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3-社会体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451075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3-社会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社会学3-社会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社会学3-社会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社会学3-社会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社会学3-社会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3-社会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3-社会体系(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 会 学 教 程3第二章 社会体系第一节 社会及其结构体系一、社会的一般含义n 社会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学说,其研 究对象是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n因此学习社会学首先必须理解社会及其 相关的一些概念。n 这一章我们主要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社会的一般含义 大家对社会概念的理解是什么? n 社会:使用频率高、含义众多。n社会社区:乡村社会、城市社会;n社会国家:中国社会、美国社会;n社会发展形态: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n社会社会结构形态:专制社会、封闭社会民主社会、开发社会、现代社会n社会生活领域的特定空间:家庭、学校、社区。 一、社会的一般含义 什么是社会? 1、

2、我国的“社会”概念 “社会”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其使用则 完全不同于今天的涵义。在我国古籍中, “社 ”是指土地之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有时 也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 。它还是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会”是指“集会”,有聚集之意。 “社”与“会”联用始于唐朝,指在节日里某个 地方举行游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动。n2,西方对“社会”的理解n 两个派别:n 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争论的实质问题在于社会是否是一个真实的存在。n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n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概论和名称 ,是对独立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马克思指出:“

3、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 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 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 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 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 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 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n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的社 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 一个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 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n概括起来:n以上论述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观点:n1)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不会有 社会的发展。n2)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没有人们的交往,便没有

4、社会,而 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经济交往建 立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 发生政治关系与思想关系,所有这些关 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其中,生产 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 ,从而决定社会性质。n3)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某种程度 上自治自助自我管理和人人参与的。社会的概念n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 关系的总和。他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 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n西方对社会的解释分为唯实论和唯名论 。n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 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 作用的产物。张敦福现代社会学教程社会的特点n社会

5、是由人群组成的;n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n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n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的功能n整合n交流n导向n继承和发展n自助、自我管理(互助)三、社会结构体系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n前苏联:n阶级结构n阶层结构;n职业结构;n民族结构。n美国:n社会地位、角色n社会机构;n群体;n社会制度、类型 。n 所谓社会构成要素是指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基本成分。n 具体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社会学学界 有很多观点,但都倾向于以人口、自然 环境、和文化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n 人口社会的主体;n 自然环境社会存在的空间;n 文化人口和环境内部及二者之间 的粘合剂。社

6、会结构的特点n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 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统一整体;n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n社会结构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第二节 社会主体人口n 一、人口的含义n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存在的基 础和前提。所谓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 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范围的个人的总和, 组成社会的群体。 n它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n自然属性是人口本身固有的特征。它和其 他动物一样,有一个以生物学规律作用为 基础的通过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 老、死亡的生命过程。 n社会属性表现为固有的社会特征:n1)人口的生命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 方式下进行的。人口生存和发展需要生 活资料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结成

7、一定的 社会关系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 交换与消费;n2)人口的繁育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 中进行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定的婚 姻家庭制度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n3)人口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生产关 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n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口 本身所固有的性质质特征。n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发展的自然基础础 ,而社会属性则则是人口的本质质属性。n社会生产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质和社会变变 革,决定人口数量和质质量的发发展趋势趋势 , 决定该该社会特有的人口规规律。 n我们们可以从静态态和动态动态 两个方面对对人口 进进行考察。 n从静态考察:n人口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

8、的人口数、人口 密度和各种人口构成反映出来。n人口构成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和人口的社 会构成两方面。n自然构成包括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残疾 人员状况。n社会构成包括阶级阶级 构成、社会劳动劳动 力资资源 构成、在业人口的行业业和职业职业 构成、文化 教育程度构成、婚姻状况构成、家庭状况 构成、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构成、语语言状 况构成、人口的地区分布构成等。n从动态考察:n人口状况通过在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发 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n人口的变动可分为自然变动、机械变动 和社会变动三大方面。n人口的自然变动即人口再生产过程。人 口出生数、死亡数、自然增长长数,以及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

9、长长率等指 标反映这一过程。n人口的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 动,它通过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 口的地区分布,也称人口迁移变动。n人口机械变动用人口的迁入数、迁出数 、机械增长数及人口的迁入率、迁出率 、机械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n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各种社会构 成的变化。(农民工人数、上山下乡)人口的自然变动变动 :数量增减、性别别年龄龄构成的变变化,受生物性和社会经济经济 因素影响机械变动机械变动变动 :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动受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影响社会变动变动 :社会变动变动 :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团转 到另一个社会集团团的变动变动 。

10、阶级阶级民族职业职业 、语语言和文化程度。它根源于社会经济经济 条件的变变化。动 态 人 口 状 态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思想素质质(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思想品行)差异! 文化素质(劳动生产经验、文化知识)、身体素质人口构成:自然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社会构成(民族构成、阶级阶级 构成、阶层阶层 构成、职业职业 和行业业构成、 文化教育构成、婚姻状况构成等)、 地理构成(出生地构成、常住地构成等 静 态 人 口 状 态比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少儿人口 (0-14岁 )40%以上 30%- 40% 30%以下 老年人口 65岁以上5%以下 5%-7% 7%以上 老

11、少比 15以下 15%- 30% 30%以上 人口的年龄构成参照对象:人口类型n1、年轻型人口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抚育、教育、 就业等;n而老年型人口国家人口变化会出现递减 的趋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年人的医 疗保健、老年人的抚养、未来劳动力是 否充裕等。我们充裕吗?n2、人口性别分布。它是以女性人口为 100时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计算的。n3、人口的空间分布。指的是社会人口在 各个地区分布数量和密集程度。从整个 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地球上的陆地还 有35%45%基本无人居住,平均 每平方公里居住不到2人的要占总面积的 50%,全世界近80%的人口在北半球 的中纬度地

12、带。n人口的密集程度要受到气候、土地、资 源、交通、生活水平、社会治安等因素 的影响,它会随着自然条件、社会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n二、人口社会理论n三、我国人口状况n有几个重要特点:n(1)我国人口绝对数量大n(2)我国已进入老龄化行列。2008年中国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4%。n(3)少儿性别比继续失调,近几年全国10 14岁儿童性别比都在107109之间。 n(4)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多。在2000年达到 8.6亿以上,2008年超过9亿,就业压力越来 越大。n(5)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n(6)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了著名的 瑷珲腾冲人口分布地理分界线。该线西北

13、占国土面积的52%,人口仅占5%;该线东南 占国土面积48%,人口却占95%。n以人口密集程度比较,西北部、中部、东南部 的分布比例为1:13:25,高低相差十分悬殊 。n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n1)人口状况影响人口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人口数量直接受制于生态平衡的影响。n2)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一定的人口 数量和人口密度是劳动劳动 分工和协协作的物质质前提 。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劳动力不足,不 利于分工协协作,会延缓物质生产的发展。但是 ,人口数量过多、过密、增长过快,也会反过 来影响社会生产及整个社会发展速度(原因? )。n 因为,人口再生产的一个特点是, 人生下来并不能像产品

14、那样马上投入使 用,人在成长为劳动力之前,首先是一 个消费者,要靠社会供养。n当人口增长过快时,供养过多的人口就 会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发展 的资金积累。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 素质和人口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科学 的进步,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已显示出 越来越重要的意义。n3)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活。在我 国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n4)人口状况对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 活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n人口太多,办学条件必然受到影响; 人口太少,同样不利于文化的传递。 人口太多,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的稳定;n人口太少,削弱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 。 影响人口状况的自然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包

15、括自然条件和人口自身的年龄、 性别结构2个方面。自然条件主要指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条 件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增长n影响人口状况的社会因素主要有:n1)经济因素是制约人口过程的一个决定性因 素。贫困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寿命短、死亡 率高的重要原因。(非洲)n2)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稳定程度影响人口 过程。(伊拉克战争贫民死亡3万、65万)n3)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口过程(节育技 术)。n 4)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有很大 关系。成反比。n5)文化影响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多子多 福、重男轻女、堕胎、性忌讳等。在信仰宗 教的国家,其文化因素对人口的干预更为明 显。(犹太教)n

16、6)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过程的具有强制性 的因素。n因此要研究影响人口过程的各种社会因 素,探讨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找到 有效控制人口过程的措施和手段。第三节 社会存在的空间 自然环境n一、自然环境的含义n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是社会存在的空间前提,是各种自然 条件的总和,是由土地、地理位置、气 候、水、动植物、矿藏等因素构成的复 杂系统。(浙江)n自然环境的速度比社会发展的速度要慢 的多,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它被看成是 相对固定的。(一旦破坏难以恢复)n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人 类对自然环境有依赖的一面,也有 能动改造的一面(埃及阿斯旺大坝 ,纳塞尔总统,湖泊);n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这种关系体现为 四个阶段,即依赖、改良、掠夺、 协调。n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n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十分密切。对人 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意义十分重大。n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