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495863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和区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猪饲养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废弃物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程度制约了当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几年,各地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在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促进我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综合治理1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各地为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采取各种措施。如 XX 市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XX 年 6 月,市政府批转了市农办、市农业局和环保局联合提

2、出的XX 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全市三年内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对现有养殖场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削减敏感区域的饲养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嘉兴市政府 XX 年 11 月下发了嘉兴市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明确目标与任务,要求到 XX 年底,存栏生猪 100 头以上的 60%养殖户,生猪粪尿采用无害化方式处理,其它散养户要以外送或联建治污设施的方式,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到 XX 年底,所有存栏 100 头以上的养殖户必须全部采用无害化处理方式,其它散养户的生猪粪尿无害化

3、处理率要达到 100%,并落实了行政、法律、技术及资金贴补等有效措施。通过各方协同努力,畜禽粪便污染管理已进入有序状态,对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增加投入,开展综合治理。近几年,各级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省、市、县各级多方筹集,增加投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如秀城区由部、省及市、区共同投资 122.2万元,已建成沼气池 6 只,厌氧发酵池 1100 立方米,年可处理养殖污水 6.4 余万吨,年供沼气 10.8 万立方;嘉善县在姚庄镇星轮村进行养殖污染治理试点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县 9 个养猪万头村的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海宁市采取“3 个 1”扶持政策,即每建一只

4、沼气池,市财政补助 1000 元,乡镇财政补助 1000 元,饲养户自己承担1000 元),在规模养殖场中全面推广沼气池无害化处理猪粪尿技术,经过近两年努力,使 85%的规模养猪场实现粪尿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平湖市结合当地实际,采用三格式无动力厌氧发酵技术,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了对存栏生猪 200 头以上规模场的粪尿污染治理。XX 市在禁养区范围内已关闭苗猪市场 2 个,养猪场 8 个,养牛场 6 个,削减生猪 108024 头,占总量的 40.8%,削减奶牛 2191 头,占总量的 41.5%;限养区内已关停 7 个规模养猪场,其中已搬迁 2 个场,削减生猪 13790 头,占总量的 4

5、8%;非禁养区内已有 10 个规模场实施污染治理,实现了达标排放,占总量的 43.2%。3建立畜牧小区,实行生态养殖。多年来,在各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已形成了以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畜牧生产新格局中。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部分养殖场畜禽粪尿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此,省农业厅多次研究如何解决畜牧养殖污染问题,提出了建设畜牧生态小区,以解决农村因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XX 年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进行畜牧业小区建设试点工作,XX-XX 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安排 1300 多万元,建立了 30 个畜牧生态小

6、区。实践证明,畜牧小区建设实现统一规划,集中饲养、统一污染处理等方法,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农村因畜禽养殖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4、研究和推广养殖场污染防治综合配套技术。近几年,不少生产科研单位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进行了不少研究,已取得了不实用技术,在防治环境污染上产了积极作用。去年,为加快配套技术研究,省农业厅和省科技厅安排 200 万元,联合对畜禽养殖场及畜牧小区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进行了联合招标,目前项目已组织 10 多个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其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从五方面进行,一是从畜禽营养学等角度,研究提高饲料的环保型饲料,减少粪尿的排放量。二是从利用的角度研究畜禽粪尿的综合利用方法如加工成有

7、机肥,使粪资源化,三是研究生物和化学的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农用标准或直接排放标准。四是研究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达到控制和防治畜禽养殖可能对环境的污染。五是研究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畜禽舍。二、控制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的生态方式我省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基本上以“方便、经济、有效”为原则,以综合利用为主,设施处理为辅的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七类:1、“果园养猪”。猪粪尿分离后,猪粪进行经发酵生产有机肥,猪尿等污水经沉淀用作附近果园肥料。此类模式占规模猪场的 20.3%,主要分布在中、大规模猪场。优点是养殖业和种植业均实现增产增效,缺点是土地配套

8、量大,部分场污水处理不充分。2、“猪沼果”。猪粪污水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用于果树、蔬菜、农作物。此类模式占规模猪场18.5%,以家庭养猪场应用为主。优点是实现了资源两次利用。3、“猪湿地鱼塘”。猪粪尿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后外卖,污水经厌氧发酵后进入氧化塘、人工湿地,最后流入鱼塘、虾池。此类模式占调查数的 14.6%,但大部分猪场污水未经过人工湿地处理,直接进入鱼塘、虾池。优点是占地较少,投资省,缺点是干粪依赖外售,污水使用不当会影响鱼虾生产。4、“猪蚯蚓甲鱼”。猪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发酵后养殖,蚯蚓,蚯蚓喂甲鱼,污水用于养鱼。此类型的有 5 个场,占调查数的 0.8%。优点是生态养殖

9、,投资省,缺点是劳动强度大。5、“猪生化池”。粪尿干湿分离后,干粪堆积发酵外售,污水经生化池逐级处理,或经过过滤膜过滤后外排。此类型有 8 个场,占调查数的 1.2%。此类模式占地少,但运行费高。6、“果园养鸡,稻田养鸭”。利用承包的果园、林地放养土鸡,改善肉鸡风味,提高肉鸡售价,鸡粪基本满足果园有机肥需要;肉鸭及青年蛋鸭在早稻收割前野草长籽期、早稻割后、晚稻割后这三个时间段养殖,以稻田放牧为主,啄食野草、谷粒等食物为生,鸭粪直接还田。此类模式占我省肉鸡和鸭养殖量的 40-60%。7、“牛、羊牧草”。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干粪堆积发酵后还田种牧草,污水厌氧发酵后入田肥牧草。此类模式占我省牛羊养殖量

10、的 80%以上。三、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控制对策从立足生态建省,实现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目标出发,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控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畜牧用地。畜牧产业区域布局要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把畜牧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养殖场(或小区)建设提倡与农田、茶园、养殖水面和山林统一布局,实行农牧结合的生态经营模式,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原则上按 1 亩 5 头猪的标准配套规划建设现代化畜牧场,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资源畜产品废物排放”的生产过程向“资源畜产品再资源化”生产过程转变。2、应用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将畜禽养殖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

11、用于畜牧生产全过程。首先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通过生物制剂、饲料颗粒化、饲料膨化或热喷等技术处理,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抑制、分解、转化排泄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其次应用科学的房舍结构、生产工艺,实现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3、加快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各地实施表明,畜牧小区的建设对改善农村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各地要十分重视畜牧小区建设,建设一批配套土地和一定污水处理设施的畜禽养殖小区,以吸引中、小规模户进场饲养,实现养殖场与村庄分离,改善农村环境。小区要选择合适的生态养殖模式,采取农牧、林牧、渔牧、肥牧结合等方式,实行生态养殖,促进农村畜禽养殖场环境综合治理。4、加大宣传、培训等教育力度。为把清洁生产的思想贯穿到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去,强化清洁生产的宣传、培训十分必要,这样才能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的重要性,为实施畜牧业清洁生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提高广大饲养场生产经营者的科技水平,掌握畜牧业清洁生产技术、真正按照畜禽清洁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5、加大对畜禽养殖场污染的管理。为加快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现畜牧清洁生产,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健康发展。要按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严格实行建场的有关制度,促进环境治理工作上一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