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025172 上传时间:2017-08-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经济改革及发展的必然 (作者:_ 单位: _邮码: _)引 言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前进,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农业低效,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第三产业发展受到牵制等。进入 9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逐渐转入低潮,增长速度减慢,出现通货紧缩,生产过剩,产品需求不足。因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带动经济增长,解决产品过剩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众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而新世纪初,我国即将加入 WTO ,我们应以何种姿态迎接这一机遇和挑战,农业、农村、

2、农产品问题倍受关注。在以上的背景条件下,与之相关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成为中国学术论坛的焦点。本人亦将在此对其进行一番初浅的探讨。 一 、中国城市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也空前发展和壮大。改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革前,我国有设市城市 193 座,至今已增加到 668 座,建制镇从 2173 座增加到 19216 座。城市化水平由 1978 年的 17.92 提高到 1998 年的 30.4 。虽然我国城市、城镇发展很快,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是滞后的,表现如下: (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亚洲城市化与工业的相关计量模型计算, 1998

3、 年中国工业化率为 22.6 ,城市化率应为 42.5 ,而实际上只有 30 左右,滞后达 10 多个百分点,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程 。 (二)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 20 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1997 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860 美元,三大产业人口的比例也发生很大变化, 1998 年我国第二、三产业人口达 50.4 。按照国际统计经验,我国城市化水平应达 44 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状况 。 (三)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值。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 0.65 个百分点快速发展,但由于此前没受到重视,特别是 “ 文革 “

4、期间,中国城市发展处于“低潮” ,每年只增加 0.1 0.2 个百分点,几乎停滞。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 45 ,发达国家为 70 80 ,发展中国家也有 55 60 左右,低收入国家平均 28 。以此看,我国城市化水平跟低收入国家相近,与世界平均值相差 10 多个百分点 。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二、我国城市化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造成乡村农民的商品化消费水平低,形成“大中国、小市场”的局面。 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大量滞留在农村,

5、人们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弱。建国初期,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体制,我国农村市场份额快速下降,再加上传统的自给自足,商品化消费水平非常低, 60 年代中期农村市场开始有所恢复,但仍然与城市市场有很大的差距,长期在 40 左右徘徊。 80 年代农村改革推进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市场份额开始大幅提高,曾经一度超出城市的份额,因为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最大。进入 90 年代,农民收入增加减慢,特别是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农民收入大幅降低,致使农村市场份额减少至改革前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导致很难“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 。 (二)造成人口结构、资源占用和收入分配上的不合理。 到

6、 1999 年中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30.1 和 69.9 ,而同期城乡居民的年末储蓄余额却分别占总量的大约 80 和 20 ,城乡收入差别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认为城乡收入差别基尼系数已经超过 0.4 。农村集体和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占有的比例也偏低。 (三)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 现代城市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和最佳载体,我国城市化滞后,现代城市发展不足,则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国民经济缺乏这一重要依托和载体,导致国民经济大量分散于农村,结构松散,布局混乱,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粗放化增长,国民经济缺乏新的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严重地制约国内需求的

7、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看,市场上已出现产品相对过剩的状况,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农村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下降,农村市场增长缓慢。广大农村,市场潜力虽大,但得不到释放。这些要归根于城市化水平太低,造成农村的农产品商品化率无法提高,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积累能力弱,大大地限制了农业机械和先进农业科技地推广、运用,阻碍了农田水利和土地改良等农业基础的发展,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小,导致农业生产十分脆弱,农村经济发展困难。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少,对商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十分有限,造成农民农产品销售难,进而城市加工业产品也滞销,原因是农村人口买不起,城市人口又出现购买饱和

8、。于是产生社会需求不足、产品过剩。可以这么说,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 (四)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代城市是大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城市立足,它们才能得到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前提下,第三产业不可能有正常的发展,我国低度的城市化和相对高度的工业化导致城市第三产业发育不良。 1997 年第三产业人数仅占社会就业人数的 26.4 ,大大低于 1996 年的印尼的 37.89 ,韩国的 55.94 和墨西哥的 55.06 ,按最低标准来说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低 11.49 个百分点,大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约相当于损失了

9、 7797 万个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的不发达,极大地削弱了中国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从而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 (五)城市化滞后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难。 城市化滞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狭窄,只能向乡镇企业转移,而在短缺经济时代风光一时的乡镇企业由于先天不足,目前也面临危机。近年乡镇企业吸纳能力明显减弱,据统计, 1984 年 1988 年,乡镇企业年均吸收农村劳动力 1260 万人,而 1989 年 1997 年每年吸收仅 260 万人,呈明显下降趋势, 1984 年乡镇企业平均每

10、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占用固定资产原值 1444 元、净值 1119 元,而到 1994 年则相应变 5503 元和 4324 元。这些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会较大幅度下降。 从以上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经济增长和限制产业发展,增加农村人口收入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方面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而加快城市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不但可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布局,提高国民经济素质,还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意义作用十分巨大。假设我国能实现到 2015 年城市化率达 45 的目标,其宏观效应(见附表) 。 未来十五年城市化预想目

11、标实现的宏观效应 ( 2015 年达到 45 ) 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资料来源:国家计发委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思路提纲 (内部资料 从表可以看出,提高城市化水平能解决诸多现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我国今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 中国城市化水平为什么会滞后?只有通过对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找到今后推进城市化要解决或要避免的问题。更快、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我认为其原因有三方面。 (一)受“城乡隔绝”的政策制约。 首先,在建国初期,我国就明文规定不准许农村人口随便进入城市寻找职业。 1957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

12、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 ,明确规定城市“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中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农业社和农村中的机关、团体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 ”甚至规定“招用临时工必须尽量在当地城市招用,不足的时候,才可以从农村中招用。 ”这样一来,农村人口即使进城也找不到工作,严重限制了农村人口往城市的流动。其次,粮油供应制度使得农村人口无法在城市获得生活必需品。 1953 年以后,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中国开始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制度。这一制度原则上规定国家只负责城市人口的粮油供应,不负责农村人口的粮油供应。 1953 年 1 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DOC 格

13、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其中规定:“城市、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以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薄购买。 ”其后又实行粮票购买口粮。同时,国家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管理,不准私自经营粮食,上述规定基本上排除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取得粮食的可能性。第三,户籍制度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差别。 1958 年 1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96 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该条例第 10 条第 2 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作出带约束性的规定: “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

14、予迁入的证明,向常驻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 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以上国家从工作、粮食、户口三方面严格限制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农村人口牢牢地束缚在农村。不利于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不利于人口和要素集聚效应的发挥,人为地抑制了中国城市化。自 50 年代到 80 年代前期,中国城市化进展缓慢,我国城市在数量上出现减少,其中小城市由建国初期 115 个减少到 105 个,小城镇由 5400 个减少到 2900 个。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粮油供应早已实现市场化,户籍制度尽管有所松动,但没有完全放开,仍在控制着农村居民向城市

15、迁入,并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福利、保险等方面十分明显的待遇差别。今后尚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长有三个基本源泉:城市DOC 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人口的自然增长、净城市人口移民的增加和城市边界的扩大。在中国城市化问题上,由于人们长期以来缺乏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和城市结构功能合理化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片面夸大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问题,试图跨越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这一阶段,直接通过发展小城镇和 “ 建设新农村 “ 而实现城市化与现代化。于是出现一系列严格限制城市发展的政策,导致城市发展的缓慢,还出现一些不利于城市化的观

16、念及观点。如强调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 ,结果乡镇企业满地开花,布局分散,在短缺经济时代由于产品需求大,乡镇企业确实红火一段时间。然而进入 90 年代逐渐向买方市场挺进,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带来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为规模实力弱小,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布局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如今能坚持下来的已经不多了。由于强调“离土不离乡” 、不进城,故而乡镇企业在技术、管理、信息上跟不上时代步伐,很难形成大的乡镇企业集团,这既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大。传统的观念还形成一种小农意识,中国人口这么多,解决温饱问题已是一种奇迹。于是对农村城市化,扩大城市规模漠不关心,而致力于提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努力建设新农村,没有现代化观念,没有认识到现代城市的作用,这种满足于现状的小农意识不利于我国的城市化,是落后于时代的。 (三)认识上的“误区” 。 长期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