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41089 上传时间:2017-08-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历史导学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第 10 课 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先要确立【课程标准】列举 1840 年至 186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考试说明】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基础知识,扎实落实(一)鸦片战争( 年 年)1背景:(1)国际:工业革命开展,英国等需要 ;(2)国内:清朝统治下的中国, 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 政策(对外)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列强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必然性) ;直接原因: (高潮 ) ,挑起战争(偶然性) 。

2、2过程:第一阶段: 年 6 月1841 年初;第二阶段:1841 年初 年 8 月,战争的扩大。 (或按 1840、1841、1842)思考:失败的根本原因 (结合背景等)3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 年 8 月)(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2)内容:割地割 给英国;赔款 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通商口岸开放 、厦门、 、宁波、 五处为通商口岸(联系必修二 P59的开放城市) ; 关税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4影响:(1)中国的大门 打开, 和 完整不断遭到破坏;(2)中国由一个 国家开始沦为 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 的开端(依据?) ,中国进入了 革

3、命时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年 年)1原因:(1)列强为了 (根本) ;(2)列强提出 要求遭到拒绝(直接) 。2经过:(1) 年,英军进攻 ,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侵略战争;(2)1858 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 条约 ;(3) 年,联军攻占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 条约 。3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高三历史导学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1) 天津条约:允许 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 通航等。(2)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 为商埠;割 给英

4、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注意: 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 ,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4影响:(1)使中国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 ,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三、要点突破,解难释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 。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国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部分丧失,中国具备了鲜明的 特征。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自然

5、经济也渐趋瓦解,逐步呈现半封建的特征,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四、基础测评,试试身手1 (2013上海单科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2 (2010海南单科14)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201

6、0四川文综15)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4 (2009广东文基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 ,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

7、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5 (2009海南单科13)2009 年 2 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高三历史导学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五、问题设计,帮你检测回答下列有关两次鸦片战争的问题(1)鸦片战争何时在什么背景下爆发(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分为哪两个阶段?结果?(为什么?)(2) 南京条约何时签订?性质?主要内容?结合内容分析战争的影响(三个方面) 。(3)第二次鸦片战争何时爆发?原因?经过(185618581860

8、)结果?影响?第 11 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先要确立【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考试说明】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二、基础知识,扎实落实(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背景:(1)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反抗清朝封建统治。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 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2定都天京: 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 对峙。3 天朝田亩制度:( 年颁布)(1)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而颁布。(2)内容:A. 土地分配分配原则:“凡天

9、下田,天下人同耕”和“ ” ;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 分土地。B. 产品分配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目的: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高三历史导学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4进步性:它反映了农民要求 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 的思想结晶。局限性:它体现的 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4 资政新篇:( 年, 提出)(1)目的: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2)主要内容政治:向西方学习, 治国,官吏由公众 ;经

10、济:发展 ,奖励技术发明;文化:开设 等。(3)评价:进步性:资政新篇是 设想;局限性:它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迫于当时形势(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阶级基础: 、 ) ,未能实行。(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失败:(1)转折点(由盛转衰): 年的天京变乱。(2)失败标志: 年夏天, 陷落(湘军攻破) ,太平天国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2原因:(1)阶级局限: 阶级自身;(2)时代局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 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3历史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 的最高峰;(2)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也打击了外国

11、侵略者;(3)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4)对后来的 革命有重要影响。4局限性:由于 和 的局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三、要点突破,解难释疑1.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一致性。(2)区别:背景:前者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 时期。经济主张:前者企图在 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群众基础:前者满足了 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高三历史导学案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反映农民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性

12、质:前者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后者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特点:前者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后者具有鲜明的 色彩。2.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运动反映的时代新特点: ; 。四、基础测评,试试身手1 (2008全国文综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2 (2009江苏单科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 ”这则材料反映出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C北伐战争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