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490251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生态村给烟区带来了什么?傅宅科村位于山东省莱芜市东部山区,共有村民 280 户,776 人,面积 7.6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 3200 亩。该村从1998 年开始种植烟叶,逐年增加,XX 年被确定为莱芜市烟叶生产生态村试点,今年又被列入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村。XX 年全村植烟面积 1544 亩,实现烟叶总收入 239万元,亩产值 1550 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种烟前的不足3000 元增长到目前的 6800 元,由过去出名的穷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植烟专业村。傅宅科村是莱芜市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局党组积极推进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重大部署,结合莱芜实

2、际,以“烟农增收、烟叶发展”为目标,建成的生态村之一。实践证明,生态村富民工程不但实现了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对烟区显现出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对烟叶生产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傅宅科生态村的几点变化效益产出,改变了烟农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在像傅宅科村这样的莱芜东部山区,老百姓一直过着“打工+务农”的生活。近年来,在生态村建设的推动下,农民的种烟效益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收入水平。以 XX 年为例,按一名成年男劳力年外出打工 200 天、日工资 50 元计算,年收入为 10000 元左右,加上种植花生、饲养家畜的收入,家庭年毛总收入约在 17000 元左右;而如果种植 1

3、5 亩烟叶,总收入则在 30000 元左右。因此,近年来,很多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从事烟叶种植,出现了大户带动小户、小户不断扩大面积的现象,从户均面积到整体规模都有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烟农的生产方式莱芜东部烟区历来是“十年九旱”,大旱之年,连人们的基本饮用水都难以保障。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前,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种烟用水难的顺口溜,“水在山下流,烟农岭上愁;推车背水越山沟,太阳东头到西头。”而现在,生态村建设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种烟用水“肩挑手推”的落后面貌,以建设水池、塘坝、管网等中小型烟田水利设施为主,对村中的规划烟田进行水利设施配套,烟水、烟房、烟路、烟机等设施基本配套,基本实

4、现了烟田旱能浇涝能排。现在,村里又有了新的顺口溜,一个是关于灌溉系统的:“自流水池依山建,万米管网紧相连;不用机器不用电,打开阀门就浇田。”一个是关于烟路和烤房的:“机耕道路条条连,农机开到烟田边;密集烤房排排站;烤烟省力又省钱。”傅宅科生态村建设的成就推动了周围邻村烟叶生产的发展,邻村种植面积大幅提升,全市规模化格局进一步加快。生态村建设,改变了烟村农民的生活状态随着生态村的建设,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状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村委会有了崭新的办公室;建成了文化大院,村里有了活动的小广场;村办幼儿园不但从黑屋子搬进了新教室,而且冬天取暖设备由原来的炭炉子换成了立式空调。初步调查显示,村里

5、95%以上的种烟户都配上了手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普及率也在直线上升。短短几年,傅宅科村从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发展成了周围小商小贩最“青睐”的村,形成了小贸易市场。这个原来“女远嫁他乡,男争相外出打工”的光棍村也成了“凤凰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实现了从大街上晒太阳、打扑克到在文化大院里学种烟科技的转变。市政府领导在调研该村后说,在全市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方面,傅宅科生态村走在了全市农村的前面。二、生态村建设的几点启示实践表明,生态村富民工程,是与烟叶生产发展的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村建设在生产上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推动了“一基四化”的深入。在机制上提高了烟农的收益,实现了烟叶生产的健康可

6、持续发展。在综合效应上推动了城乡统筹一体化,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水平。总结傅宅科生态村的建设经验,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生态村建设为 “一基四化”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平台,加速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规模化是烟叶生产实现“一基四化”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村建设,为烟叶生产规模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就傅宅科村而言,XX 年规划的 3 个大片就占到了全村总面积的 85%以上。从全市来看,XX 年 15 个生态村烟叶种植面积达到 9342 亩,占全市总面积的 64%,户均面积则达到了14.18 亩,同比增加 3.42 亩;今年全市 20 个生态村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 11474 亩,占总面积的 67%,户均达到了1

7、4.3 亩,比上年提高 0.12 亩。通过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大户、农场面积大幅提高,专业植烟村、镇建设进一步加快,较好地实现了烟叶种植向大户集中、向适宜区集中的生态村建设总目标。规模化种植的实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利用山地地势落差,塘坝、水池、管网、烟田顺势而连、环环相接,完全不需要电力等能源消耗,真正实现了“不用机器不用电,打开闸门就浇田”的“自流”式灌溉;在集约化经营方面,全部实现了集约化经济育苗,重点环节还以“烟叶生产标准化市”建设为契机,强化烟叶生产技术培训体系,狠抓品种布局、移栽、施肥、大田管理、采收烘烤等各个阶段的烟叶生

8、产技术推广,解决了抗御风险、增产增收、提高质量等问题;在机械化推广上,先后开展了起垄机械、统防统治设备改进、回潮机试验以及秸秆压煤机等的引进示范工作,今年还购买起垄盖膜机 6 台、剪叶机 24 台、旋耕机 650 台,力争通过加大适用机械的实验推广力度,每亩用工从目前的 25 个降至 20 个左右;在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上,完善了莱芜市烟叶生产基地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实施意见及行动方案,并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签订了自然灾害保险,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在科技应用上,开展了秸秆压块替代煤炭烘烤烟叶技术的探索,即将秸秆等农林固体废弃物粉碎加压,使之增密成型以替代煤炭烘烤烟叶,并投资 5 万元购

9、进秸秆压块设备,投资 10 万元新建加工厂一处,生产出的产品可直接用于烘烤,不但减少了运输成本、提高了秸秆压块质量,还形成了秸秆压块-烘烤的一条龙式系列化服务;在专业化分工方面,烟区的新型密集型烤房基本上都是 5 座以上的烤房群,烘烤时由专人负责,从而既保证了烘烤质量,又减少了劳动用工,加快了烘烤专业化步伐。为进一步提高对烟农的生产指导水平和烟农的种植水平,XX 年建设完成了 4 个合作社组织,基本实现了统一供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截至目前,全市烟叶生产种植在耕翻整地、育苗减叶、起垄盖膜、病虫害防治以及烟叶运输机械化作业比例达到 100%。生态村建设从资金、组织形式等方面建立起有效

10、的保障机制,提高了烟农的收益,实现了烟叶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村建设使有限的资金投入更加集中,例如:在一个 1500 亩的村投入 600 万元,其效果要远远好于在一个500 亩的村投入 200 万元。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后者可能出现“打一眼机井丢一片烟田”的现象,而前者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烟叶生产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集中投入使烟农少了后顾之忧,种烟积极性大幅提高,收入水平也直线上升。此外,全市还稳步开展了育苗专业队、机耕运输专业队以及病虫害防治专业队建设,并于今年 3 月份成立了烟叶生产合作社,“公司+村委会+合作社+烟农”的新型烟草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这些措施,最大程度上为烟农生产提供

11、了保障,从而有效夯实了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生态村建设成为烟草企业与政府工作在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结合点。莱芜市于 XX 年底确定为山东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唯一试点单位,实施生态村富民工程,实现“烟农增收、烟叶发展”目标,是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行业形象的重要窗口。生态村建设,在经济收入、生产水平、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通过以烟水配套、烟房配套、烟路配套、烟机配套为主要内容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水平得到提升,使得“突出发展专业村、重点村,巩固老区、适度发展有潜力的新区”的目标得以实现,夯实了烟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硬件基础;通过生态村建设管理办法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打造烟叶生产、村级经济和烟农收入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利益格局,夯实了烟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软件基础;通过文化大院等社会帮扶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大力实施“烟区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着眼于科学发展、支撑长远,夯实了烟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智力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