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0444269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60.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09年11月考试大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考 查的实词不会超出新课标语文教材;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 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 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 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 况,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考纲解读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常采用选 择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方式:(1)选择正确的解释(意义);(2)选择解释错误的项;(3)选择意义、用法同例句中的实词相同 的;(4)选

2、择符合某一实词现象的;(5)比较两句中的同一个词的词义异同。湖南卷近几年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是客 观选择题,再就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体现。命题趋势高考考查的实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常 出现,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 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 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复习要点复习要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以下几种情 况的理解能力:一、 确认多义词在文中用的是哪一个义项一词多义:这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的 办法,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词的意义, 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 断词义的能力。课本

3、中文言课文后面,经常有实词方面的练习,举 出同一实词而不同含义的例句,要求区别解释。这 是帮助做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对待。考题回顾(08江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D.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答案】D 【解析】 A项:“听”是“准许”的意思,在李密陈情表中 学过,其句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B项:“迫”是“逼近”的意思,在文天祥指南录后 序中出现过,其句为“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C项:“壁”是“营垒”的意思,在司马迁项羽本纪 中出现过,其句为“

4、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D项:“度”,一词多义,自然有“考虑”这一义项, 但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在司马迁刺客列 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度”。 【简评】四个词语,都是常见的,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 使用依据,难度不大。“听”和“迫”在句中是动词, “壁”和“度”在句中是名词,考查了不同的词性,有 代表性。 二、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古义还是今义文言文中有些词,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 已不同,有时差别细微,容易被忽视,对这类 词要格外小心,不能用今义去解释。 考题回顾(08北京卷)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

5、负:压迫、侮辱 B 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 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 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答案】A 欺负:欺诈负义(违背)。 【解析】“或欺负之者“是指有一个人背弃了规定,在 此”欺负“是欺诈、背弃的意思,而非现代汉语常 用的”压迫、侮辱“之意。错误项的设置具有一定 的迷惑性,考生判断错误在于不能识别错误设置 手法,不能根据语境分析推断。三、确认词在文中是否产生了“活用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 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名词、形容词处在动词的位置, 起动词的作用,就产生了动词义;同样,动词、形容词也 可以活用作名词;名词还可以直接作状语等

6、等。而这种语 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 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考题回顾(08江西卷)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选B,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 为病”,即译为“对感到担忧”。(A成 为病态,动词;C 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 态,使动用法 )四、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不是“通假义”通假字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指的是古 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识别掌 握常用通假字对正确理

7、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 考题回顾 (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 一项是 (3分)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C(A应为通赈”“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 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最佳选项C项。“ 造”通过回忆,老师讲过“造访”(拜访)“造诣” (达到某种水平)等词,可见“造”有“往”“到”之 意。五、 确认词在文中是不是属于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 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 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考题回顾 (96

8、高考卷)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 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 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C “刺”是指责,指责的只能是“短”,而不能是“ 长”,故“长”在此不表意义,只取“短”意。 小结:尽管词义有这样复杂的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 文中,它的意义总是确定的,试题要求考生确认的 就是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因此,只要认真积累常见 词的知识,又有较强的语境意识,并运用适当的方 法就可以对词义作出正确的判断。下面谈谈推断词义的一些基本方法:想想看:想想看: 1 1、丰则贵、丰则贵籴籴,歉则贱,歉则贱粜粜 2 2、公父母春秋

9、高,若少屈,冀得一归、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 “籴籴” ”、“ “粜粜” ”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形,推断为会意字,跟“ “粮食粮食” ”有关,意有关,意 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觐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根据其形旁根据其形旁“见见”的含义,加之的含义,加之“觐觐” 的对象是其的对象是其“父母父母”,可以推断为,可以推断为“拜拜 见见”。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 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字形分析推断法字形分析推断法1、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例:

10、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赂:贿赂)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2、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例:一曲红绡不知数自缢于庭树 夜缒而出,见秦伯缢:上吊,吊死绡:丝织品(缒:用绳子往下吊)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抚军亦厚赉成名。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烤肉)(打)(赏)试试看:试试看:(财)“孰”通“熟”:仔细“要”通“邀”:邀请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3.张良出,要项伯想想看:想想看: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

11、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通假分析推断法通假分析推断法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吐利胀懑,无所不至。(09年湖北卷)3、日暮作毕,受直归家。(09年全国卷2)通“雇”,雇 佣试试看:试试看:通“痢”,腹泻通“值”,报酬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将军身披坚执锐“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 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 固的地方之意。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 ,动宾如何搭配? “坚” 解“坚硬的盔甲,“锐” 解“锐 利的兵器”才能搭配。想想看:想想看: 句子的结构

12、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语法分析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试试看: (09年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 确的一项是( ) A.(柳)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 诛:诛杀,D.弛:松弛。B(更加,越来越)(疲劳)1.追亡逐北(败逃者,逃亡的人)

13、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想想看:想想看: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受 )5.通五经,贯六艺 (贯通)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结构分析推断法结构分析推断法试试看:试试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破下,攻下反义对文,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用以,被任用4

14、、(08年天津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C.何以易之 易:改变D.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原文全句为“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在该 句中,“胁息”与“扶墙”对应的,因为“扶墙” 是动宾结构,所以“胁息”也应该是,“胁”应该 是动词,所以“胁”解释为“收敛”是正确的。想一想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 绝不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等” 字,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不可能是“等待”的 意思,只能理解为“同样”的意思。)2、郦元之

15、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前句据上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 ,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 详细,由此推知此句中的“言”是“叙述、表述”的 意思;后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 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 能用文字记下来,因此此句中的“言”可推断为“ 记载”的意思。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 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 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 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 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 入理,推断出其意义。语境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推断法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 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