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0317350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例题设计应注重 “低起点、高观点、高目标”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例题设计XX省XX中学【理论指导】:“低起点、高观点、高目标”的 指导方针。“低起点” 要求:从基础知识入手,即从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 心的知识入手,从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的知识入 手,从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知识入手, 或者说创设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跳一跳, 摘果子“,即以学生认知的最佳激发为标准组织教学的要 求。(基础性)“高观点“要求: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高观点的诱导下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鼓励学生超越教师,超越课本;让我们的学生在这 个高观点的课堂上能够欣赏教学,品味教学,享受教学,

2、让我们的课堂给学生以人生哲理,人格魅力,给学生以美 ,给学生以幸福,给学生以磨练,给学生以反思。这些应 当成为我们的高观点的更高追求。1、一个层次:就是要使知识和能力的把握达到或接近选 拔性测试的要求,教会学生学科的思维,实现对学生学 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此为学科意义上的价值。“高目标“要求:2、一个层次:即通过课堂教学,化信息为知识,化知 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或者说赋予知识以生命情怀 ,让知识充满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让打造课堂的 文化价值(体现“还知识以情感、还课堂以灵性”的文化 价值);,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 命体验,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 境界,

3、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设计背景】: 学情分析: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一正二 定三相等。虽然很多学生都能够明白这三个条件的重要 性,但真正在做题时,却对三个条件不满足时该如何处 理感到束手无策。而课堂上大量例习题的出现,也会使 学生在题海中淹没自己,仍然不能处理应用均值不等式 求最值时出现的问题。内容分析:人教社B版必修5均值不等式一节中,在例题 和课后的练习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分式型函数求最值 的题目,说明了这类问题的重要性。而题目的过量, 也使得学生在掌握时显得束手无策,比较忙乱。【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课堂的例习题,掌握如何利用均值不等式解 决分式型函数求最值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一

4、正二定三 相等三个条件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例题的处理让学 生收获信心,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学习 数学的积极性。【设计过程】:人教社B版必修5第71页 【设计意图】这种类型是学生最常见,也是最为熟悉的 。通过这道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 值时应满足的三个条件。符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了 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体现了“低起点“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很多的学生会 将三个条件抛之脑后,从而产生错误。从大于0到小于0, 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正”的必要性,同时又让学生学 会如何转化已知条件,实现了能力的初步提升。【设计意图】数学之所以让有的

5、学生感到困难,其原因就 在于学生仅仅看到了题目的表面,忽略了问题的本质,从 而让他们感到数学题目的繁杂和无规律性。而实际上,数 学题目的变化往往就在于结构形式的变化。这一道题目, 学生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与变式1是相同的,但两种结构 形式的不同,却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法: 分离。通过分离,使得“二定”条件得到满足,为均值不等 式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设计意图】经过上面3道题目的铺垫,学生已经掌握了 解决这种类型题目的基本方法和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 应注意的问题,再去解决这道题目就会比较容易。在解决 课本这道例题的过程中,通过几道题目的铺垫,学生可以 很容易的参与到例题的解决中来,在这

6、个过程中,他们是 在欣赏教学,品味教学,享受教学。【设计意图】:高考题是来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 因此,对课本例题的把握绝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用系统 的观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理 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更高的目标。从变式3到变式4, 难度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培养了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识 解决新的题目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更加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体会换元法在数学解题中的 重要作用,体现了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前面的几道题目,学生掌握了“一正、二 定”的重要性,但对于“三相等”还没有深刻的理

7、解。这道 题目,就让学生探究如何处理“三相等”不满足时的解决思 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最终就会发现可以利用函数 的图象,而这也这正是分式型函数求最值的解决方法。学生通过课本例题的探究 ,意外的发现了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让学生感受到了数 学方法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再是神秘的,让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信心。另外,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组题目的变式,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 育,从而达到高目标的要求:变,小到题目条件可变、 结论可变,大到学习方法可变、学习兴趣可变,甚至人 生可变!事实上,世界万物都在变,我们也需要改变。 变,意味着创造;变

8、,意味着进步;变,意味着创新。 世界会因变而美丽,你我会因变而精彩!【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后,这对学生掌 握本节课的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此题为2010年山东理 科高考题第14题,学生通过课后对本题的探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进一步体会高考题与平常练 习题的联系和区别,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也更好地 重视课堂、重视基础,重视课本。通过课后自己的变式训 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思考、再思考。【课后题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必须通过例题 进行的,而单单将例题抛给学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 为。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课本内容的精髓,同时要针对学 生的认知情况,恰当、合理的选择例题,或者对例题进 行铺垫、变式,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本内容。 但同时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该进行延伸、拓展。以 低起点、高观点、高目标的方针,指引我们对课本例题 的使用,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功能,就可以把课本中例 题剖析的透一些,讲解的精一些,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 过程中体会到解题的快乐,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学生 积极思维,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使学生 真正领悟,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摆脱题海 的困境,那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可以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