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519004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第二我与父母交朋友我与父母交朋友教案分析教案分析第二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代沟,代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亲子双方的努力,代沟是可以填平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能力,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

2、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教学难点:代沟的产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青少年随着依附心理的减弱,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有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了自己处理事的方式,他们渴望独立,对父母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父母管得太多、太罗嗦,对家长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的语言。加上同龄伙伴的影响,他们会觉得在许多方面与父母格格不入。矛盾的发生是正常的,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矛盾的消极态度。可是矛盾发生之后,大多数学生都是依赖家长,如果家长用理性的沟通方

3、式,问题则可能得到解决。然而如果家长没有采取理性的方式,不少学生就会简单地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与父母有“代沟” ,难以沟通等,从而采取消极忍耐、隐瞒欺骗、任性反抗等非理性的方式,有的虽然不敢当面顶撞父母,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给这些同学精神上带来很多苦恼,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2学生的需要青少年的独立与成年人的独立是不同的,他们那种独立的观念是不成熟的。他们认为独立就意味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常这种“干什么”的状态都是过激的状态。他们自认为思想很前卫,即使自己没有太多的思想,但他们可以从同伴、各种媒体中获取;他们鄙视成人世界中认为美的东西

4、,为防止别人说自己“老土” ,于是总想着与父母唱反调,因为他们觉得父母就是“老土”的象征。其实亲子间的冲突过程是亲子间互相了解、观念互相靠近的过程。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积极的态度看待“代沟” ,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三、综合设计思路第一时成长也会有烦恼【前准备】前先通过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基本的家庭关系,记录特殊家庭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等,以便在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还可以记录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好的建议。【教学过程】(一)成长的烦恼1同龄人的心声(见附录)活动内容:引导思考,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烦恼吗?请举几例。为

5、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 ,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同时对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缓解心理压力。如一些学生可能本来对自己的亲子关系很不满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亲不好。通过这一了解发现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这种现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就会降低。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认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学生身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事,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后可以让学生补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让学生参与,介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之中。再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从中体会父母的期望、立场、态度、心思,通过这

6、些分析体会父母的爱。最后,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重在发挥其导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全部问题,因而要注意达成有限目标,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导。要注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会与父母换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严要求中蕴涵的爱心和期待。2苦恼的不只是我们(见附录: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活动内容:分析成长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通过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阂的原因。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首先在于让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接受,不当之处也更容易理解和宽容。其次,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有个

7、再认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还有,比较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教师行为:第一步,让学生分析,找出与父母的差别;第二步,探讨这些差别会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碍;第三步,让学生评价矛盾的性质(爱与期待中的矛盾) ,不能夸大这些矛盾;第四步,体会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爱心和期待。鉴于比较两代人涉及许多内容,先为学生提供可比较的角度: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

8、的重点。二是要渗透辨证观点的教育,即比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问题,分别看到两代人的利与弊。三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二)成长不烦恼:1阅读感悟:其实你只有 8%的烦恼出示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实验者把未来 7 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 。在过后第三周,打开“烦恼箱” ,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没有发生。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结论:一般人的忧虑 40%属于过去,0%属于未来,只有 10

9、%属于现在。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 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必因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过于忧虑。2质疑交流:订立一份家庭和约出示材料: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馆似的。 ”但华华却不以为然。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讨论:父母为什么为难过?你对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如果与父母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并遵照家庭规则去做,结果可能会怎么样?并引导学生自拟提纲,与父母订立一份家庭合约 。3身体力行:预防父母

10、“唠叨”的招数参照下面“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践。学习方面:赶前不赶后,完成了作业,父母唠叨自然少了。仪表方面:如果你对奇装异服感兴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类的尽量避免。社交方面:社交本来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父母还是你的法定监护人。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出门前说得越详细越好,最好把联系电话留下,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对地址,也不会到现场来“捉拿”你的。卫生方面: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 。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

11、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第二时逆反心理有危害【前准备】:本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教学过程】:1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

12、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2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

13、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本身的介绍不必过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3认真聆听

14、来自父母的心声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 (见附录) 。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你有什么感想?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4出谋划策面对生活

15、中的烦恼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 ,我们应该怎么办?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

16、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 ”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 ”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 ”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即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对大家所分析出的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