类型观(typological View)的学者 (如Anderson & Sedikides, 1991)认为人 们是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 如我们把自己的朋友分类,认为张三是外向 的,李四是成熟的,陈五是忧郁的。 在日常生活中,以上这两种方式都用二、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 有研究(Berry & McArthur, 1985) 表明,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诚实、仁慈、热情,即更具有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

9、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 以控制,言不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卖瓜的谁不说瓜甜”、非言语线索 )面部表情:忧郁快乐 目光接触表示对对方感兴趣,被认为是诚实、直率;目光不接触,说明此人害羞或害怕; 长时间的目光接触可能是敌意、爱慕的信号。 )身段表情:姿势 )言语表情(副言语) 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 速度很快 : 心直口快 轻声曼语的女孩,常会给人留下温柔恬 静、有涵养、小鸟依人的印象。 行为 Jones与Davis(1965)对应推论理论(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 常把他人的外在行为与他们的内在品质相对应。 程序

10、: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 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 (1)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 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 的 线索(如人的长相、穿戴、身体姿势等)本身并无意义,它们是根据知觉者记忆中所储存的有关人、行为、特质的知识来解释的。 另外人们要把各种渠道得来的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概括性认识。 所谓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 有很多 Ander

11、son( 1965)的平均模型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们 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 的总体评价。 累加模型 加权平均模型平均法则 该法则起源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简单而机械地将所接收 到的信息放在一起的,就像老鼠或鸽子机械地形成一种习惯一样, 人并不对信息进行过多的解释、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印象。如果人接 受到关于某人好的信息,对他就形成了好的形象,而如果接受到这 个人的信息是自己不喜欢的,则对其形成坏的印象。学习理论的这 种思想应用到印象形成中,就是所谓的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按照这一法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接受到信息后 对

12、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 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他的打分分别 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 两个特点,你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 ,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 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 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叠加法则 叠加法则(additive principle)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 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 这

13、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 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 ,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尤其当 两种信息的值要么都是正的或要么都是负的,且一 个比另一个更大时,两种法则就有了冲突。例如, 我们了解到A很热情,进一步接触才发现他还比较谨 慎,例如你将热情和谨慎分别打4分和2分,根据叠 加法则,你对其印象更好,因为后来的信息值大于 以前的信息值(64);但根据平均法则,你却对 他的印象稍微降低,因为后来的平均信息值3小于先 前的平均信息值4。 加权平均法则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安德森(1968)AK Lampel & NHAnderson(1968)Com

14、bining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an Impression- Formation Task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1),16提出信息的加权平 均(weighted averaging)加工模式。根据这一模式 ,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 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也就是 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 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 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 有“魅力”。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

15、合的一些规律、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Asch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为“中心特征”,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 (联想)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 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s)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 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Luchins (1957) 的实验证明了这两种效应的存 在。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 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 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