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0264920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七章(1) 人际关系(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人际关系问题: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内容简介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吸引 第三节 合群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 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 人与人之间心理的距离。如:亲密、疏 远、敌对等。(二)特点: 1、人际关系是交往的结果 2、受主体个性特点的调节兴趣、爱好 3、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 宗教信仰不同的人 4、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 良师益友 酒肉朋友(三)社会关系与人际关

2、系 人际关系受深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 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道德关系、伦理关系等)的制约。 人际关系是最普遍、最活跃、最基本 的层次,生产关系正是透过人们之间直 接的心理关系才能对每个人发挥作用。 二、人际关系种类 (一)按人际关系交往基础工作关系:上下级,同事间关系。感情关系:朋友、同乡、同学、亲戚(二)按人际关系性质:良 好-协调、友好、亲密不良好-紧张、对立、敌对(三)按人际关系测度:横向:同学、同事、兄弟纵向:上下级、父母子女、领导被领导 三、人际关系原则1、交互原则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成人自己的价值,支持自 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人际关系的基础是 互相重视,互相支持。关于

3、下次是否还选择原来的伙伴原因:保持心里平衡的需要,认识关系的合理性、适当性社会期望与情感2、功利原则交往的本质是是社会交换 认识到自己的交往是合理的,值得的; 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得失观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需要满足的程 度 3、自我价值保护为了保护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 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 持倾向。4、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我们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条 件喜欢水平肯定否定 否定肯定 否定否定 肯定肯定0.87 +7.67 +2.52 +6.42四、人际行为 (一)概念: 人际行为是指具有一定人际关系的各方

4、表现 出来的相互作用的行为。 一方的行为会引起他方相应的行为反应。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际行为模式”的概 念。 1由管理、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对方的尊敬和顺从2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对方的信任和接受3由赞同、合作、友谊等行为导致对方的协助和友好4由尊敬、赞扬、求助等行为导致对方的劝导或帮助5由怯懦、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对方的骄傲或控制6由反抗、怀疑、厌倦等行为导致对方的惩罚和拒绝7由攻击、惩罚、责骂等行为导致对方的仇恨和反抗8由夸张、拒绝、自炫等行为导致对方的不信任或自卑五、人际反应特质 每个人对他人的基本反应倾向不同,这种基 本的人际反应倾向被称为人际反应特质。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

5、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 都具有人际关系的需要,但每个人对他人的 需求内容和方式却不相同。舒兹把人际关系 的需求分为三类: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情感的需求 舒兹把它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表现者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表现 类型主动型被动型包容主动与他人 交往 期待他人接 纳自己 控制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 配自己 感情对他人表示 亲热 期待他人对 自己表示亲 热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喜欢 问题:1、你喜欢什么样的人?2、你喜欢的人有哪些特点?(一)空间距离邻近性吸引费斯汀格等的研究 “在该区社交活动中你最亲近的是哪3个人?” 41%选择了隔壁邻居,22%选择了隔一门的邻居,只 有10%的选

6、择了同一层最远的邻居 。西格尔(Segel)研究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3个人,答案是相近的人,字母数平 均4.5个。邻近对漂亮和洒满香水的女性增加喜欢,对没工作、 拾破烂的人只能增加厌恶 。原因: 人们有一种建立和谐的愿望。 社会交换理论,不由自主地希望以最小代价换最多的利益。a.了解邻居容易;b.预测其行为、交往方便;c.较小的努力能达到目的。 “远亲不如近邻” 交往次数多,常见面易了解。 年龄:年龄小易受邻近影响。 (二)交往次数熟识性吸引 查荣克(Tajonc)的实验: 1、相遇10次 5次 1次 2、看照片 25次,12次 米勒(FMiller) 贴广告:中等次数、多次(三)外貌与仪表-

7、 外貌吸引 外貌(长相+衣着+风度)所起的微妙作用却难 以排除 外貌美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神享受,晕轮 效应。 迪恩的实验:要求女大学生读一篇描述一个7 岁小女孩不良行为的文章。漂亮或不漂亮 赛格尔等让被试做法官,提供几件案例附有罪 犯照片。漂亮的2.8年,不漂亮的平均判5.2 。诈骗犯相反 (四)能力吸引喜欢聪明人 能干的人在某方面或许能给人以帮助, 至少不会找麻烦。 聪明人的言行会使人感到恰到好处而“赏 心悦目”构成酬赏。 能干的人犯点小错误,使人更喜欢。能 干-20.8 能干+犯错不能干-17.8 不能干+犯错对高能力被试评价提高近10分,对低能 力被试降低10分。说明:不管犯没犯错误

8、,能力高的人比能力低的人招人喜欢。能力高的人犯点小错误又更招人喜欢。能力低的人再犯错误,吸引力会大大降低。个体差异:自尊心 亚里士多德: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索洛门(SSoloman )等的研究:向被试描述一个妇女的外貌和才智,才智更重要。(五)相似性相似性吸引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相似 年龄、学历、兴趣、态度、嗜好、容貌,也 包括民族、行业、工种等相当。 纽科姆的研究: 开始邻近性吸引较明显,后来相似性吸引越来 越大。 坎德尔(DKandel)采有问卷法研究1800名 1318岁青少年,把他们的价值观和信念同 他们的好朋友比较,也有明显相似性的作用 。(六)需要互补互补性吸引支配型

9、顺从型,急燥 拖塌角色作用的观点是一致 (七)相互性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 认知平衡理论 讨论:我们如何得到别人的喜欢?我们如何赢得朋友?二、人际吸引的特殊表现形式 爱情(一)吸引与爱情爱情是成年异性间强烈的感情倾注,是喜 欢的极端形式,是圣洁、亲密的关系。 爱情包含最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是亲近与依赖的需要; 二是真心帮助对方的倾向; 三是独占性和排斥性。 喜欢包含二个主要因素:相似性的认知; 对对方积极的评价和尊重,喜欢随交往次数而加强,随时间增长。 邻近性:外貌吸引 :相似性 :社会特性、物理特性(如身 高)、 心理特征互补性: 克克霍夫等提出择偶的“过滤关卡”:(1)时空距离 的

10、接近;(2)人身因素:指当事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水平、信仰等;(3)态度等观念的相似;(4)需要的互补当然并非婚姻缔结都须经过这一系列过滤讨论:现代人婚恋观的变化趋势是什么?(二)失恋与离婚希尔(CHill)研究了波士顿231对对象,其 中103对(45%)分手 。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 ,发现女性的爱情量表 分数更能预测关系是否维持下去。 年龄、教育、智力、吸引力上的类似性却是 重要的 男人的权力欲,调查发现,男人权力分数越 高,则双方之间越易发生困难。分离可以终止一般的感情,但会加深较强的 感情。鲁宾等人研究表明,女方决定离异者居多。纽科姆等人总结了关于离婚因素的研究结果, 认为下述是异致

11、离婚的主要原因: 1、过早结婚,十几岁结婚比年龄大一些结婚的人容易离婚。 2、因怀孕结婚。 3、短时相识的结婚。 4、有离婚的父母,离婚的父母提供了离婚的榜样。 5、与不像自己的人结婚,而双方感觉很不相似,易离婚。 6、婚前有性经验的人。 7、性生活不满意的婚姻。 8、男女角色不平等。讨论:怎样的婚姻更牢固?第二节 合群一、恐惧和焦虑 恐惧指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 时所产生的情绪。现实的危险 焦虑指没有现实的危险而主观产生的不安情绪 。成功焦虑 主观 沙赫特(SSchachter)的实验 高恐惧被试比低恐惧被试更希望合群,且恐 惧越大,合群倾向愈强。 长子、长女与独生子女害怕时表现

12、出更强的 合群倾向 沙尔诺夫(ISarnoff)等的研究 高焦虑组被试比低焦虑组更倾向于不合 群。 解释:人们认为在焦虑状态下,人们没有实际危险,只是觉得很窘,与他人在一起还可能增加焦虑。 三、孤独 不能合群,缺少社会接触 。 特点: 1它是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 2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 3它是主观感觉而不是客观状态。例如,一个人在群体中也会感到孤独;一个守林人也许感到不孤单。特质、境界与风俗习惯、观念观念有关 习惯于孤独的人在谈话中很少注意谈话对方,在谈话中 只注意自己,很少提问,很少考虑对方所说的话,常改 变话题,难以及时填补谈话间歇,经训练好转。讨论:如何看待孤独?如何在孤独中成长?第三

13、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 一、社交测量 莫里诺社交测量法 社交测量法的原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 之间心理上的相互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 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肯定或否 定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通常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群体内每个人对其他 成员的接纳以及被接纳的程度。1社会测量表 2社会测量图二、参照测量法 彼得罗夫斯基 发现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 具体做法: 相互进行书面评价,再把所有评价都放进信 封 可以看看别人是如何评价你的,只给你几个 人的,你愿意看哪几个人的。 被试力求了解对他最有意义的评价。他所选择的人是他心目中最有威

14、信、最有见 解或最值得他信赖的人。三、人际关系的改善1、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列出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清单 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评价自己沟通方式 评价自己沟通的准确性 2、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对哪些沟通感到愉快 对那些情景中的沟通感到有压力 最愿意保持沟通的对象 最不喜欢与哪些人沟通 能否与多数人保持愉快沟通 是否感到自己的意思没说清 是否常误解别人 是否与朋友保持经常联系 是否懒得给别人打电话或写信 等 3、具体技术敏感性训练,例如, 团体训练角色扮演要点重述1、人际关系定义: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而 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的 距离。 2、特点:人际关系是交往的结果,受主体个性特点 的调节,有鲜明的感情色彩,需要的满足与否 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3、舒兹的人际反应特质理论4、影响人之间互相喜欢的因素邻近性吸引、熟识性吸引、外貌吸引 、 能力吸引、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相 互性原则 5、恐惧、焦虑与合群的关系思考题1、什么是人际关系?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人际相互吸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改善人际关系的方 法以及如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试述舒兹的人际关系反应特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