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总论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0428389 上传时间:2018-08-0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总论(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系统疾病总论教学提纲 一、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述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分类 三、感觉功能障碍 四、运动功能障碍 五、神经系统受到病损后的常见症状 六、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o 神经病学(Neurology)是内科的一个 分支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 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 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 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一、神经系统解剖生理概要(一)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端脑、间脑、脑干、小脑 中枢神经 (CNS) 脊髓周围神经 12对脑神经 (PNS) 31对脊神经内脏神经内脏大神经交感干腹腔结马尾盆内脏神经腹下神经骶丛腰丛胸神经臂丛颈丛脊神经节脊髓延

2、髓间脑大脑小脑脑桥中脑(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 的整体负责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 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 传来的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参与人的 意识、学习、记忆、综合分析等高级神 经活动。二、神经系统的病因学分类o血管病变:缺血性、出血性、血管畸形等o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钩端 螺旋体、衣原体等o肿瘤:原发性、继发性o外伤、免疫性、变性、遗传、中毒、营养 代谢等里 根阿尔 茨海 默氏症 桑 兰脊 髓 横 断 损 伤凯 瑟 琳 赫 本帕 金 森赵 本 山蛛网 膜下 腔出 血罗 家 英面 神 经 麻 痹三、感觉功能障碍(一)感觉解剖生理特点:

3、(二)感觉障碍的分类: (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痛温粗触觉传导路起止起止行程行程交叉交叉损伤症状损伤症状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 交叉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后角 层脊髓丘系下橄榄核 背外侧内侧丘系 的外侧丘脑腹后丘脑腹后 外侧核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 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边上升 边交叉上升 12节段痛温 粗触浅 感 觉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传导路起止起止行程行程交叉交叉T T45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上肢、 躯干上部下肢、 躯干下部肌、腱、关节薄束楔束、薄束 后索外内楔 薄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贯穿斜

4、方体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 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深 感 觉 传 导 通 路丘脑 腹后内侧核三叉 神经节三叉神经 脊束三叉神经 感觉核中央后回 下1/3丘脑 中央辐射内囊后肢内侧丘系 背侧三叉 丘系头面部头面部( (深深) )浅感觉 传导路(二)感觉障碍的分类:1、刺激性症状:感觉通路刺激性病变可引 起感觉过敏(量变),也可引起感觉障碍如感 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及疼痛等(质变 )。 2、抑制性症状:感觉通路破坏时出现的感 觉减退或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 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 其他感觉保存,则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感觉过敏

5、: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较强的疼 痛感。感觉倒错:指非疼痛性刺激引发疼痛。感觉过度: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达 到阈值时可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感,持 续一段时间才消失;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常自发性感 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感、痒感、蚁走感、 针刺感、电击感和冷热感等。刺激性症状:末梢型周围神经型节段型传导束型脑干型内囊和丘脑型皮质型(三)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多发性神经炎肢体远 端对称 性完全 性感觉 缺失。1.末梢型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2.周围神经型后根损害3.节段型单侧节 段性完 全性感 觉障碍后角损害单侧节 段性分

6、 离性感 觉障碍前联合型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4.传导束型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延 髓 外 侧 综 合 征5.交叉型左 内 囊 病 变5.偏身型皮 层 感 觉 区 病 变7.单肢型四、运动功能障碍(一)解剖特点 (二)定位诊断组成组成 起止起止 行程行程 交叉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2/3 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 下1/3内囊膝 内囊后肢中脑: 脚底中3/5脑桥 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锥体交叉 9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 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 终止于运动核。发动 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

7、支配特点支配特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 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 双侧支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 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 才会产生症状。锥体束锥体束锥体束锥体束 损伤症状损伤症状: 面神经核面神经核 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对侧上、下肢硬瘫锥体系锥体系锥体束锥体束上神经元下神经元效应器效应器损 伤 症 状 鉴 别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肌束震颤肌萎缩痉挛性瘫痪(硬瘫)迟缓性瘫痪(软瘫)亢进阳性 ( + )无无 (短期内不出现)消失阴性 ( )可有出现反射弧 中断锥体束对下神经元 的抑制性影响消失(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婴幼儿除外)

8、(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 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二)瘫痪的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1、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 故病损常致整肢瘫痪,表现为单瘫,一侧肢体瘫痪 即偏瘫,双下肢瘫痪即截瘫,双侧病变也可出现四 肢瘫痪。 2、瘫痪肌肉无肌束颤动,不出现肌萎缩,患肢肌张 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 理反射。 3、急性病损时锥体束突然中断,使肌肉牵张反射被 抑制而呈现软瘫,即所谓脊髓休克。定位诊断:1、皮质:皮质运动区局限破坏性病损可引起对侧 单肢瘫,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对侧下面部瘫( 即中枢性面瘫),大范围病灶可造成偏瘫;当 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体相对应部位

9、出现局 限性阵发性抽搐,口角、拇指常为始发部位, 因这些部位的皮质代表区范围较大,兴奋域较 低,抽搐若按运动代表区的排列顺序进行扩散 ,称Jackson癫痫。2、皮质下白质: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放 射冠,此区的运动神经纤维越近皮质越分散, 该处局灶性病损也可引起类似于皮质病损的对 侧单肢瘫;病损部位较深或较大范围时可能导 致对侧偏瘫,多为不均等性,如上肢瘫痪重于 下肢。 3、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 个锥体束,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 、舌瘫和肢体瘫)。内囊的结构及传导纤维4、脑干:一侧脑干病损产生交叉性瘫痪,因 病变累及该平面的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 叉的皮质脊髓束

10、和皮质核束,表现为病灶 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及对侧肢 体上运动元瘫 ,可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 对侧脑神经的上运动神经元瘫。5、脊髓 : 脊髓半切病变表现为:同侧皮质脊髓束 受损,引起同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横贯性损害:由于脊髓面积小,其病变常 损伤双侧锥体束,尤其在横贯性损害时产 生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痪。锥 体 束 传 导 通 路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o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腱反射 减弱或消失;较早(可在几周后)发生 肌肉萎缩(因脊髓前角细胞对肌纤维的 营养作用发生障碍)。五、神经系统受到病损后的常见症状o缺损症状o刺激症状o释放症状o休克症状o1.缺损症状:神经组织

11、受损而使正常神经功能减 弱或缺失,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o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 症状,如大脑皮层受刺激产生的各型癫痫、腰椎 间盘脱出刺激相应的神经根而出现的坐骨神经痛 等;o3.释放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使其对低级中 枢神经的控制减弱而出现的症状,如锥体束征、 肌张力的增高、腱反射的亢进等;o4.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部性严重病 变,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远离部位的神经功能短 暂缺失,如急性脑出血时的急性期时肌张力降低 、腱反射咸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的脑休克; 脊髓急性损伤而出现的脊髓休克。六、神经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o定位诊断 1、肌肉病变 2、周围神

12、经病变 3、脊髓病变 4、脑干病变 5、小脑病变 6、大脑半球病变 7、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病变定性诊断: 1、感染性疾病 2、外伤 3、血管性疾病 4、肿瘤 5、遗传性疾病 6、营养和代谢障碍 7、中毒 8、脱髓鞘性疾病 9、神经变性病 10、发育异常 11、系统性疾病伴发的神经损害 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液循环和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脑血管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三大致死疾病患病率:500 740/10万人发病率:约100 300/10万人死亡率:约50 100/10万人幸存者:50%70%遗留

13、严重残疾一、流行病学二、脑血管病的分类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TIA和脑卒中病理性质: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疾病的分类o按病理性质出血性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TIA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部的血液供应脑部的血液供应脑部的血液供 应极为丰富, 主要来自两侧 的椎一基底动 脉系统和颈内 动脉系统。三、脑血液循环o颈内动脉o椎基底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前3/5血液额叶、颞叶、顶叶及基底节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血液丘 脑,小脑和脑干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

14、1、颈内动脉系统:起 于颈总动脉,经颈动脉 孔入颅,供应眼及大脑 前部3/5,包括额叶、颞 叶、顶叶和基底节。大 脑前动脉是其终末支。2、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锁骨下动脉发出,经 横突孔入颅,供应大脑 半球后部2/5、丘脑、 脑干和小脑。脑动脉系统的侧支循环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构成 由双侧大 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 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半球及两个供血动 脉系统间的血供相互代偿。侧枝循环是脑部血液供应代偿的重要结构 ,脑动脉闭塞后的症状不仅取决于闭塞动脉本 身,而且与侧枝循环代偿状况密切相关,因此 造成了脑梗死临床症状的复杂多样性及个体差 异性。四、脑组织对缺血、缺

15、氧的敏感性四、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o脑的重量:脑重约脑重约1500g1500g,占全身体重的2%- 3%。o脑的血流量:流经脑的血液流经脑的血液7501000ml/min7501000ml/min ,占全身血流量20%。o脑的氧耗量:占全身的2030。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 能量储备能量储备。脑血循环调节和病理生理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代谢 活动特别旺盛,并完全依赖着血液循环 的连续供应。若供血连续停止30s则神 经细胞代谢受累,2min后则代谢停止, 5min后神经细胞开始死亡,大脑皮质开 始出现永久性损害。 五、脑血管病的病因

16、五、脑血管病的病因一、血管壁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所致最常见。 二、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心律失常 、风心病1)血压过高或过低:如高血压、低血压、血压的急骤波 动。2)心脏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可诱发脑梗死。 三、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黏稠度、 凝血机制障碍 四、其他:空气、脂肪、癌细胞栓塞及外伤等六、可控制的危险因素1 高血压 最危险的因素,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 2糖尿病 重要的因素,与血管病变有关,高血糖加重缺血损 伤。 3高血脂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液黏稠度。 4吸烟和酗酒 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增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引起血管收缩;饮酒后血压升高,导致出血性卒中,但少 量饮酒对身体无影响。 5心脏病 风心病、冠心病等引起缺血性卒中。 6其他 活动少、饮食、超重、药物、滥用感染、口服避孕药 、吸毒、高脂饮食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o可干预v高血压v糖尿病v心脏病vTIA或脑卒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