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0165634 上传时间:2018-08-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摘要:随着温室气体效应的进一步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如何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每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得出几点启示。关键词:低碳经济;模式;启示一、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成果述评随着全球气候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胡鞍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绿猫”模式,以此取代传统的“黑猫”模式

2、的发展思路。付允等对低碳经济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经济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以及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邢继俊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初期发展模式,中期发展模式和晚期发展模式。初期发展模式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自上而下调整发展模式、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中期发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新能源发展几个方面;晚期发展模式包

3、括促进低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开发新能源和重视低碳社会的伦理文化建设几个方面。林伯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解决中国的能耗方式问题。朱四海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于高碳能源的依赖。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杨志提出了“绿色+资本+网络”的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借助绿色网络和资本的力量发展绿色经济。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的报告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要开发产业节能新技术,努力优化工艺路线,选择节约替代型产品。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丁丁,庄贵阳对于我国低碳模式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

4、挥碳汇潜力,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裘苏在借鉴日本和台湾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任力对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进行总结,并得到有益的启示。李友华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搞好低碳示范区,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体系等几个方面。孟赤兵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宋德勇提出,要改进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政策工具应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杜明军认为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耦合特性和存在可控制变量,提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机制,以保证低碳经济的转型成功。上述研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5、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总体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一是研究不够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概念,对于具体如何保证模式获得成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内涵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宏观性较强,主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分产业的研究,比如农业、工业如何形成自己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区域如何形成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外学者在低碳经济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归结如下:理论方面,XX 年 10 月 30 日,英国发布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也称为斯特恩报告,该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

6、的评估。斯特恩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气温上升 2的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报告主要观点是:第一,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相当于每年至少失去全球 GDP 的 5-20。相比之下,采取行动的代价可以被控制在每年 GDP 的 1左右;第二,在2050 年以前,要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 550ppm以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今后 10-20 年达到峰值,然后以每年 1-3的速率下降;第三,到 2050 年,全球排放必须比现在的水平低大约 25,即发达国家在 2

7、050 年前把绝对排放量减少 60-80,发展中国家在 2050 年的排放与 1990 年相比,增长幅度不应超过 25。斯特尔把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辩论转移到气候变化的经济规律层面上来,他认为 2050 年世界经济规模要比现在增长 3-4 倍,但是温室气体排放要比今天降低 1/4 的水平,同时认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需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即确立碳的定价机制;技术政策的确立;建立一个全世界的碳市场。普雷斯科特指出,挪威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目标是到 2050 年减排 2/3,为此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三是投资碳捕捉和储存;四是减少森林砍伐。梅森纳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

8、济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政治和体制上的,而不仅是技术和经济方面。多德维尔强调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政府的责任。实践方面的成果,英国政府承诺,力求在 XX 年减排主要温室气体 CO220,2050 年减排 60。英国政府通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达到预期目的。日本政府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在低碳经济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50 年使得温室气体减排量比 XX 年减少 60;二是加大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投入;三是制定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国政府除了提出本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外,侧重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大了对环保

9、、航天和纳米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投入,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法规。韩国政府 XX年提出并实施“低碳绿色增长战略”,以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重新找到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动力。瑞典政府侧重在生活的细节入手,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二、几点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大幅攀升,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也有的国外专家估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跃居世 XX 位。这种情况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今后几十年,我国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又要面临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艰巨任务,所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必须结合国情进行我国正处

10、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较低,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 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 个百分点。我国用占世界 11能源消耗量生产出只占世界 GDP 的 3。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保持在 70以上,天然气、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很低。我国 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 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中国大气污染中的仅仅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 GDP 的 2.2。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煤炭为主

11、要能源的状况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改变经济增长结构,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如高科技产业、旅游产业等,减少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的依赖;另一方面要在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中国政府需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等能源。发展太阳能、水电、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加大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我国低碳经济模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进行要减少我国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大对于低碳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尽快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 60左右,发展农村沼气技术

12、是不错的选择。目前,我国农村沼气已发展到 2200 万户,每年为农村提供了 1350 万吨标准煤的高品位清洁能源;推广省柴节煤炉灶 1.9 亿户、节能炕 XX 万铺,形成年节能能力近 5000 万吨标准煤。如果从惠及的人口和农户数量上来说,这是全球最大的节能减排工程。中国还可以利用核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的优势,加大核能的开发利用。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较完善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为中国核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因为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含量十分丰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使用效率只有 30左右,农业节水灌溉系数很低,所以农业生产中的节肥、节药、节水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13、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应该作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重点。参考文献: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J.世界环境,XX(2).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XX(3).3、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4、林伯强.低碳经济模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J.中国中小企业,XX(9).5、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XX(5).6、石洋.绿色+资本+网络一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J.国际融资,XX(11).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XX(11).8、裘苏.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

14、.开放导报,XX(12).9、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XX(2).10、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6).11、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J.中国科技投资,XX(6).12、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3).13、杜明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耦合机制体系的战略思考J.中州学刊,XX(6).14、SternN.SternReviewonTheeconomicsofClimateChang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XX.15、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低碳经济和中国能源与环境政策研讨会会议概要Z.内部材料,XX(5).本文受淮安市科技局科技项目资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