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0577139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 作调研思考作调研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切实做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对于有效防止资源再流失、能源再浪费、环境再污染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具体步骤。做好这项工作,就*目前而言,也应该成为深入推进“六城联创”、加快魅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近段时间以来,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我们专门就建立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一、我市再生资源

2、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调查,我市市区及羊山新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的经营网点多达 876 家,其中市区 521 个,羊山新区 355 个,回收站点固定从业人员 1500 人。由于我市再生资源行业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经营机制尚未建立,整个行业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给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有效到位的管理机构。XX 年国家取消再生资源行业“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后,降低了市场准入标准和门槛,形成了无序经营、多头管理而又无法管理的状况。XX 年,市供销社成立了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但由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涉及多个部门的相关管理,职

3、责划分模糊,导致市供销社对再生资源管理的力度弱化,行业协会也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造成目前行业管理无主、无序、放任自流的现象。二是无照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市区范围内 876 家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通过工商注册的仅为148 家,持有税务部门发放的税务登记证的仅有 56 家,再加上走街串巷的流动废品收购人员,无证经营的回收队伍就更加庞大,造成了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市场混乱和行业漏税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城市污染极为严重。市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中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小街巷或居民区中,由于缺乏大型的回收集散处理场所,个体户回收的废品只能存放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内或长期露天堆放,有的还随地对旧机车、油罐、变压器、电机等进行折

4、解处理,只挑取价值较高的部分,对低值部分则乱抛乱丢;有的甚至对一些废旧有色金属随街进行焚烧加热处理,造成附近居民区内污水、污油到处横流,乌烟瘴气,对土壤、地下水、空气造成了现实与潜在的污染,“脏、乱、臭”现象和消防安全隐患十分严重,影响了我市“六城联创”工作的开展。四是一些废旧回收点成了偷盗分子销赃的据点,治安隐患大。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废旧回收站点,特别是无证经营的废品回收点和涉及黑社会势力的回收站点,明目张胆地收购电力、铁路、通讯、城市公用设备。有些合法的回收点因未按照国家规定对回收物资进行登记记录,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偷盗分子销赃的地方。部分从事个体收购的流窜人员,借废品收购之名,到办公区、

5、居民区四处窜动,趁机踩点,寻找机会进行偷盗。据不完全统计,XX 年,我市发生电力、通讯、城市公用设施被盗案件 300 多起,直接经济损失 XX 多万元;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车等被盗现象更为严重,这其中绝大多数都销赃到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五是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这个行业基本是以个体经营和小企业为主,没有条件和能力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很低。加上回收分散经营,资源难以集中利用,再生资源利用的产业化程度低,给采用高新技术带来难度,许多宝贵的资源因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由于网络体系不健全,回收经营者“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品种,

6、如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没有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这些可用资源成为城市垃圾,直接填埋或焚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二、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相关政策事实表明,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既是公益事业,又是朝阳产业。对此,胡锦涛、温家宝、徐光春等中央、省委领导都曾就此项工作专门作出过批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对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XX 年3 月,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还专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和再生资

7、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说明,进一步明确了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中的经营资格、登记备案、经营规则、监督管理、处罚规定等,为加强再生资源利用工作,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供了政策和法规依据。三、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必要性。从大的方面讲,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讲,做好此项工作,有利于规范经营秩序,健全运行体系,形成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增

8、加税收,净化环境,维护治安。特别是在我市深入推进“六城联创”加快魅力*建设的今天,做好此项工作更是作用非凡、意义重大、迫在眉睫。可行性。从现有的政策、法规及社会需求讲,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条件充分,正当其时。首先,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对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既当作一项事业又当作一项产业来扶持,从土地利用、注册审批、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加强此项工作有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撑。从法规层面上讲,上级有关部门专门为此出台了相关规定和实施办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讲,供销社具备传统的组织和网点优势,同时,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地市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探出了新的路子,

9、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资借鉴。四、外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据我们了解,*、*、*、*等外地许多城市专门出台了再生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由供销社企业牵头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我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平顶山等市也出台了支持供销社系统牵头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郑州市作为商务部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试点城市,出台了 142 号市长令郑州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市公安局、工商局、行政执法局和供销社四部门下发联合通告,由市供销社直属企业华正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牵头,规范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做好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华正公司对流动收购人员实行“统一车辆、统一标示

10、、统一服装、统一衡具、统一备案登记”的五统一管理,建设回收中转站和集散市场,组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改变了再生资源行业无序、混乱的局面,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五、关于加快加强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建议综上所述,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立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提高再生资源规模化经营和综合利用水平,防止二次污染,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废弃物资再生资源”转变的“静脉产业”体系,不仅是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市“开展六城联创,建设魅力*”的迫切需要。市政府为做好此项工作,专门出台了政府 2 号令*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再生资源工作领导小组

11、。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形成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现建议如下: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行业管理。根据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由市商务部门为主管部门,供销社牵头,公安、工商、行政执法、城建、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在市再生资源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行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具体包括:一是社区回收网络,二是非居民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三是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网络,四是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市供销社应该就如何建立健全回收体系拿出具体实施意见。培育龙头企业。在推进回收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依靠龙头企业,按市场规律,收编和规范个体经营户,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尽快形成产业,培育成亮点。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会认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社会认同度低,至今仍然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当作“拾破烂”来对待,社会经济活动中,或排斥、或鄙视,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而严重忽视了它的资源意义和环保意义。为此,应切实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水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人人宣讲、人人参与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