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0572365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银行退休员工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个人中长期投资理财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银行退休员工的基本特点,并根据银行退休员工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投资理财方面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中长投资理财的基本策略。【关键词】退休员工 投资理财 中长期人在不同的生存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与此相适应,其理财形态和目标也不尽相同。本文针对银行退休员工这一特殊群体,对其中长期投资理财作些分析。一、银行退休员工的基本特点1、收入稳定,且个人流动资产较多。银行作为现代服务业,长期以来,其员工的收入水平要高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实行年薪制后,部分老员工,特点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在

2、退休前几年,其收入不菲。现在即使退休了,银行退休员工的退休金也暂未与社保完全接轨,档案工资比退前少不了多少,但福利、绩效工资、奖金等却少了一截。与此同时,在房改中,这部分老员工,通过福利分房,用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取了市价不低的房产所有权。此外,这些退休员工的子女,也大都完成了高等教育学业并步入社会挣钱了。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但不需要这些退休员工接济,反过来,孩子们还可能孝顺父母一些钱。因此,一般来说,用退休金维持老俩口的日常生活开支,大都略有节余。而多年来积攒下来的资金,也不在少数。2、福利保障较好,但还存在缺口。银行系统的工资、福利、级别,以前一直是比照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在保障福利方面一直较

3、好。最近几年,银行业员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并入了社保的范畴。但在转型期,大多数银行采取了“双轨制”即医疗、养老等在参照社保标准执行的同时,银行还拿出一部分钱来进行补贴,以提高银行退休人员的保障待遇。但从长远看,银行业人员的保障还将与社保全面接轨。因此,在保障方面,今后退休员工自费负担的医疗费用将增多,缺口将拉大。3、熟悉银行业务,对风险投资的认知度、驾驭力较高。长期在银行工作的退休员工们,退休前已在银行工作了几十年,不少人在岗时,银行的各个岗位都轮了一个遍。还有不少退休员工,在岗时,就是负责黄金、外汇等风险投资项目的。因此,一般来说,他们对炒汇、炒金比较在行,对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也比

4、较熟悉和了解。其中,不少人在长期的理论熏陶和实战操作中,已将这些市场的规律摸了个清清楚楚。其投资技巧已炉火纯青。银行退休员工的上述特点决定,在理财上,一方面要高度关注私人资本的保值,以在以后岁月福利保障与社保全面接轨后,既有吃饭钱,又有看病钱,还有旅游休闲钱,健身保健钱。另一方面,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自己熟悉的外汇、黄金等市场,筛选好的投资品种,以追逐私人资本的增值效应。二、银行退休员工的中长期投资理财策略1、在家庭经济中保持充足的现金流。银行退休员工,尽管目前医疗保障条件比较好。但随着岁月地流逝,健康和保健需求将更加凸现。随着医疗、养老等与社保地全面并轨,老年人将在医疗费用的负

5、担上,逐步加重。因此,在银行退休员工的家庭经济安排上,一定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应对,始终在家庭经济中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能做到化险为夷。2、以资产保全为重点,确保颐养天年目标达成。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医疗保健条件地改善,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一般情况下,60 岁退休的人,若注重心理健康调养,积极参与半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注意饮食营养搭配,再健健康康活二、三十年是不成问题的。这也就是说,银行退休员工,即使离岗了,退休了,但人生要走的路还比较长,要花钱的事儿还比较多。然而,私人资本的“隐形杀手”通货膨胀总是要来的。据统计资料表明,在 20 世

6、纪的最后 20 年,发达国家年均通货膨胀率在 4%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年均通货膨胀率则高达 11%左右。因此,银行退休员工如何运用投资工具来防范和化解私人资本的贬值风险,使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不被通货膨胀吃掉,以安享晚年,就是一个必须关注的事儿了。作为银行退休员工,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来达成这个目标。即利用美元与黄金此消彼长的关联性特点,构成风险对冲,以保证现有私人资产在以后的岁月中,其现实购买力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在国际市场中,美国经济走势强劲,美元就紧挺,而黄金价格将回落;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或出现衰退迹象,美元就走软,而黄金价格攀升。1973 年,美国经济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石油危机。

7、石油从 2 美元/桶,猛涨至 10 美元/桶。二是美元危机。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按固定比例兑换黄金的承诺流产。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美元与世界主要货币的固定汇率改变为浮动汇率,美元与黄金储备脱钩,美元信用受到重挫。三是在美国经济中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而物价暴涨的怪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大幅贬值,黄金价格暴涨,达到历史新高 850 美元/盎司。此后 28 年,世界经济衰退,进入低速增长期。但从 1988 年起,以网络经济为龙头的美国新经济奇迹般地崛起。在此后 120 个月内,美国传统经济年均增长 1.8%,而新经济年均增长 28.6%。科学技术的创新,使美国运用新技术的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并拉动了

8、相关产业,促使投资创业高潮在美国形成,劳动力就业充分,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国民收入地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成为了世界各国首选的资本、劳务、商品出口市场。但进入 XX 年 4 月,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过热的经济出现逆转,经济发展持续低迷,特别是 XX 年发生的“9.11”事件,更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9.11”事件当天,在国际黄金市场,国际金价一夜之间上涨了 16 美元/盎司。此后,美国政府采取弱势美元政策,通过 13 次降息,将基准利率下调下 1%的水平。由于美元的持续走软,国际黄金价格也一路走高。从 XX 年 4 月的 254 美元

9、/盎司,走高至目前的 640 美元/盎司左右,年平均涨幅高达 30%以上。通过美元与黄金构成风险对冲,在黄金资产缩水时,可用美元资产的收益进行弥补,以维持资产的平衡;相反,在美元资产缩水时,又可用黄金资产的收益进行弥补,以维持资产的平衡。同时,若本币贬值,也可通过美元的升值来进行抵销。在具体操作上,银行退休员工可将私人资产的一部分,按照 11 的比例分别投资于美元与黄金。其中,美元购买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或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黄金则可投资于本银行的纸黄金。3、及早作好财产传承规划。由于行业的优势,银行退休员工不动产和流动资产较社会其他群体要多一些。目前,我国虽然尚未开征遗产税,但这事酝酿

10、已有时日,看来开征只是个时机问题。因此,对于银行退休员工来说,财产传承筹划也该起步了。在具体操作上,对于房产等不动产,若价值较高,可提前转让到儿女名下,以节约纳税成本。对部分流动资本,可通过购买现金价值较高的储蓄性保险,以合理节税等等。4、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获利投资。熟悉银行产品,熟悉外汇、黄金等市场的运行规律,这是银行退休员工在投资理财中的比较优势,然而,退休了,人老了,对风险投资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了。大赚大亏,大喜大悲,既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老年家庭在经济上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退休员工在获利投资上,哪怕有优势,也不要玩心跳,也不要投机赌命。比如,XX 年 5月 12

11、 日,石油生产国之一的尼日利亚油田发生大火。受此影响,美元大幅下挫,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上涨,由 630 美元/盎司飚升到 730 美元/盎司,涨幅达 15.87%。此后,由于美元第 16 次加息,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持续看好。在此影响下,国际黄金价格大幅回落,到 5 月 16日,国际黄金价格回落到 630 美元/盎司。面对魔幻般的行情,面对如此巨大的涨跌幅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家庭经济基础,能够承受得了吗?因此,银行退休员工,还是规避这种风险的好。当然,银行退休员工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比较优势,到一些自己弄不懂,看不明的市场中去进行获利投资。正确的做法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挂钩

12、于国际黄金、外汇市场的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进行获利投资。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固定收益+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来看,既有看涨黄金的,也有看涨美元的,还有看涨欧元的。在风险收益部分,既有将 12 个月作为观察期的,也有将 12 个月作为 12 观察期的,还有将 12 个月中价格波动最有利于客户值作为客户风险收益的。对于银行退休员工来讲,可在参加文体活动之余,认真对市场作些分析研究,认真对销售期的理财产品作些分析研究。这样做,一方面,动动脑,有利于身心健康,充实生活。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分析研究,精选最有利于投资者的理财产品,以获取较高的风险投资收益。【参考文献】彭振武,理财顾问式行销,。彭振武,中国家庭理财组合模型。彭振武,家庭理财工具宝典。彭振武,阳光理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