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515763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4 4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第 4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3 时)一、考点整合:(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P28-30、内容:(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P28-29(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P30(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30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3、物质的含义 P29:哲学上的物质是例 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的人为的新的生

2、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A 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 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例 2、 (03 年全国)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 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 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 300 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XX 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

3、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例 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世界的本质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BD(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P3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

4、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 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P32、对立(区别):(1)含义不同(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的、暂时的。2、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第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3、反对夸大绝对运动不可知论;反对夸大相对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诡辩论,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例 4、 (XX 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四)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到惩罚。(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

6、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例、 (03 年全国)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说明()A 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 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决定的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D 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例 6、XX 年 7 月 4 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号经过 170 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 1 亿多千米外准确命中坦普尔 1 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为“在高速飞行的针上穿线” 。撞击的成功,

7、表明()A 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D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例 7、 (XX江苏不定项)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B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D 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

8、动性,又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3、反对: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例 8、水利专家说,治理淮河的思路逐步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也就是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转变为承认洪水的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设施,力争将洪水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结合材料中淮河领域洪水“管理”的实践,谈谈如何理解“治水要按规律办事” 。答案: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9、为转移,要求我们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洪水有其特有的规律,治水要尊重洪水本身的特性。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治水思路的转变说明人们对洪水规律认识的深化,并逐步纠正不合规律的思路和做法,按规律办事,使洪水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二、难点解疑哲学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3、 “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

10、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4、 “规律”和“规则”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三、高考实战演练: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质ABD2、 “第六

11、态”物质的发现是 XX 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A 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 B 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D 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3(XX 年江苏,17)“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句话反映了()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4 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

12、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材料中的事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A 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B 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XX 年 9 月,太阳表面出现大黑子,直径 10 万千米。据此回答-6 题。此次黑子的出现,是太阳活动剧烈的标志,可能随时出现耀斑爆发,放射大量的强力射线,同时放射大量的带电粒子。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下相互转化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D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6、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工作草图的宣告完成,将来

13、人类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来改造生命。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为世界物质性理论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有力打击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越来越强,总有一天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ABD7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A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B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8、 (02 年全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堰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 人

14、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 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 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 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0“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承认物质,否认运动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BD1 唐朝诗人李商隐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 事物运动有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 意识对物

15、质有反作用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D 想作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2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共飞行 11 小时 32 分钟,绕地球 77 圈,行程约 32 万公里。返回舱实际着陆点距理论着陆点相差仅一公里。这体现了()A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B 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 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3(不定项)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征,它具有这样特点A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B不可能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D 先有意识后有客观实在性4(不定项)成语“守株待兔”的寓意主要在于()A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感知到的事实出发B 不能

16、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偶然联系当作规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D 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的(不定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 “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0(0 年广东)简述你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运动观的理解。20 答案: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1、 (XX 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21答案 (1)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